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3|回复: 0

2018论国内消费为何难以拉动经济发展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1: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主要是指,投资、出口和消费。如果“三驾马车”之中任一个出现问题,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而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出口,消费一直是处于“跛足”状态,所以中国经济实际上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贸易出现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寄希望启动国内消费来拉动经济,但国内消费真的能够担当如此重任,笔者深表忧虑。更有甚者,如仅仅把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作为权宜之计,长此以往还会对经济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关键词】国内消费 拉动经济
  
  一、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局限性
  
  中国政府目前已出台经济刺激措施中,扩大投资仍是主要手段。国务院2008年11月初公布了总额达4万亿的十条经济刺激措施,但这些刺激措施仍然重视基础设施投资,仅铁路就占2万亿,但这些措施真的能够从根本上拉动经济复苏?
  与1997年金融风暴相比,国内外的消费需求都不足是这次经济滑坡的关键所在。如果4万亿元投资不是重点投入民生福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激活国内消费,而主要还是投资在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上,在国内外的消费都下滑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是低效的做法。
  
  二、根治消费“跛足”,激活消费拉动内需
  
  1.消费“跛足”形成的历史原因
  (1)改革开放之前历来不提倡消费,国穷民穷
  据某前国家领导人回忆录中的结论:建国以来,1980年同已经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相比,工业固定资产增长26倍,农业总产值增长8.1倍,国民收入增长4.2倍,全国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只提高了1倍。可见,固定资产增加并没有使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相应增加,人民消费水平增加就更少。几十年的建设只是造成了账面上的国定资产增值,对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作用甚微,而且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这些账面上的国定资产又大部分作为坏账处理而遁于无形,几十年的建设基本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很小。
  (2)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财富不断流向政府,国富民仍穷
  据有关数据,1980-1994年,国家财政收入由1085.2亿元增加到5218.1亿元,增长了380.8%;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由762元增加到4510元,增加了491.9%。这时期国民在社会财富中的分配比例是上升的,而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强调加强中央财政的指导思想下,国民财富的分配比例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即社会财富加速向政府转移。
  1995-2002年,国家财政收入由6242.2亿元增加到18914亿元,增长了203%;税收由6038.04亿元增加到17003.58亿元,增长了181.6%;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893元增加到7703元,仅增长9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578元增加到2476元,仅增长56.9%!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意味着这一时期国民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再次转为下降!而这种状况,近年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为严重: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21691亿元,增长14.7%,税收20461亿元,增长20.3%,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农民收入增长4.3%;2004年国家财政收入26356亿元,增长21.5%,税收收入25718亿元,增长25.7%,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7%,农民收入增长6.8%;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预计突破30000亿元,增长15%以上,税收30866亿元,增长20%,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9.6%,农民收入增长6.2%。国民收入增长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大大低于国家财政和税收收入的增长,国民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进一步降低。
  2.消费“跛足”的现状
  (1)贫富悬殊日趋严重
  按照人均年收入在683元以下的属于贫困人口的中国标准,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54亿,仅次于印度位列世界第二。
  因此,我国收入总体水平偏低,已经对国内需求产生了影响,而贫富悬殊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不平衡的财富分配结构严重弱化了社会总消费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