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3|回复: 0

2018论析中国省际农业生产力成长差异及其结构性因素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1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关键词:农业生产力;技术进步;结构性因素
  论文摘要:近几年,由于政策推动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中国农业连续五年实现粮食大幅增产,结构性调整也正逐步推进。但多年来,要素投入而非技术进步是支撑中国农业增长的根本要素这一状况并未得以根本改变。通过测度省际间农业生产力成长水平可见,技术退步是造成近年来中国农业生产力趋于下降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定量考察影响农业生产力变动的结构性因素时发现,部分旨在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政策。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未能够达成政策的初衷,有必要做出适当修正。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其中之一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近五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实现增产,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能力总体呈增长之势,这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一方面表现。但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生产还存在科技和资金投人不足、农村劳动力资源总体过剩且配置不合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未得到有效提高、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水平有待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中国农业生产面临的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限制越来越严苛,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不利分工地位也越来越明显。这些无不有力地说明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http://
国内外有关农业生产力研究的文献很多,尤以适合多投人、多产出分析的非参数方法居多。Yir一HueihLuh,Ching一ChengChang,Fung一MeyHuan和TimJ.Coelli,D.S.PrasadaRao使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方法分别研究了东亚8个国家和世界93个国家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Jin,Jim,S.,Huang,J.,Hu,R.andRozelle,S,等也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国内运用非参数方法研究农业生产率的文献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省为对象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如,石慧、孟令杰等通过样本分析发现1985一2005年间,省份之间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没有缩小的趋势,不存在新增长理论的收敛机制;另一类是针对某些区域或某种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率变动进行分析。
综观现有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的文献,大多以广义的农业为对象,但事实上,农、林、牧、副、渔业之间在投入要素、生产技术与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主体部分,也是“三农”政策的主要实施载体,因此,本文仅以狭义农业即种植业为研究对象。
  二、中国省际农业生产力成长差异的主要表现   http://
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变动情况,由于该模型比较常用,这里省略模型介绍。本文选取了六个投入指标和三个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分别是:农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农药使用量(吨)、化肥施用量(万吨)、农作物机播面积(千公顷)、农作物非机播面积(千公顷)和农用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产出指标包括:谷物和其他作物产值(亿元)、蔬菜园艺产值(亿元)和水果等产值(亿元)。利用2004一2006三年的面板数据,以2004年为基期,使用各省当年农产品价格指数对产出指标进行了调整。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农业年鉴》(2005一200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一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5一2007)、国家统计局数据以及各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报告。实证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际间农业技术效率水平参差,但绝大部分省份已达到技术效率的最高值
实证研究显示:北京、天津等19个省市农业三年平均的技术效率均为1,另有河北、辽宁等6个省份三年平均的纯技术效率也为1。这说明中国绝大部分省份的农业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依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技术效率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遭遇技术效率提升的“天花板”。但一些省份,如河北、山西、安徽、河南、甘肃等的技术效率水平低于0.9,特别是山西仅为0.57,而且低效率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下造成,说明这些省份在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都还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空间。   http://
2.农业生产力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技术退步
本文进一步计算得到各省2004一2006年间农业的Mahnquist生产力指数及其分解指标。
如表1所示,中国2004一2006年间农业生产率水平总体上有所下降,下降幅度达2,3%,这主要是由于技术退步造成的。虽然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提高了0.6%,但是由于技术退步了3.5%,造成生产力水平的总体下降。从各省的情况看,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13个省份中,绝大部分是由于存在着技术进步。而余下的18个省份,技术退步则是造成其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生产力成长的根本因素。资料显示,中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8%,而国外发达国家高达70%—80%。
3.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化资源配置效应已经发挥殆尽
实证分析表明,2004-2006年间中国农业技术效率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其中表示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纯技术效率唯独在青海呈下降状态,表示规模经济水平的规模效率也仅在内蒙古和吉林有所下降,还有个别省份是这两种效率分别有所提升,而更大多数的省份是这两种效率均没有变化。这一情况同样表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来自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非技术进步。这与中国几十年来主要依靠要素投人来维持的低水平、粗放型增长模式相吻合。虽然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但这种“精耕细作”所发挥的生产率提升作用空间有限,依靠生产效率提高拉动生产力提升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需要进入以技术进步为源泉的生产力提升阶段。   http://

4.省际间的生产力增长差异再次表明技术退步是造成生产力下降的症结所在
综观各省农业生产力变化情况,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生产力进步型(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大于1)和生产力退步型(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小于1),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生产力进步(退步)的幅度进行细分,各省的情况大体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在农业生产力进步型的省份中只有黑龙江和浙江两省进步幅度较大。其中,由技术进步拉动农业生产力成长的有北京、黑龙江、浙江、福建、广东、陕西、新疆等省份;由技术效率提升拉动的有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四省。山东则表现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的双重拉动。在农业生产力存在较大幅度退步的8个省份中,海南的退步幅度最大,且这8个省份都是因为存在严重或较严重的技术退步所致的生产力下降。总体而言,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已基本进人由技术进步决定的阶段,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退步现象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瓶颈,这暴露出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大隐忧。
  三、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率变动的结构性因素
1998年以来,中国农业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心任务是战略结构调整,着力调整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这种结构调整以及其他一些结构性因素对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如何是本文要讨论的另一问题。   http://
本文将结构性因素主要分为五类:(1)种植结构。在种植业内部,一般根据附加值的大小可将农产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通常认为,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利于提高生产率。本文以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表示一个地区种植业的产品结构。(2)农业机械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程度,通常认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高生产率。本文以机耕面积/总播种面积表示一个地区的机械化水平。(3)劳动力结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通常认为劳动力的性别状况会对生产率产生相当的影响,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其对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如何有待考察。本文以农村男性劳动力人数/农村女性劳动力人数表示该地区的劳动力性别结构状况。(4)城市化水平。它反映一个地区城市人口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而可能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般意味着更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范围扩大,这可能也会对农业生产率产生影响。本文以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数/农村人口数)表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5)收人结构。这里的收人结构主要指农村家庭纯收人的结构。农村家庭纯收人可以分为工资性收人、家庭经营纯收人、财产性收人、转移性收入,本文以农村家庭经营纯收人/农村家庭纯收人表示收人结构,该比例越大,说明农村家庭对农业生产的依赖程度越高。   http://
本文以前面计算得出的各省农业生产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上述五个结构性指标为解释变量,采用2004—2006年跨期面板数据,建立随机效应的面板模型,使用Stata10.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模型设定为:
其中,Yu为i地区第t年到第t+1年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Xu为解释变量,即种植结构、机械化水平、劳动力结构、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家庭收人结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