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中国经济的淤积效应
返回列表
查看:
181
|
回复:
0
2018中国经济的淤积效应
[复制链接]
9386584
938658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5: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关键词: ;淤积效应 ;三农
简介:当今的繁荣是奠定在农民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的,形成的财富却绝大多数流向了城市房地产、工程和大型重。巨量资本沉淀导致的淤积效应损耗了国民经济的潜力,抑制了社会发展的生机。通过落实农民的公权和社会财富主体的收益权,使经济从内部纳入现代社会的代谢机制,是克服国民经济“偏枯”状态、使我们走向繁荣昌盛的唯一出路。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以后,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了起来,政府也开始在人的基本生存权力、国民法权落实、社会公平与正义、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等层面上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表现出来的理论水平和忧患意识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三农还依然被作为一个类同于风险、城镇工人失业、国营企业亏损等等的局部性问题来讨论,因而对这个问题的本质和严峻性依然认识不足。
我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全局性问题,它已构成了对社会发展的宿命性限制。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目前所经历的经济繁荣终究不过是过眼云烟般一场春梦。且不说由三农问题引致的、早已初现端倪的社会和问题,就是单从经济角度,从社会发展的内在看,占总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没有购买力,工业就失去了内生性成长的生态和发展空间,我们民族在角逐中就失去了从容回旋的余地。
现在的问题是,农村的边缘化使城市成了失去依托的被隔离的孤岛,遂致国民经济因为缺乏良性循环与代谢机制而内虚外热,半身不遂。为了释放因外贸顺差积聚的压力,为了缓解因需求乏力而形成的滞涨,政府不得不仰赖凯恩斯主义的强心针疗法,注巨资于房地产及道路桥梁等公共工程,导致地价超越了经济实际发展水平,企业资产值居高不下,产销脱节,巨量现金沉淀为无效或惰性资产,从而加大了早已存在的金融风险;为了护盘,为了拉动需求,在边际效益递减的无情规律面前,政府又不得不加大扩张的力度,结果在短暂见效后总是重新陷入积重难返的滞涨泥沼。这样恶性循环,使国民经济(实际上是城市经济)成了淤积严重的水库,海拔水位高但实际容量并不大,表面上却波涛汹涌,时刻有决坝溢岸之忧,政府不得不再耗费巨额用于堵漏通淤(今年政府向中国和建设注资450亿美元就是如此无奈之举)。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也就陷入了一放就过、一统就死的怪圈。
下面就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代谢流程与机制的描述,来说明存在于国民经济中的淤积效应,进而分析、讨论它的成因、危害和解决的紧迫性。我的观点是,正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广大农村被隔离在了国民经济体能量循环的主流之外,使我们的国民经济成了淤积严重的高损耗型通胀经济,成了当占绝大多数的国民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已出现大面积生产过剩的“小老人”经济,从而走上高度依赖外贸进出口的不归路。
一;我国经济的淤积效应及其成因
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已经成了一种“外向型”经济:外贸和外资是维持经济运行之“大周天”的主要动力——它的能量源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政府施加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托、以房地产为切入点的“小周天”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动力轮——它的能量源是财政和国有银行掌控的货币。请看下图:
当然,这个图示过于简化,它只是描述了经济循环的动脉系统,而没有涉及更加复杂的静脉和毛细血管网络,但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⑴整个国民经济大进大出,高度依赖外资外贸。廉价劳动力通过商品交易进入发达国家获得增值,巨额入超灌溉着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企业,在这一特定领域焕发了蓬勃生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着能源;国际资本与国内廉价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引导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潮流,从前端拉动着经济系统的运转。
⑵是纯粹被榨取的对象,农业的廉价劳动力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无论是数量众多的中小进出口企业(包括外资企业),还是政府的房地产项目、公共工程,都建立在对农民工廉价劳动的剥夺上。农村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和生活方式失去了任何意义,它被资本的潮流裹挟而去;农民变得一无所有了,没有了根基,没有了前途,甚至没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能半是向往、半是无奈地等待着进入资本生产要素的储备库。
⑶非进出口型的国营、民营中小企业被排挤在经济循环的主流之外,与此相关,城镇大众的消费能力与房地产、重工业的发展水平相脱节。
⑷热钱体外循环,必然导致严重沉淀。主流资本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与劳动力结合产生利润;而是进入房地产领域,与权力相结合生产超额地租。银行投资方向单一,金融风险难以克服。
⑸高科研与产业脱节。除了杀出重围的个别企业外,占据社会存量资产主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丧失了通过技术创新自振生机的机会,它们已经因为脱离于经济循环的主流之外而极度萎缩,在生存竞争的战场上实际上已被驱逐出场,如果不通过产权改革为之嫁接新的生长机制,则所谓振兴老工业基地不过是一相情愿的痴人之想。(国营企业这个病人已被耽误得太久,现在不是能否搞活的问题,而是是否值得使用昂贵的物延缓时日)
这种宏观体制使几乎所有能量都向同一个方向集中,导致国民经济的局部领域骤升高温(具体说来,即房地产和重工业领域),从而生产过剩,资本大量沉淀,产生恶性循环的淤积效应。这种淤积效应最终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或国民经济的长期滞涨。具体说来,它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如下:
1外贸逆差和巨额外资的进入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
在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下,不升值将导致利益外流,而升值则会削弱外贸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弄不好会动摇全局。因此,政府只能通过增发货币舒缓这种压力。当初出于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这些增量货币基本投向了房地产、公共工程领域,导致地价的迅速飙升,在1989年前后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90年代初期政府收紧银根,结果一统就死,前期积淀的巨量资本得不到消化,出现了长期滞涨的局面;从90年代末开始,在货币政策基本失效的情况下,政府祭出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扩张疗法,希望借助所谓“支出乘数”和“加速系数”拉动经济增长。在地方利益和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激励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投资热潮,地价扶摇直上,终至创造出跻攀欧美百年强国的地价奇迹。特别是2003年,为了克服“非典”造成的消极影响,拉动沉寂多年的需求,各地纷纷烧钱增温,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5117.9亿元,比2002年增长26.7%,其中1-8月份,为22364.60亿,后4个月为32753.3亿元,占全年的59.4%。进入2004年更是势头惊人,1-2月份同比增长率已达53%,其中地方投资同比增长64.9%。于此相关的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也迅速升温,烧得发烫。中央政府迫不得已,再一次“拉闸限电”。早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瓶颈的金融领域的改革迟迟不能摆上日程,就是因为日积月累早已积重难返。
2由地价超水平上涨导致巨量资本沉淀。
大量资金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流动,流程过短,像洪水一样没有渗透下去就迅速流走,超额地价被榨取出来后以无效和惰性资产的形式沉淀下来,房地产经济的库床迅速淤积而加高,投资的边际效益迅速减少,新一轮拉动就需要投入更大的流量,淤积程度会更加严重——大量资金跑龙套般转一圈,在GDP的板上闪过之后,便沉淀下来——水位因此更高,水流更快,因而也更危险,用于堵漏防溢的成本也就更大。一旦民众对银行的信心产生动摇,发生金融风险的几率就会加大。为了维护金融不至崩溃,政府只好为银行输血,或者变相为房地产、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企业托盘:通过借债增加高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