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在中国不同居民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中,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是最大的。学术界对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长期扩大的趋势的基本结论。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政府推行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和政策、城市偏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权力的不平衡,以及经济体制改革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等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学术界已经进行的这些研究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和原因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不够。应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系统化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变化和原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当前中国各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展开了多视角的探讨和研究。本文旨在对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趋势和原因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梳理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明确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一)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1.以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李实等认为,在改革初期,由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是相当大的,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比率高达2.37;1978~1983年,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率先展开,这一比率有所下降,到1983年达到最低点1.7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不断缩小的;1984~1994年,这一比率开始了逐步上升的过程,到了1994年达到最高点2.60,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逐步扩大的;1995年,这一比率有所回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略高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
2.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的名义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曾国安、胡晶晶认为,采用这一指标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缩小(1978~1985年)——扩大(1986~1994年)——再缩小(1995一1997年)——再扩大(1998~2003年)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经历了一个由高(1978~1981年)到低(1982~1985年),再由低到高(1986~2003年)的过程。整个20世纪80年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低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几乎都超过了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尤其是本世纪的几个年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20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
3.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纯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蔡昉得出的结论是,自1978年以来,城镇居民的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实际纯收入的比率持续下降,到1988年之后才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迄今为止尚未回归到1978年的水平。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虽然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但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超过1978年的水平。
4.以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比率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黄泰岩、王检贵和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都认为,1980~1997年,以两者之比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过程,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超过1980年的水平。阿齐兹·拉曼·卡恩、卡尔·李思勤等则认为,1988~199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两者之比从1988年的2.42下降到1995年的2.38。王少国得出的结论是:1985~1994年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之比逐步上升,1995~1998年该比率有所下降,1999~2003年该比率又不断上升,并且已经超过了1994年的最高值,1985~2003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过程。
5.以城乡居民的消费和储蓄之比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郭兴方的结论是:1978~1984年两者的比值有所下降,1985~2003年两者的比值则急剧上升,这说明白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了由高到低,然后直线上升的过程。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值明显要高于用前几种方法计算的比值。
(二)以结构相对系数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陈宗胜、周云波等学者从人均收入的角度,以城乡居民收入的结构相对系数来测度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大小。结构相对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FENO.CN]
其中,ηu和ηr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的相对系数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对系数,Iu和Ir分别表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当ηu=ηr=0.5时,表示城乡之间不存在差距;当ηu和ηr偏离0.5时,表示城乡居民之间出现差距,偏离越多,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反之,则表示差距越小。陈宗胜、周云波等用该指标测度了1978~1999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现1978~1983年间ηu和ηu偏离0.5的程度逐步缩小,而1983年之后ηu和ηu偏离0.5的程度不断扩大,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的过程。
(三)以城乡混合基尼系数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陈宗胜、周云波用差值法计算了城乡混合基尼系数,他们给出的测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Gtr=It-Pr=Pr-Ir
其中,It和Pt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城镇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Ir和Pr分别表示农村居民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比重和农村居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等于1时,表明城乡居民收入绝对不平等;等于0时,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完全相等。用该方法测度的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结果如下:1981~1983年基尼系数有所下降;1984~1994年基尼系数在波动中不断上升,1995~1997年基尼系数再次下降;1998~1999年基尼系数又开始上升,远远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
(四)以十等分组法来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赵人伟、李实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1988年和1995年两次抽样调查的结果,用十等分组法对城乡差别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1988年还是1995年,农村居民集中地分布在低收入组,城市居民集中地分布在高收入组,且这种分布状况在1988年和1995年之间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没有缩小。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从居民收入的变动性的角度,描述了在一定时期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情况,是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衡量方法的一种重要补充。
二、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
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许多学者把它看成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即认为中国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先进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是造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而且,近年来,学者们纷纷通过建立模型,对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程度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对中国1978~1993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二元结构系数、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比重、城市居民隐性收入比重、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和城乡人口比例等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二元结构系数解释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59.62%,说明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陈宗胜通过一个简单的二元经济模型,从理论上说明,在二元经济中,决定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与非农业的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就业负担系数比、两部门分配系数比及农村工业化水平。并利用中国1978~2002年的相关数据的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这四个因素能解释这一期间内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89%。
(二)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各类制度和政策
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认为,国家的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一系列旨在促进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正如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对居城乡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一样,最终通过商品交换等途径被融入进二元结构的影响之中。赵人伟、李实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长达十年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密切的关系。陆铭、陈创利用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地区间人口户籍转换、经济开放、非国有化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都是拉大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因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