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8|回复: 0

2018经济危机下中国面临的贫困问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反贫困方面确定了巨大成就,为全世界的反贫困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要想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中国当前面临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反贫困现状更是不容乐观。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以及教育的滞后是造成中国现在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国应重新构建反贫困战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反贫困;经济危机;机遇与挑战
  
  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反贫困的巨大成就
  
  贫困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当然也是我们国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反贫困的30年。并且中国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经济起飞的30年中,中国的年均GDP增速到9.67%,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3.6%的水平。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截至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到达30.067万亿元。30年间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45倍,外汇储备增长了9151倍,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206.4亿美元到2007年21738亿美元,是1978年的105倍。与此同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照中国国家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8年的不到1400万,减少了94.4%,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数为787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8年的2.1%。这都表明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二、经济危机下中国反贫困面临的新挑战
  
  在过去的30年,虽然中国政府采取了各项积极有效的扶贫措施,贫困人口数量下降的速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效。但目前尚有14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如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低收入现行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82元,目前在此标准下的还有4686万人口也属贫困人口。如按照世界公认的人均1天1美元以下就属贫困,那中国目前还有1.13亿贫苦人口。而且中国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仍在扩大。据统计,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以上,是最慢的西北地区的5倍。对中、西部来说,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如今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让中国的贫困问题不容乐观。
  1.经济危机下中国贫困问题的新特征
  (1)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从贫困的类型看,虽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确实大幅度减少了,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突出了,目前贫富悬殊明显拉大。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来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的变化,衡量贫困水平的指标必定会呈现出高位化,进而使相对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顺应贫困演变趋势,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体制转型的完成和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的贫困将由以绝对贫困为主过渡到以相对贫困为主。相对贫困问题将日益突出,贫富悬殊明显拉大。
  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提高贫困人群收入的措施,但自2003年以来,收入差距急剧加大。目前中国贫富悬殊已经达到了“黄灯”警戒水平,如果今后5年内不采取有效措施的话,贫富悬殊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
  (2)贫困人口范围扩大
  从贫困的层次看,中国的贫困人口将逐步从目前关注农民贫困和下岗工人贫困向更高层次的大学毕业生贫困转化。多年来我国高校就业形势保持平稳状态,就业率高,这种状况在2001年达到高峰,截至2001年6月毕业生实际就业率本生超过80%,研究生超过95%,专科生达到40%。然而,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将逐渐进入就业市场,多年来由市场旺盛的需求和毕业生总体规模较小的结构而形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发生巨大转变。由于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毕业生,从2002年开始陆续进入毕业生就业市场,因此,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4年将超过250万人,2009年将达到接近600万人。另一方面,入世给高校毕业生带来的就业机会,短期内不可能有明显的表现。相反,由于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因此从短期看毕业生就业形势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将对毕业生的专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毕业生就业形势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有可能会扩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我国整个就业形势严峻密不可分。而今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更是将大学生就业推到了一个更严峻的局面。许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也许将被计入中国未来的贫困人口。
  2.中国贫困问题的成因
  (1)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因素是我国出现大量贫困人口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我国,连年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农民大多分散在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的山区和高原。据统计,未解决温饱的农户76%生活在山区,46%人均耕地不足1亩。这些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即使通过自身努力越过了温饱线,也极容易因为自然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返贫。其次,近代以来,海洋由于存在跨国界的属性,逐渐成为长途贸易的主要渠道。因此海港城市必然会在对外贸易中占得先机。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再加上各种倾斜的政策,更是使近海城市拥有了中西部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资源都是向发达地区流动了,资源的外流更是加剧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贫困,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分布形成和地理环境相符的三级台阶。
  (2)文化教育因素
  我国的贫困人口自身文化素质低。首先,我国的文盲率一直高居不下。2007年中国成人文盲率(占15岁以上人口的百分比)为9.08%,文化素质的低下,很难使贫困人口真正摆脱贫困。其次,我国的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果不理想。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支出的不足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也远远落后与发达国家。更严重的是,由于我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许多学校并没有达到扩招的条件就开始盲目扩招,因此导致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下降,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而最终可能进入贫困人口的行列。
  (3)城市化进程加剧贫困
  城市发展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口数量在城市的集聚,二是城市景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三是城市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和发展。而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城市化只能被称作一种数字上的城市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目前的城市化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发展,城市只是简单地将周围本质上还是农村的地区划进成了城市的一个区。在这个所谓的城市里面有两部分人口,一部分是居住在城市核心地带的城市人,一部分是周围四邻的农村人。在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发展,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积极渗透和正面影响,而会反作用于农村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村贫困状况的恶化而不是缓解。
  3.经济危机加剧中国贫困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30年来,加速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以出口贸易为国民经济的火车头,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更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依存度已经越来越高。因此,此次经济危机就必然要影响中国经济,最主要是体现在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由于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缩小,使得美国国民的消费支出减少,故而使中国对美国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而这减少的巨大部分,中国是无法用刺激内需来填补的。因而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用工回落的趋势。从2008年10月份开始,农民工提前返乡的趋势愈加明显,其中四川、河南、湖北、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提前返乡的农民工都有几十万人。并且,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外向型经济企业“订单”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未来农民工返乡的趋势仍将延续和扩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