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社会变革,在社会转型中,阶级和阶层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突出最鲜明的就是崛起了新的中间阶层。科学研究表明,拥有橄榄型阶层结构的社会更趋向于稳定,更有利于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要求在社会研究结构中,中间阶层要占到大的比例。充分认识并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结合当代国外中间阶层的相关理论,对于审视中国当前阶级阶层的变化特别是中间阶层的状况、促进中间阶层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阶级阶层理论;中间阶层;社会结构;政治稳定
一、当代中国呼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阶级阶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认为,在某个特定的阶级社会里,总是存在着两个对抗的基本阶级和其他一些非基本阶级,在一个阶级内部,又可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层。不同阶级甚至不同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不同,从而构成了极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斗争和冲突。列宁运用阶级分析理论,研究了俄国社会的阶级状况,指导了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路线,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理论飞跃。阶级分析是社会阶层分析的前提与基础,阶层分析是社会阶级分析的深化和补充。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阶级分析法时,从来就没有反对过阶层分析,没有否认过阶级内部有分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1]他们也从来没有否定过基本阶级以外的社会阶层的存在,而是认为“实际的社会结构,——社会决不仅仅是由工人阶级和产业资本家阶级组成的。”[2]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处于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控制之下,社会分层并不复杂,运用阶级分析法能够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社会不仅形成了一些新的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从农民阶级、工人阶级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农民阶级内部、工人阶级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在农民阶级内部,已经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乡镇企业工人、农村管理者、乡镇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等不同的阶层。在工人阶级内部,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划分成干部和一般工人,而是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等不同的分层。
二、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形成及其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崛起了一批新的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变革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报告并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3]。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其主流政治价值与政治行为与党和政府是保持一致的,其和谐功能总体而言是主要的。西方社会学和政治学一些研究者也认为,每个社会都会不断地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一般指新中间阶层),这些阶层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顺应社会发展而发展,是天生的积极力量,因而也是天生的和谐因素,他们还认为,新的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天生趋向温和的改良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通常不会支持极端的激进的政治行为(如暴力、造反等),而是主张渐进的变革模式,主张对新事物和新变化采取开放的、宽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他们的社会政治倾向被认为是社会稳定以及实现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这种理论上的研究和推断已经被西方国家的社会实践证明基本是正确的。
如果一个社会中间阶层人数比较多,这些人最希望社会稳定,这样可以保证生活水平的稳步增长。中间阶层的思想、要求、观念会反映到方方面面,包括社会舆论上,既要求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又要求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中间阶层的形成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相当好的。中间阶层的收入稳定,由于有积蓄,会保持消费水平稳步上升,而且领导市场新潮流,对保持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推动产品的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中间阶层一般拥护现有的政策,是政治上的稳定力量;在文化上,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在中间阶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社会经济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冲突一般都不会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间阶层的稳步增长将有利于激发创造力,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培育和发展强大的中间阶层,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和不同环节的各种生产要素,协调和化解各种不同利益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实现共同富裕,构成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