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7|回复: 0

2018中国经济现今挑战与未来前景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4 08: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现今挑战与未来前景
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最引人注目、最具新意的表述,无疑是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报告》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考虑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考虑了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
  与此同时,今年《报告》中一个关键词是创新。李克强总理在回顾总结过往、部署今年工作时,一再强调创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里面的创新显然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科学技术层面的狭义创新,也包含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在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平庸、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宏观调控的理念和思路也理当有新的常态和新的模式加以适应。那么,宏观调控方式如何实现创新,又如何以创新应对经济下行?笔者认为,在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新常态的基础上,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宏观调控必须实现以下九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创新评价体系,实现由僵化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向构建全面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转变。固守多年的以GDP规模与速度为核心的经济评价体系亟待变革,《报告》再次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这应成为新时期科学评判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笔者认为,升级版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维度:反映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市场活力指标,反映国家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活力升级程度的创新驱动指标,反映内需潜力提升及供给侧能力改善的结构优化指标,反映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互联网+广度与深度的两化融合指标,反映就业潜力释放、居民收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民生改善指标,反映资源与环境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正面及负面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理论纠偏,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还是和国际接轨的重要制度安排,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是创新调控重点,实现由经济增速管控向经济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十三五时期应强调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提质增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力求做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和惠民生等多重目标的统一。也就是说,要从过去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扩大经济规模、管控经济增速向靠技术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靠集约式的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过去铺摊子、上项目转向靠市场规律调结构、转方式,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未来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意味着经济运行更加平稳健康,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各项体制更加完善高效、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宜居、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逸,最终实现高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实现暖人心、惠民生的经济增长,实现绿色化、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而非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低效的经济增长。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和宏观调控的重点所在。
  三是创新管理思路,实现由需求管理为主向需求与供给管理兼顾、侧重供给侧的转变。之前我们对需求端调控、需求管理比较擅长,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思路和模式出现重大转变:即由需求管理为主转向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兼顾、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意味着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开始由短期框架下的被动救市、维稳,转向中长期视角下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增强持续增长动力。这种宏观管理模式要求,一方面,采用更加科学的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通过放开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要素市场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税负、降低融资成本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解除供给抑制,真正激发企业主体的活力,使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八是创新政策工具,实现由短期刺激向利用市场信号进行调控转变。尽管本届政府反复强调,我们不搞 大水漫灌 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但是,短期内需求端的过度收缩,仍然需要用逆周期手段和工具加以应对。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在潜在经济增长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未来可适当淡化对经济增长目标的关注,更加重视利用就业、物价、利率、汇率、产业景气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处于合理区间、是否接近潜在经济增长率水平,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防止在宏观调控上发生方向性错误。宏观调控需要始终坚持中线思维,区间管理,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分别设置过热和过冷的区间预警指标,并在每一个年度进行适当微调。只要经济在目标区间内运行,没有触及上限和下限,就应保持政策稳定,保持战略定力,不应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提高对增速放缓的容忍度。这样会给市场主体更加明确的预期,会使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更富弹性,使调控更加主动灵活,上下都有回旋余地。
  九是创新调控视野,实现由传统的侧重国内经济调控向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转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大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家,年度投资流量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与全球经济的互联互动、相互依赖、交融合作不断加深,其深度、广度前所未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前所未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对全球的影响日益加深,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流量和存量不断增加,物价与汇率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愈加复杂、与国际市场的互动更加密切,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性和被动性前所未有,中国经济真正具有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切要求我们在观察和谋划国内改革发展,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各项事务时,不能再孤立地看待自身和世界,不能再忽视巨大的政策外溢效应和政策沟通协调的必要性,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密切跟踪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认真评估分析对我影响,主动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事务,参与双边、多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全球治理能力,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营造于我有利的制度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维护开放利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