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2018中国: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上)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4: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面临许多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加速,既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又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新发展阶段改善生存环境和加速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一个长期艰苦过程。本文探讨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由低效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高的增长格局,转向高效集约、要素组合优势充分发挥、可持续的增长格局。
  一、中国转变增长方式的实践进展和政策演变
  1.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管理改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大。突出表现为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大幅度下降。1980—200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从13.26吨标准煤下降到4.75吨标准煤,降幅达64.2%。根据世界银行资料,1990—2003年,中国每千克石油当量产生的GDP(2000年购买力平价美元,下同)由2.1美元提高到4.5美元,增长了114%;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由3.9美元提高到4.7美元,增长21%;中低收入国家由3.1美元提高到4.6美元,中高收入国家由2.8美元到3.5美元。中国1990年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为1.3千克,2002年降低到0.6千克。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由0.6千克降低到0.5千克。中低收入国家由0.8千克降低到0.6千克;中高收入国家由1.0千克降低到0.7千克。数据表明,从自身的历史比较看,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同期的世界平均水平以及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也不逊色。
  但是,中国这种成绩是以过去经济增长粗放程度过高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方式远未实现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普遍存在效率低下和严重浪费。按单位产品实物量能耗、物耗的绝对水平来衡量,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例如,目前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按此推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多用能源约2.3亿吨标准煤。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2003年高收入国家每千克石油当量产出的GDP为5.2美元,其中欧盟国家为6.4美元,分别比中国的水平高15.6%和42.2%。中国的污染排放比发达国家要严重。2002年高收入国家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为0.5千克,其中欧盟国家为0.3千克,分别比中国的水平低16.7%和50.0%。近几年来中国单位GDP节能率有所下降,2006年上半年能耗和排放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过大。
  2.中国早在“九五”计划(1996-2000年)中,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时主要针对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效率比较低,反复出现投资过热和低水平扩张严重等问题。“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GNP,当时还未普及GDP的概念)年均增长12%,提前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3倍,而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近2倍。当时,中国用同样的能源消耗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日本的1/5、英国的1/3和美国的1/2,而且也低于印度的水平。这种投入高、产出低的粗放型经济循环,不仅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造成社会总供求失衡,进而成为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对此,“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依靠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4项具体目标和7项措施(见表1)。还提出“农业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原材料工业也要“切实转换增长方式,重点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大力搞好资源综合利用,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竞争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并特别指出,“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虽然“九五”计划提出很多好的设想,但实质性措施并不多,着力点也不够鲜明。
  3.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九五”计划的执行。面对通货紧缩和经济降温的趋势,中国经济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关注超过了对转变增长方式的关注。为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实行了对包括资源型产品在内的商品出口退税等政策。
  “十五”计划(2001—2005年)中,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和举措没有充分展开,只在计划第四章关于“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一节“加快工业改组改造”中提出:“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十五”计划对经济增长本身给予了充分的强调。该计划提出:“十五期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虽然“十五”计划也强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效益和结构优化效益,重视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环保指标,但是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效果并不理想。
  “九五”后期和“十五”期间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恢复了高速增长势头。但快速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不协调,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这些情况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十五”计划结束时,仍然相当粗放。
  4.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重新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强调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十一五”规划还提出:“针对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规划还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若干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数量目标,包括降低能耗强度、污染物排放强度等(见表3)。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中国将更加强调节约能源和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更加强调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强调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保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更加明确,政策措施也不断将改进,并趋于完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