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返回列表
查看:
257
|
回复:
0
201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复制链接]
3273210
327321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2: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调且与城市差距较大,致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此,要创新农产品供给主体,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农村的人力资源投资。 关键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民收入,政府
一、农民收入状况回顾
改革开放20余年,中国农民收入的变化经历了高速增长、增速减缓、增长徘徊、增长恢复、再次减缓和再次徘徊六个波动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年。6年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7.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355.3元,增加了221.7元,每年平均增加37元,年均增长17.7%,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3倍,每年平均增长14.8%,是解放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收入结构明显改善。第二阶段:1985~1988年。这期间,中国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为每年平均增长4.3%,而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幅度则较大,4年间上涨31.9%,每年平均上涨7.2%,使农副产品的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增速减缓。第三阶段:1989~1991年。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趋于徘徊停滞阶段,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第四阶段:1992~1996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引下,特别是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在这期间再次趋于快速增长,1996年达到了8.9%,年均实际收入增长恢复到5.6%。第五阶段:1997~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再次放慢。按可比价格计算,1997年的增长率为4.6%,1998年下降为4.3%,1999年为3.8%,2000年为2.1%,年均增长3.7%。第六阶段:2001至今,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增长缓慢,趋于徘徊状态。在农产品价格回升的带动下,2001年上升为4.2%,2002年达到了4.8%,2003年降为4.3%,2004年恢复到6.8%,2005年再次下降,为6.2%,下跌0.6个百分点,年均实际收入增长回复到4.2%。
从收入结构看,随着农村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农村居民收入不再单单依靠种植业,农业生产收入比例下降,非农业生产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明显的农业产业非农化趋势和多元化发展趋向。统计显示,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 254.9元,农业生产收入比重稳中趋降为45.2%,比1996年下降了14.4个百分点;非农业生产收入占全年纯收入的比重为47.6%,比1996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超过了农业生产收入所占比重,成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一般认为有结构论,即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了农民的收入增长;生产组织论,即农业生产组织落后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论,即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政府论,即政府对农民和农业保护不够导致了农民收入水平低;此外还有分配论、农民素质论等。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公共品短缺影响了农村私人产品(指在农村区域内进行生产的产品,既包括传统的农副产品,也包括乡镇企业产品)的产出效率,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1],已成为限制农民增收的一个根本原因。公共品是和私人产品相对而言的,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农村公共品包括中央政府提供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交通,也包括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提供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如江河治理、大型防护林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而目前中国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既削弱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又加重了农民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既得收入,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了收入成本,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
1. 农民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建国初期,国家通过 “剪刀差”实现了农业创造价值向工业的成功转移,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以农民自身的贫困为代价,建立起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框架。改革开放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体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从农民的负担组成可以看出,公共品的提供主体依旧是农民,不同的是农民的隐性投入和负担被明确化,且大部分货币化了。即便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涉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存环境的公共产品依然是以农民“自给自足”为主,基层财政困难的加剧反而制约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更新,农民并没有从实质上摆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责任。
2. 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不足。这是国家经济政策和组织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农补工造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严重短缺,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善,但总的来看仍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事关农业兴衰的水库、防洪排涝设施、农田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投入明显不足。多年来农业基建投资的数额始终偏低,1999~2001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基本建设支出占全国总基建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由16.87%上升到19.15%,但2002年出现了大幅滑坡,仅占13.48%,此后该比例缓慢回升,2004年达到了16.44%,仍不及1998年的水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田水利建设投资由地方财政承担,投入逐年减少,加上自然灾害,工程年久失修,灌排能力下降,导致全国每年减少灌溉面积700多万亩,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另外,乡镇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也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的基本取向是财权逐步向上级政府集中,各乡镇的财权向市、县集中,同时却承担了与其财力极不相称的事权(不排除政绩的因素),造成基层财政资金更加不足,维持原有的公共产品供给已困难重重。
3. 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失调。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并非全部不足,部分公共产品也有过剩现象。突出表现为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的过剩,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县乡编制超编问题严重[2]。在政治目标最大化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下,即使农民没有需求或超出了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地方政府对于能增加政府社会福利的一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仍呈现出较高的供给热情,“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窗口工程”耗费了大量公共开支,即使政府没有财力也要通过对农民的强制性摊派进行建设,使这类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出现了相对过剩。另一方面,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公共产品供给矛盾突出。大部分农村的教育供给不足,学校的数量和教师的质量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导致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吸纳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减少了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机遇,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医疗保障普遍缺乏,农民成为最大的自费医疗群体,加之政府对农村卫生防疫投入不足以及现行的医疗卫生防疫能力的限制,导致农民身体素质下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大部分地区仍缺乏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和资金投入,为追求短期、局部经济发展而对经济效益好但污染严重的企业不加管理的事件时有发生,负面外部性问题严重。
4.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城市存在巨大落差。城乡在公共品供给上存在的巨大落差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单位来管理,靠县财政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税来支付,不足数额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来支持。2004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为1 013.80元,比全国1 129.17元的平均水平低10.2%,比城市同类指标(1 590.65元)低36.3%。公共卫生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卫生资源、经费投入和保障体系等各方面。根据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信息,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2.32人的36.6%,2005年该比例有所上升,也仅占41.0%(1.05/2.56)。基础设施方面,到2005年底,全国仍有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四级和等外路占农村公路总量的近90%,全国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约为60%,不少省份如贵州、宁夏还不到30%。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