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5|回复: 0

201816与17世纪的中国市场(二)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6: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白银化和财政危机
明沿用两税法。唐杨炎创两税,原是田亩纳谷,户税纳钱,惟时帛价低,实际纳帛。宋代两税,则南方商品发达诸路已是夏税征钱、秋粮纳谷了。明之两税皆征实物,并将丝、绢、棉、布、麻,以至红花、蓝靛都入两税,税目达40余,加以课、贡,凡政府所需之物无不征实。广积粮,以至“红腐不可食”;储铁锈蚀,不堪制镞。朱元璋的这种实物是行不通的,其出路只有白银化。兹将明财政收入按10年期列为表五,所选布、绢均属带有货币性者。资料全据《明实录》,惜万历只有一年数,崇祯全元。
表五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纱(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440|3045|14.6|18.6|2882.3|0.5
1450|2588|13.3|18.9|2368.4|-
1460|3036|13.4|19.4|2574.1|14.6
1470|3032|90.6|28.5|2874.9|7.1
1480|3035|85.8|28.6|2910.6|4.6
1490|3079|117.4|17.9|3246.9|8.1
1500|3090|117.4|17.9|3246.9|3.2
1510|2787|171.3|12.7|3238.1|3.3
1520|2787|171.3|12.7|3238.1|3.4
1532|2659|13.3|32.0|2414.3|242.6
1542|2659|13.3|32.0|2569.2|223.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562|2660|13.3|32.0|2414.4|259.0
1571|3061|62.3|32.0|1018.3|310.0*
1602|2837|39.5|14.8|0.1|458.2*
1621|2780|12.9|20.6|8.1|755.2*
1626|2780|12.9|20.6|8.1|398.6*
*《实录》所列数太小,改用太仓收入数。
米麦包括田赋、屯田子粒、课粮、课折粮、牛租谷。
布包括额布、课折布。
绢为额绢。
宝钞包括户口钞、折色钞、盐钞、杂课钞等。
银包括杂课银、盐课银、盐钞折银、屯牧地银、漕粮折银(不同时期按每石0.5、0.7、0.8计)、黄金折银(不同时期按5、7、8倍计);不包括金花银(约100万两)。
财政的白银化包括田赋、课、役三个方面。
田赋白银化始于1436年,将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7省的部分税粮改征银,即后来所称金花银,通作100万两,进内库御用,终明之世未变。[1] 100万两按当时所定折价每石0.25两,合400万石,占洪武时7省税粮1 762万石的22.7%。后调整折价,1538年调为0.5两,则只合200万石,占嘉靖时7省税粮1699万石的12%。[2]
金花于南方,北方如何?于谦、户部尚书李敏都有北方税粮折色之议,而实施情况未详。山西、陕西均有折银之事,但非常规。[3] 山东、河南某些地方有常折者,但限于运往指定粮仓之赋。[4]
运京漕粮400万石,弘治时始见以17.2万石折银。1572年户部请定年折100万石,不准。万历时定年折34.4万石,称永折。惟嘉靖、万历年间见有7次折100万石以上之记载,[5] 平均折150万石。
灾区税粮,从而逋赋,惯行折银。嘉靖年间有四年数,平均折159万石,[6] 以四年中一年灾计,年均40万石。
各省支边粮草有折银之例。[7] 万历时,民运九边粮折银263万两,草折银2.2万两,[8] 按每石0.7两计合赋粮379万石。
田赋白银化程度如何?有一资料谓正德初“夏税共该五万五百余两,秋粮九十四万四千八百余两”。[9] 两项共99.5万两,加金花银共199.5万两,按每石0.25两计合粮398万石,占正德时全国税粮额2697万石的14.1%。又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收夏税折银12.1万两,秋粮折粮33.96万两,马草折银54.95万两,[10] 共101万两,加金花银共201万两,按每石0.5两计,合粮402万石,占嘉靖全国税粮额2 285万石的17.6%。假设这年有漕折150万石,当占全国税粮额24%。总之,田赋白银化的程度不高。不过,这是指中央收入。全国赋粮中,支边500万—800万石,万历时已大部折银,留地方1 000万石,则较少折银。总的看,在三饷加派前,田赋白银化程度不会超过50%,也许不到40%。
课的白银化,首先是盐。明行灶籍制,灶民的负担属役,而所谓课实指引价。商人纳米或他物,得引贩盐,1492年改为纳银,盐课就全部白银化了。引价初每引三四钱,嘉靖时已升至1.5—2.0两,成为太仓银库最大一笔收入。贩余盐原纳米,亦改纳银。嘉靖时,盐课银由50余万两增至130余万两。
茶亦行引法,商人纳钱得引,后改纳钞,不知何时改纳银,可能在天启废钞时。四川、陕西茶是向生产者征实102.6万斤,专用于与藏人易马。1490年陕西招商纳米给引,使贩茶,以40%交官,称中茶;1494年改为纳银。陕西中茶1601年始成定例,年500引。四川于1524年开始中茶5万引,1569年改3.8万引,年得银1.4万两。[11]
矿冶之课有金银、铜铁、铅汞、朱砂、青绿等,嘉靖后无记载,大约一直征实。
役的方面。在籍工匠约30万人,每4年赴京服役90天,1485—1562年完成白银化,每匠年纳代役银0.45两,政府可收入13.5万两。官征用民夫约150万人,亦同时改为雇用。我们已另文详述。[12]
城市之役,主要是铺行和火甲。铺行是编排铺商供官府需索和劳役,1566年北京改为纳银,依等次每家纳0.1—0.9两,他市未闻改革。火甲即组织商民轮值巡夜,救火防盗。万历、崇祯时,江南城市有改为纳银雇差者。[13]
役的主体是遍布乡镇的里甲、均徭、杂泛。
里甲主要是上供物料。其白银化始于宣德时周忱在应天之改征里甲银,其后又有各种名目,一条鞭时全面推广。里甲银无数据,只好借均徭酌估。
均徭包括中央及地方征派之役,有多达50目者。宣德起即有改征银之例,正德时已有银差、力差之别,一条鞭时普遍白银化。唐文基辑有嘉靖时7省16个府县的14种役的折银价,共有149个数据。兹将其各役种的平均值再作总平均(人数不多而银价特高的马夫、膳夫酌减权数),计每个役应纳银7.5两。服役按1.1亿计,依前述丁口比例当有1 830万丁,10年一役即183万役,可收均徭银1 373万两。唐文基又辑有嘉靖时12省33个府州县的均徭银数和户口数,从中可计出平均每户负担均徭银0.73两。服役人口按5口之家计有2 200万户,应纳均徭银1 650万两。与前数平均均徭银在1 500万两左右。唐文基又辑有4省6个府县的里甲银和均徭银(力差与银差合计)的数字,从中可计出里甲银为均徭银的52%。[14] 以此估计里甲、均徭银共约2 280万两。此项银两一般不入户部,而为置办上供物品、雇佣夫役及地方多种支费所用。
杂泛以临时性的河工、殿堂修建、为大项。推广一条鞭后,仍多是签派。
一条鞭有赋役合一者,但多是随赋带征役银,田赋本身仍以实物为主。辽饷加派前,有个资料说,中央收入本色折色共值1 461万两,入内府者600万两,主要是丝、绢、茶、蜡等,余入户部,内银400万两。[15] 入内府的金花、买办等银以150万两计,连同户部的400万两,共占1 461万两的37.6%,实物仍占62.4%。地方情况未详,地方亦需储粮,其白银化主要在役,支出亦多取自里甲、均徭银。
明自弘治末起,财政拮据,嘉靖后进入危机,隆庆后益不能支。学者不少研究太仓银库者,多胪列其入不敷出惨状,若即崩溃。殊不知,当时政府既不能发行公债,亦不能像欧洲君主那样向犹太商人借款,根本不可能实行赤字财政。因此,我将太仓结余情况(难找,不像叫喊亏空者多)列为表六。
表六见1550—1554年5年连续亏空,1567—1570年4年连续亏空,这大约是太仓最紧张的时期,但仍有库存。原来太仓年入银200余万两。80年代起增至300余万两,库存增加;90年代起增至400余万两,惟支出大增,又感紧张。
表六 明代太仓收支银万两
年份|收入|支出|老库库存|外库库存|未言明何库库存
1442-1473|2076|1836|—|—|240
1500左右|149|100|—|—|200-400
1506|150|625|—|—|—
1528|130|241|400|100|—
1550-1554|1496|2712|—|—|—
1555|—|—|114|—|—
1567-1570|851|1795|100|210|—
1573|282|284|—|—|437
1583|372|565|—|300|—
1586|—|—|601|98|—
1587|370|37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