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国内需求不足将会严重的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拉动国内需求主要还是要依靠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对中国国内需求不足的表面因素及根本原因的深入分析,探讨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缺陷,以期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拉动国内需求,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国内需求;社会保障;居民消费
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必须要得到协调发展。然而近年来,中国社会总需求增长缓慢,尤其是消费品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消费需求平缓,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特别在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中国对外贸易大幅下降。面对这些情况,国家认为关键就是要拉动国内需求,也试图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刺激经济发展,如银行不断降低利率,扩大政府财政支持,加大政府投资等,但收效并不显著。很多专家、学者分析和探索了很多原因,然而在众多原因中,我们常常忽视了一个较为隐秘但却极为重要的原因。
一、中国导致国内需求不足的现实表面因素
国内需求包括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投资需求实质上是企业需求,即企业购买或投资。企业需求是由消费者需求所导致的一种派生需求。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需求的60%左右。因此,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可以大幅增加国内需求。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经多次对银行利率进行了大幅度的下调,甚至有的银行对于活期存款已经降至零利息,但中国城乡居民的存款仍旧有增无减,居民消费仍旧低迷。另一方面,政府鼓励企业投资,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企业投资力度虽然加大,却与居民消费需求偏离,成为投机炒作的对象,反而造成了一种供给过剩的假象。这些原理上可以互相促进达到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在中国的现实经济中却形成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双重错位。而政府购买虽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发展,但政府收入的根基仍旧是企业,企业投资的扩大又要基于消费,而消费的主要本源还是居民。因此,国内需求的主要影响植根于消费需求。由此来进一步深入考察国内需求不足的现实表面因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观念。中国居民在消费观念上受传统的影响很大。中国长期以来对消费形成了“量入为出”的保守观念,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要有所盈余。这样一来,老百姓在除去了日常开支以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钱存起来,以应不时之需。长期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有关资料显示,1995年、1997年、2005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分别为42%、45%、51%,呈增长势头。
2.中国的“金字塔”形收入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是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也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但这只是少数。然而,在中国人口中占最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基本上都属于低收入者,还有城市人口中,大量的下岗工人和一般工薪阶层收入也偏低。而货币在低收入者手中比在高收入者手中有着更大的消费欲望。而因为在中国低收入者占有较大的比重,也就制约了中国国内需求。
3.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人民币。但中国居民消费需求并没有因此而大幅提高,有关数字显示,近五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中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中国各种制度正处于改革阶段,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三改”,即住房改革、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而这些改革随之带来的是居民消费更加小心谨慎,中国不同与西方很多国家,父母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住房,医疗费用,还要更多的考虑到未来子女的教育,生活等等很多费用。因而,人们并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在消费之前总要仔细掂量一下,先算算账,有多少钱,还要存多少钱,现在能花多少钱。
4.个人投资风险过大。如果能引导居民把储蓄存款转为个人投资,这无疑是最好的“双重拉动”。一般说来,居民投资基本上就是购买国债和股票。国债虽然风险较低,但是变现能力差,而人们对货币总是有流动性偏好。如果引导居民投资股市,事实上,1996年两次下调利率以后,储蓄存款曾大量流入股市。但以后的利率下调却没有更明显的收效。主要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并不是很规范,企业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并且居民得到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但所承担的风险却很大。最后,导致居民信心不足,即使存款利息很低甚至为零,人们仍旧愿意存款。
从根本上来讲,以上几点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也正因此居民才会长期形成保守的消费观念,同时,也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没有能力承受更多的风险,进而没有消费和投资的动力。
二、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是导致现阶段国内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对于当前中国国内需求不足,许多学者都已经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经济内部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所致。这种解释认为,中国经济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转换缺口”所致,即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支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批经济增长点趋于平缓或衰弱,而新的能够有力带动经济成长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或不能发挥作用,于是,新老增长点之间的转换不能顺畅实现,出现了“缺口”问题。
2.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变迁和发展中的结构变迁,导致一些主要的收入—投资、收入—消费等经济流程发生梗阻,从而使得总需求萎缩。这种观点认为:(1)改革过程中间接融资渠道萎缩,直接融资渠道不能有效地拓展,储蓄不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2)资本有机构成、消费结构等的转换和变革,影响着收入、储蓄、消费和支出等流程,出现了收入与消费的流程梗阻。以上原因导致了总需求萎缩。
3.信用不足所致。认为信用不足阻碍了资金的流动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是导致总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学者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生产结构、消费心理变化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需求不足的原因。当然,所处的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以上观点笔者基本上还是持赞同的态度的,但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或许还有更为隐秘和基础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中国现阶段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鼓励需求但一直一来其收效甚微,究其本源是居民的后顾之忧。如果国家能够排除人们的这种后顾之忧必定能大幅度的刺激消费。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靠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因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才是真正束缚中国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拉动国内需求
在中国居民不是没有消费的欲望,而是不敢花,不能花。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虽然中国近年来都在尝试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但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且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1.社会保障项目以偏概全。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保险。它们相互补充、各司其职,共同构筑起社会安全网的完整体系,而中国一谈到社会保障就局限于社会保险之中,而保险似乎又主要局限于养老保险、人身保险和医疗保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并不关注社会保障对自己生存条件的改善,而仅仅只是把它当做防备灾难的应急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