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
返回列表
查看:
170
|
回复:
0
2018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为什么贫穷?
[复制链接]
850255
85025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5: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尽管有在计划体制下20年的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中国依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1978年体制改革的起点,实质是用高投入的方式保持经济增长已走到尽头。要继续使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提高生产率的增长率,这在逻辑上必然导向取向的改革。在双轨体制下市场体制的高效率昭彰在人耳目,为市场体制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理论观念的革新及其有关政策的确立。
「关键词」计划经济/双轨体制/市场经济/当代中国
1953年,中国从不发达的市场经济或准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过渡,1956年全面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而1978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明确以市场为取向,逐步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1992年进一步明确以建立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迄至今日,计划经济体制已在许多重要领域开始退出舞台。
如果没有1953年的过渡,当然也不会有1978年的过渡。问题是:为什么市场经济被放弃20余年之后,又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一
对来说,如果1953年直接就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也许是最经济的。事实是,当初否定市场经济而向计划经济过渡,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注:盛洪主编:《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当一个在经济衰落时又经历了外族入侵和战争,人们对强国的渴望就更加强烈,他们就会确立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为目标的“重优先”,而其制度保障只能是计划经济,他们也就会赞成政府对经济各个领域的干预,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责难人们当初作出的这样一个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经济总量水平经过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增长有了巨大的提高。资料表明,1952~1978年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7.9%、8.2%、6.0%(注: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页。)。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余年的时间里,中国在以农业部门为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1949年相比,1978年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从12.6%上升到46.8%;农业份额由68.4%下降为35.4%;业和业分别从0.3%、3.3%上升为4.1%、3.9%;商业则从15.4%下降为9.8%。1952~1980年工业累计达3599.1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达273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4992亿元,比1952年的343.3亿元增长17.9倍(注:马洪主编:《现代中国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9、153页。)。并且,具备了生产原子弹、氢弹的能力,国防力量也大大增强。
问题在于何以在这种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之下,中国没有实现经济现代化,没有实现赶超的目标?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缺乏效率的,它经常造成资源的误配置和生产的低效率。
经济增长只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投入(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增加;另一个是由技术和制度创新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计划经济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投入的增加,而不是来自效率的提高。
从1953~1978年,中国的积累率平均达到29.5%。1976~1978年的积累率达33.5%,是改革前积累率登峰造极的一个时期。就是在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积累率也达到22.7%。如此高比例的资本积累,是带来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是,代价是非常高昂的。
据林毅夫等人的结论,在1952~1981年间,即使采取最有利的假设,中国的总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也仅为0.5%(注:林毅夫、蔡f;ǎng@①、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据世界的估计,在1957~1982年间,中国国营企业的总要素生产率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注:The;WorldBank,China;:Long-Term;Issues;and;Options;Washinston;D.C.,1985.)。邓小平1978年在鞍山曾说,生产同样产量的钢铁,日本只需要四五万人,而鞍钢却要二十几万人,不改革不行了(注:《南方周末》1998年12月18日。)。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帕金斯教授的估计,中国经济在1953~1976年间年均增长率为4.4%,其中劳动力为增长所作的贡献为1.8%,资本为2.0%,生产率增长只占0.6%(注:D;H;帕金斯等著:《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5页。)。
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是相对于他国的效率低下,更在于这种低效率呈现的是继续下降趋势,既定的投资水平造成的产量增长越来越小。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期间,生产一千瓦小时的电所需投资,是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期间所需投资的三倍;生产一吨钢所需投资近乎于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所需投资的两倍(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页。)。
“如果从劳动生产率发展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失败的记录”(注:《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总的来说,中国生产率的发展状况远远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水平,更不用说发达国家了”(注:《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计划经济下的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主要是通过资本形成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的。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尽管有20余年的经济增长,70年代后期中国仍然是一个低收入国家,未能实现经济现代化。摆脱贫困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率的低水平及其增长缓慢,而这又主要归因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缺陷。
生产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的停滞。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限供应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由于条块体制的僵硬分隔,资源的合理流动受到限制,很难得到充分利用,而且研究项目重复。同时,新技术应用率也很低,原因是,研究机构没有兴趣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因为这不能为他们的研究人员带来经济利益;企业的厂长也没有利用这些成果的动机,因为对技术革新的奖励是微不足道的,而要承担的风险很大,因为革新进程会威胁到生产指标的完成。由于国家是以执行计划的结果评价企业的业绩,所以完成计划目标才是各级经营者惟一关心的事情。
更严重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资源在全国范围和企业间的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中央政府往往是根据或军事考虑分配资源,而忽视经济上是否合算。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命令属性,当政府作出一项大的错误决策时,它给经济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如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就是如此。同时,同样由于指令性计划的约束,各个部门或地方都试图建立各自独立的小系统,而牺牲规模经济利益(注:叶孔嘉:《经济改革综述》,戴沃尔特加勒森主编:《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总之,计划经济的制度性缺陷是造成严重制约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如果发挥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未来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以良好的经济绩效尽可能地挖掘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就必须针对计划经济体制本身进行改革。二
可以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是中国治国者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迄今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