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正积极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理论界对流动性过剩问题也纷纷探讨,既然流动性如此过剩,亟待解决,那么为什么SHIBOR运行却显示短期利率波动幅度大,特别是新股IPO发行,高收益债券认购活跃程度低下等异常迹象,流动性过剩似乎是个假象,银行间市场资金争夺战正在升级,那么该如何看待这对矛盾,通过对各种矛盾的分析,更加全面认识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
关键词:换位思考;流动性;过剩? ?
1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推进,特别是2001年以来,以美国、日本、欧盟为首的三大经济体实行低利率政策,全球广泛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套利,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日益突出,虽然全球经济整体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但影响未来经济增长的风险加大,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高,通胀压力明显上升。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影响,全球主要股市和债市均经历较大波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泡沫,加强流动性管理,预防金融危机。?
2 如何看待流动性过剩?
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得到普遍关注,但是国内外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认识和操作尚存在差异。根据英国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流动性过剩是指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
2.1 国内外观点差异问题?
流动性高低本质上是反映一项金融资产在不受损失情况下转化为现金的难易程度,并且可以细分为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但是国内外对流动性的具体构成时却存在差异,国外央行的流动性是指由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系统准备金构成的基础货币,中央银行是流动性的唯一供应者。基于流通中的现金取决于公众态度,所以在政策分析时,央行关注的流动性仅指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国内的流动性则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泛指广义货币,即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另一种则通过经济指标等反映流动性。笔者认为应采取前者观点更符合流动性定义,有助于和国际接轨。此外,国外央行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象来讨论流动性,而国内学者则是从货币政策调控结果来讨论流动性。?
2.2 相对流动性问题?
尽管流动性过剩被广泛存在,但是从SHIBOR市场交易情况来看,间歇性流动性紧张与流动性过剩并存,具体表现在小银行没钱,大银行惜贷,加上资金分流、银行表外业务、特种存款、外汇上缴法定准备金及外汇资本金下限等政策,已经让中小商业银行,遭遇流动性紧张局面。从银行间市场的询价系统可以发现个别银行机构在不顾一切的拯救自己的流动性,甚至以8%的贴现率卖出短期央票,而在大银行方面,有第三方存管、新股申购验资行等优势,资金量比较充裕,但是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无法预判新股发行节奏,大银行为了防止可能的资金紧张问题,宁愿把资金留在手中,不愿拆借给中小银行。从SHIBOR运行来看,特别是新股发行,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特殊时刻,银行的流动性紧张局面很可能出现,短期利率剧烈波动。?
2.3 存量流量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始于1994年,据央行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从2004年的74%持续下降到2006年的67.16%,银行存贷差日益扩大,在2006年达1l万亿元之多;货币供应量过多,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值达1.7,处于国际最高水平。根据今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看出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与企业经营效益较好、资本市场活跃有关,从货币供应量构成看,M1 增速较高主要是因为活期存款增速较高;在构成M2 的准货币中,企业定期存款增速较高,其他存款尤其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增长迅速,但居民储蓄存款增速自2006 年以来持续回落。流通中现金MO余额2.9 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上年同期低2.3个百分点,这些都可以发现虽然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存在,存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增速在下降,流量在降低。?
2.4 国际收支问题?
我国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依旧没有改变,巨额外汇占款,特别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使得央行被动投放的大量的基础货币,从约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不是完全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但是央行行为并不必然是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2000年以来,央行外汇占款从14176亿元上升至2006年的84360.8亿元,增加了约7万亿元,但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2.9万亿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冻结约1万亿元,从基础货币净增加看,仅增加4.6万亿元。因此,从净效果看,在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的2004-2006年,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可以说已得到基本的控制,其中一些月份已处于近六七年中的最低点。所以针对国际收支带来的流动性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具体分析。?
2.5 国际货币投机问题?
全球资本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在各国利率低下,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全球资本以各种名目进行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战略投资。主要的形式有房地产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它们推动着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收购兼并市场的膨胀,引起全球流动性过剩,甚至资产泡沫,正如“日元全球套利”,外资很容易在周边国家融资,转而进入其他各国包括中国“套利”活动。随着外资流入规模的持续增加,外资从早期对中国国内资金存在的挤入效应逐渐转变为挤出效应(江小涓,2006),企业利用外资而非银行贷款,它们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其次,中央银行出于稳定人民币汇率需要,频繁干预外汇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通过乘数存款创造过程,引起金融体系中因外汇占款投放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加剧中国商业银行的存款过剩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