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2|回复: 0

2018我国尚未进入高增长高通胀时代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4: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今年前4个月CPI涨幅达到8.2%,我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高增长、高通胀”时代,今后会朝着什么方向运行?本报近期以系列笔谈的形式,邀请国内部分专家谈谈他们的观点。本文认为,未来我国不会进入高增长、高通胀时代。因为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没有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不会发生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情况。同时,未来我国产品成本不会出现持续快速提高的态势。从长期来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也不会持续上涨。在成本提高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中,企业要对自身发展进行更为全面的谋划,这恰恰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
关键词: 经济走势,高增长,高通胀,CPI
  一、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从经济增长理论和实践看,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现象,只能发生在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是经济增长水平超过了支持经济增长条件的表现。而在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出现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现象的。
  
  我国当前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对这一结论,需要做一些讨论。对于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认识不同,从8%到9%以至1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变化的,决定经济增长潜力的诸要素是变化的。主要是决定供给潜力的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等。从这些要素条件看,我认为我国当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应在12%以上。这是由于,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1.9%,但仍然存在大量资金剩余(银行大量的存差、大量外汇储备等)、劳动力剩余(就业不充分仍然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技术供给潜力,如果考虑到国外技术和我国自主创新形成的重大核心技术供给条件,应该说也很大。综合以上供给潜力情况,可以认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在12%以上。
  
  表现潜在经济增长率在此水平以上的另一个重要根据,就是当经济增长率达到11.9%的时候,仍然出现了大量出超(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2600多亿美元),从国民经济核算角度看,这是社会总投资小于社会总储蓄的结果,是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另一个证明。
  
  当然,对我国当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这一研究也在进行之中,但从决定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诸要素水平看,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是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其原因,主要是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始终受到宏观调控的有效约束,没有出现快速持续升温的情况,其深层背景,则是资源环境的约束。
  
  以上讨论表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较高,实际经济增长率没有超过潜在经济增长率,因此不会发生高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情况。
  
  二、对成本推动要进行全面分析
  
  从不严格的表述出发,高的价格涨幅可以称之为高通胀。实际上经济学中讨论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增加引起需求扩大,进而引起价格上涨这一完整过程,由于导致价格上涨,也可能是供给方面的原因,因此将价格上涨统称为通货膨胀是不严格的。而价格上涨从中长期看,主要决定于成本水平的变化。因为成本若得不到合理补偿,在中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就会萎缩,供给就会减少,如果不能通过其他产品替代,则对这一产品的需求必然会拉动其价格上涨。这也是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这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
  
  当前推动成本增加的因素确实很多,包括工资成本的增加、原材料成本的增加(包括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等等。而成本增加必然会推动价格水平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对成本变化必须进行全面分析。在看到成本增加因素的同时,也要对成本下降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前面分析表明,当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市场将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竞争普遍而激烈,这实际也是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面对的一个基本情况。竞争导致的一类重要活动,就是企业在成本管理和技术革新两个方面的努力。因为在竞争中要占据有利地位,第一要使产品具备较好的价格竞争优势,第二要使产品具备较好的质量、性能竞争优势。而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努力降低成本,包括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消耗和投入,杜绝跑冒滴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这些努力会导致降低成本因素的发展,对竞争导致的成本降低因素,我们也绝对不能低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