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2|回复: 0

2018价格波动与我国经济短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4: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经济周期的分析和研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价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度,价格几乎成了宏观经济变化的指向标。直到本世纪初,物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才有所收敛,但商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仍然是市场供需力量对比的晴雨表,从价值层面影响着经济的走势。基于价格与经济周期的相关性原理来探索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规律性,以期为国家宏观经济部门控制周期波动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物价;价格改革;经济周期;相关性;托宾效应?
  
  1 我国经济周期的初步界定?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米契尔对经济周期的定义,每一个经济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即经济扩张阶段、紧缩阶段、危机阶段和复苏阶段。体现在经济增长曲线上就是一轮波谷到波峰的循环过程。?
  
  从图型上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经历了四次明显的经济短周期,时长为4-6年。这四次周期经济增长曲线变化明显,跌荡起伏清晰。进入1998年后我国进入第五次经济周期区间,该区间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经济增长曲线相对平稳,但周期自身的阶段性特点依然存在。?
  第一次经济周期是改革开放后1978年到1983年,周期时间为6年,最高通货膨胀率为6.7%,年度经济增长最快达到10.9%,经济周期的波幅为5%;?
  第二次经济周期是1984年-1987年,这次周期持续4年时间,最高通货膨胀率8.8%,年度经济增长最快达15.2%,周期波幅为6.4%;?
  第三次经济周期是1988年到1992年,周期时间为5年,最高通货膨胀率为17.9%,该周期经济增长最快为14.2%,周期波幅为10.1%;?
  1993年到1998年的第四次周期发生在党的十四大后,该周期通货膨胀率创纪录的达到的21.7%,经济增长也高达14%,周期波幅为6.2%;这次周期我国政府第一次成功运用经济手段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第五次经济周期来临时,经济没有再出现大起大落;?
  第五次周期是尚未结束的经济周期,从1999年到现在,这次周期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运用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区间变长,增长曲线的波幅较小,最大波幅仅为3.8%。2007年经济周期达到波峰,经济增长为11.4%。2008年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下行区间。?
  为便于更好的说明物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分两个层次对五次经济周期展开分析。?
  
  2 1978年-1992年经济波动为价格改革买单?
  
  
  1978年到1992年间我国经历了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175343371,从上表来看,三次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并不一致,但都存在同样的负相关关系,按照相关系数理论,负相关意味GDP和物价呈反方向变化趋势,即物价高涨时,GDP增长缓慢;当物价稳定后,GDP增速加快;这说明在这三次周期中物价成了经济增长的绊脚石,而导致这一经济现象与我国长达15年的价格改革有关。?
  我国的价格改革采取的渐进模式,从放开消费品价格到采取价格双轨制和调放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放开大部分投资品的价格,这个艰难的过程历经了15年。价格改革取得的成果就是1979年的在市场上有98%的商品由国家定价,到了1992年国家定价的比例下降到2%。同时,价格改革还导致了我国长期短缺的计划商品价格在改革后迅速上涨,尤其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膨胀的价格严重打压着市场需求。 ?
  消费品价格上涨遏制了消费需求,根据供需原理物价上涨一方面会刺激供给,另一方面也遏制了需求。从需求来看,尽管改革初期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缺乏弹性的,但受制于人们有限的收入水平价格上涨还是导致了需求的整体下滑。从消费结构来看,耐用消费品需求回落的幅度更大,但对低端商品需求的遏制效果相对有限。这里派生了另一种“吉芬商品”现象,由于收入原因价格上涨反而使人们对低端商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致使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这一点在1978年到1987年的两次经济周期体现的比较明显。?
  另一方面消费品价格上涨不仅没有刺激供给,一定程度还遏制投资需求。原因在于消费品价格和投资品价格的改革进程并不一致,由于国家防止投资品价格上涨过快会对经济造成冲击采取了相对缓慢和曲折的改革步骤,消费品价格放开的步伐快于投资品价格。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使消费品供给部门增加投入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膨胀,但这种繁荣却十分短暂,因为消费品价格上涨并没有让投资品生产厂商得到实惠,仍然受制于国家计划价格调配的投资品部门积极性难以调动,他们单方面成了消费品生产部门廉价原料提供者,于是消费品价格上涨反而导致生产部门的投资需求萎缩。?
  国内物价快速上涨导致国内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一定程度遏制了出口需求。同时由于我国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大量商品依赖进口,进出口需求极不平衡。从数据上看1978年贸易出口额为97亿美元,进口额10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11亿美元,到了1985年出口额273亿美元,进口额423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50美元,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价格改革基本完成,贸易逆差才大幅下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贸易顺差。 ?
  基于以上分析, 1978年到1992年发生的三次经济周期,物价上涨事实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当国家通过行政指令控制物价后,市场需求重新得到释放使经济增长得以恢复,这就是为什么前三次经济周期与物价负相关的主要原因。当然从相关系数值来看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十分有限,这说明价格改革只是导致1992年以前我国经济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原因,那么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这十五年我国的经济剧烈波动其实是在为经济改革也包括价格改革的成本买单。?
  3 1992年后物价和经济波动存在显见的正相关关系?
  第四次经济周期从1993年开始就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经济雏形的形成和人们极度膨胀的预期。从政治层面来看,十四大的召开明确了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这如同给经济预期注入的一剂强心针;从经济层面来看,首先是由于我国价格改革在1992年基本完成,90%以上的商品由市场定价,价格已经成为调配社会资源的核心和基本的杠杆;价格放开后真实的需求释放出来,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价格快速上涨有力的刺激了市场供给;其次是由于改革的深化,市场体系基本得以建立,尤其是市场主体随着改革自由度得到很大提高,这大大增长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最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指令性计划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广泛使用的经济手段和间接调控,尽管调控方式的转变不能使市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让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变化和起落更加平稳,因此这次经济周期一开始就表现出经济过热的状况。?
  同时这次经济快速膨胀也是以物价上涨为信号的。物价警示从1992年就强烈的显现出来,1992年我国物价增幅从3.4%快速蹿升到6.2%,增速快了近一倍。在物价的刺激下1992年经济增长比1991年也快了5个百分点,达到14.2;进入1993年后物价和经济增长仍然高温不退,继续显现双膨胀。到了1994年CPI增长达到创纪录的21.4%,经济也以两位数的幅度狂奔。高物价伴随高增长,宏观经济的温度到了沸点。1994年国家开始给高速前行的经济踩刹车,采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到了1997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物价回落,增长放缓,第四次经济周期以经济软着陆结束。第四次经济周期历经5年时间,5年的高速发展彻底扫清了“残余”的短缺商品,结束了短期经济时代,5年时间也让宏观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商品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物价开始出现下滑,加之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对出口的冲击使我国经济显现衰退迹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