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8|回复: 0

2018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对比,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湖北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湖北省县城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湖北县域经济 全国百强县 政策建议
  
  近几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仍很大。
  
  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强劲,国富与民富兼顾,充满活力,既各具特色,又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榜样。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
  (一) 经济总量可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根据2004年分县统计结果,百强县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全部县域面积的1.3%,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域的23.5%,财政总收入占到3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24.5%。全国百强县2004年县域平均GDP总值达到163亿元,平均财政收入为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8.6亿元。与上年相比,百强县的GDP总量增长了19%,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以人均GDP衡量,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京、津、沪以及江、浙、粤等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如果按汇率换算,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以购买力平价换算,人均GDP接近中上收入国家。
  (二) 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主要指标接近小康目标
  百强县2004年人均GDP为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人均农民纯收入5400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6万元。其他指标如通讯设备拥有率、高中入学率等也已达到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三)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高速路网的建设,许多百强县与大都市的距离缩短到2小时之内,成功纳入大都市经济圈。县域通讯设施、市政建设、环境美化也达到很高水平,公路密度达到0.82公里/平均公里,每百户拥有电话109门,每百户拥有民用汽车9.8辆。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四) 投资活跃,出口强劲
  2004年,百强县县均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9亿元,县均贷款余额1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37%、46%。县均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1%。
  (五)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据统计,2004年百强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1.6%。农林牧渔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为38.4%。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37344家,销售收入达到2万2千亿元。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百强县一般都确立了自己的强势产业,从农产品加工业到制造业,从普通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百强县根据自身条件,各显身手,竞争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六) 城乡统筹发展,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百强县的另一个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部分县初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一) 总量发展不足,与全国百强县差距大
  全国百强县市评比,迄今已有五届。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湖北尚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进入百强;2002年,湖北有仙桃、枣阳进入百强;2003年,只有仙桃一市进入百强,而且位次从原第42位下降到第86位;2004年仙桃下降到第97位;2005年的第五届全国百强县中则没有一个湖北的县市。2004年,湖北纳入全国评价范围的66个县(市、区)全部位于250位以后,最靠前的是居254位的应城,之后是居265位的当阳、居270位的潜江、居280位的赤壁。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够大。76个县(市、区)中,只有5个县(市、区)GDP超过100亿元,50—100亿元县(市、区)28个,30—50亿元之间的有19个,30亿元以下的县(市、区)21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有42个,仍有7个县(市)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县域财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支缺口仍在扩大。湖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二) 县域产业缺乏相互衔接的发展机制,总体质量不高
  首先,工农业专业化分工尚不充分。2004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5.5:41.5:33.0,第二、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7个和8.1个百分点。县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产业间缺乏内在的联结机制,不能有效转化为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也没有有效地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调整仍处在种养业结构调整阶段。
  其次,县域工业集中度低、规模实力不足、竞争力弱。企业规模和内在素质存在较大缺陷,制约了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最后,县域经济发展外向度偏低。由于区位、外贸体制等因素制约,湖北省县域经济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份额很少。2004年,全省县域外贸出口商品总值为9.22亿美元,占全省的27.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占全省的16.7%。
  (三)生产要素聚集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增长乏力。
  一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还在饱受严重的“失血”之痛,资金被大量抽走、外流,这是当前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2004年,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5%,而银行贷款余额仅增长3.5%,存贷差高达764.5亿元。
  二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一些县(市)成为夕阳产业、高污染企业转移的首选,县域企业难以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前沿。
  三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差距大
  一是县域发展处于差距扩大阶段。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湖北省20个扩权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9贫困县的1.57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倍。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低于县域平均水平的县分别为43个、45个、38个,占76个县(市)总数的比例分别达57%、59%、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