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6|回复: 0

2018经济转型期中国的产业升级障碍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2: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经济转型主要是指技术转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型、金融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合成变动,其中主要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过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中国的产业升级的障碍,指出要加快科技投入体制改革,实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由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注意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差别,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吸纳规模,顺利实现中国的产业优化升级。
  关键词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优化升级
1引言
  2003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里程碑,人均GDP跨上了1000美元的新台阶,表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拉美、东南亚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阶段,正是各种矛盾交织显现的时期。如果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将跨入更加顺畅的快行通道。如果回避或任其发展,就有可能引发经济和社会风险,甚至使发展的进程陷于停滞。
  经济转型主要是指技术转型、产业转型、增长方式转型、金融及经济体制转型的合成变动,其中主要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过程。这种转型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因而是一种阶段性质的变化或飞跃。
2经济转型期中国的产业升级障碍分析
2.1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2.1.1宏观制度因素
  (l)不尽完善的政企关系。一方面,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企业仍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关系尚待理顺;另一方面,政府各机构对技术创新的管理协调不力,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创新项目的选择存在盲目性,甚至出现了新的重复建设和投入的分散化。
  (2)有待健全的融资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贷款歧视”,如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投资偏好较弱,严格的审批制度等也不利于推进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滞后,限制了创新资金来源;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而制约高技术产业之发展;诸因素共同作用使创新资金源渠道单一,而且金融机构与企业创新的经济合作关系不畅也导致技术创新规模缩小、创新风险加大。
  (3)落后的政策体系。企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据调查,科技开发贷款政策、将技术开发经费打入成本政策、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减免税政策、产业政策、融资政策等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其中前四项政策影响最大,而此方面,我国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显得滞后。
  (4)僵化的教育科研体制。教育投入不足及教育体制的落后,使创新型人才短缺,教育、科研、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联系,即产学研脱节。一方面人才培养不适应技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技术、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又不足。
  (5)尚待完善的其他制度。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执行不严及其他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也不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而延迟技术创新的步伐。
2.1.2微观制度因素
  (1)企业制度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公司治理结构,由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没有建立或运作的不规范,致使企业仍然是产权不清、政企不分,企业缺乏一套相对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一方面使企业难以成为自主型的市场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另一方面则导致企业的产权制度不明晰和管理机制的缺位,滋生了经营者的“道德问题”。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低效,使企业创新的源泉——员工的创造性受到遏制。一是企业全员素质较低、技术人员少。据统计,我国研究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左右,远远低于美国7.6%、日本7.5%的水平;二是企业家缺乏创新意识,而企业家却是技术创新机会的发现者和技术创新的发动者。实践表明,高速成长的企业无不是在创新型企业家的推动下发展的。
  (3)管理制度落后。较差的管理基础、市场营销观念淡薄、狭长型的组织结构等均难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2.2经济资源瓶颈的制约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基础上的。2006年中国GDP仅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世界1/4以上的钢产量,30%的煤和一半的水泥。总体来看,我国部分基础原料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是部分战略性资源仍然构成我们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已成为我国“十五”计划乃至今后长期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缺水的威胁,在旱季部分城市甚至连生活用水都困难,这将严重限制这些城市的产业发展。近年来能源生产和消费一度出现双双下降的局面。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能源需求量锐减;另一方面,能源行业结构调整,造成相当数量的中小煤矿关闭或停产,能源供应出现了“买方市场”,使得中国能源发展的矛盾逐渐由总量平衡为主,转变为结构调整为主。然而,就石油资源来说,我国的石油储量和持续生产能力很难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些缺口只能依靠进口石油来弥补,而依靠进口石油维持经济增长,将面临重大的进口风险。
2.3 中国产业政策不平衡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差距的缩小一直被我国政府放在相当的位置,其表现就是对GDP总量的执着追求,并由此形成了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模式,出现了强势增长和弱势竞争力并存的局面。从“相对于盈利”和“资本回报率”等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甚至低于印度、韩国、印尼、泰国等亚洲国家,由于这一原因,当前中国GDP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总收入即GNP的等额增加;同时,统计意义上所显示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与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存在背离现象。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在本国经济发展中利益的获取,要求必须大力关注中国经济增长在本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收入分配效应。现在,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已经由自然资源转为科技和人力资源,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特点日益明显,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富裕国家。要追上发达国家,归根结底体现在科技开发能力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能否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动力作用。技术创新方式选择直接影响着赶超目标能否实现。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不能忽视比较优势,但更应该努力推进产业升级,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经济转型期中国的产业升级的对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