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论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
返回列表
查看:
258
|
回复:
0
2018论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
[复制链接]
741269
741269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4 10: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工业布局;地区工业发展;空间管治
论文摘要:在“十一五”时期,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工业节地政策,积极引导工业合理集聚和转移,强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管治,继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以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
一、“十五”时期中国地区工业发展态势
“十五”时期是中国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中国各地区工业呈高速增长态势,地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对地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地区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随着地区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工业布局和地区工业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业布局的集中化趋势加强。工业布局较为分散一直是困扰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布局已出现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一是工业企业向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线地区集中,逐步形成了一批制造业集聚带和工业走廊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和哈大制造业带。其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带由济、青工业走廊和青、烟、威工业走廊组成。二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目前,国内资金、劳动力和人才等生产要素都出现向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一些工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规模逐渐做大后,也开始把总部、研发机构、营运中心甚至生产制造环节搬迁到邻近的中心城市。三是工业企业逐步向城镇周边地区集聚,形成一些集中连片的工业密集区。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本土本乡建立起来的大量分散的乡镇企业,目前已开始出现逐步向交通和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集中的趋势。
据我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度明显提高,而1997年之后则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十五”期间,中国大部分工业产品的地理集中度都在逐步提高。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这些产品实际是在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转移,由此导致其地理集中指数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场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卷烟和啤酒等。三是近年来迅猛扩张的一些加工产品。如,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微型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等。这些产品主要是由于各地竞相发展或新兴地区的崛起(如,大中型拖拉机)导致地理集中度趋于下降。以大中型拖拉机为例,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生产量从4.10万台增加到9.83万台,增长1.4倍。其中,前3位地区所占份额由70.7%下降到60.4%,而第4位至第7位地区所占份额则由25.6%增加到36.6%。这期间,上海所占份额由26.8%下降到8.6%,而河北所占份额则由0.5%急剧提高到l6.4%。
2.工业园区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郊”、“进区入园”,并对规模较小、布局散乱的工业点和工业园区进行调整、合并,使地区工业发展的集聚规模效应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化比重不断提高。目前,以高新区、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各类工业园区已成为各地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仅以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例,2004年,全国49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l7.8%,出口额占全国的10.4%,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7.9%和7.3%。如果包括5个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国家级工业园区在内,2004年全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36.07亿美元,占全国的22.4%;实现出口803.04亿美元,占全国的l3.5%;实现工业总产值17949.11亿元,工业增加值4855.62亿元,分别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9.6%和8.9%(商务部,2005)。同时,2004年,5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出口占全国的13.9%,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l2.1%,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10.1%。这说明,目前中.国约有20%左右的工业产出是依靠国家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实现的。如果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兴办的各类园区,目前中国工业的相当大部分都集中在各类工业园区中。
3.各地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在“十五”期间,有关部门和地区越来越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例如,自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先后确定4批纺织产业基地市(县)特色城(镇),并在这些地区进行产业集群的试点。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45个市(县、区)、59个镇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的试点地区,其纺织经济总量超过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1/3。同时,自1995年以来,科技部还先后在全国建立一批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截止2004年,共认定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84家。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共建立特色产业基地56家,占总数的7l%。特色产业基地按技术领域分布为:电子与信息l6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l8家,新材料26家,光机电一体化2l家,能源与环保设备3家(科技部火炬中心,2005)。此外,科技部还在全国设立29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607亿元。其中,软件产业收入1045亿元,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的69.9%;软件出口l2.83亿元,占全国软件出口的49.3%。
在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下,各地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快。据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各类产业集群748个。其中,广东130个,浙江l18个,江苏l10个,山东79个,河北60个,河南45个,6省合计542个,占全国总数的72.5%(顾强等,2005)。在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已成为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成为推动地区工业快速发展的“发动机”。例如,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约占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l/3(王璃,2004)。另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l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达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董树荣,2005)。江苏省则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约110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近40%(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2004)。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中国还缺乏统一的集群统计标准,所以各地对集群的统计差别较大,标准不一,缺乏可比性,只能作为参考。
4.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在“十五”期间,各地区为抢占市场制高点,纷纷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沿海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支撑其工业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的主导力量。例如,国家级开发区在“三为主一致力”(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制造业为主、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针的指引下,2004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产值823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2100亿元(不完全统计),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517.88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64.5%,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31.3%(商务部,2005)。在科技兴贸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发展。2005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2182.5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28.6%。其中,仅广东、江苏、上海就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79%,深圳、上海、苏州、天津和北京5个城市就占全国的60.1%。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看,2005年,天津、江苏和上海已超过40%,广东和北京已超过30%,深圳达46.5%。
二、当前中国地区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国地区工业发展尚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
1.地区工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地区问工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若以各地区平均水平为100计算,从2000年到2004年,东部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相对水平由157提升到170,而中部地区由69下降到63,东北地区由133下降到115,西部地区由49下降到47。在这期间,四大区域之间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变异系数由0.501增加到0.562,而31个省区市之间人均工业增加值的变异系数则由0.773增加到0.788。这说明,无论是在省区层次还是在4大区域层次,中国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都在不断扩大。可以说,这种差距扩大是地区间工业增长不平衡和工业化推进速度不同的结果。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工业化推进缓慢是导致其与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在2001年至2004年问,各地区工业对GRP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7.5%。其中,东部地区为53.1%,中部地区为41.4%,东北地区为43.7%,而西部地区只有36.9%。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各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2.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增加4.2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1.2和1.5个百分点,而东北地区则减少0.6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十五”期间,东部地区工业化的推进速度要远快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甚至出现了下降趋势:
2.工业集中化与协调发展的矛盾加剧。近年来,中国工业布局出现了集中化的趋势。在2000年至2004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份额提高3.5个百分点,而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分别下降0.4、2.5和0.6个百分点。另据我们研究表明,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其他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向沿海地区集中。在28个制造业行业中,1985年至2003年,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分别有18个、13个和7个行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幅度在5个百分点以上(魏后凯等,2005)。全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少数地区过度集中,容易造成工业分布“过密”与“过疏”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能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工业生产能力向沿海少数地区过度集中.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加剧了工业生产与能源、原材料产地和劳动力丰富地区之间的脱节,造成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和运力紧张状况。因此,如何处理好产业集中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关系,将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