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关键词:生存型创业 ;就业政策;创业
论文摘要:的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镇化进程给我国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这需要我们依据本国国情,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研究如何通过促进创业尤其是生存型创业活动带动我国城镇就业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与的和谐发展。
我国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以及政府推动实施的城镇化策略,使得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增多。1998—200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3%,年平均提高1.42%。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以此数据推断,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7%,年均提高0.8%。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接近60%,到那时预计将还有3亿人口进入城市。与此同时,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近10年的就业增长率从最高年份的2.61%,下降到2006年不足1%。我国社会面临着大量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后究竟如何就业的巨大压力。
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强调要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通过创业扩大就业,这是现阶段解决我国就业矛盾的根本出路。当前,为解决我国城镇人口就业问题,应当建立创业就业机制,大力推动创业活动和创业企业的发展,实现就业增长,从而提高民生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一、中外创业企业与创业活动的比较
现代创业概念的提出始于西方国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空前的创业热潮。创业一词在英文中有多种表述方式,表示创业企业的有venture和start-up,表示创业者的有entrepreneur,表示创业行为、创业活动的有venturing和entrepreneurship。用来为创业活动提供资本支持的行为称为创业或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英文词汇多半都把创业概念与风险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创业与创新活动融为一体进行表述。美国当年的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如微软、思科公司正是通过抵御风险,不断创新才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一流的企业巨头。很长一段时间,主流学者认为这种依赖技术、不断创新、面临很大风险的创业企业和创业活动是标准的创业概念的诠释。
然而,从2001年开始,最具权威的全球创业观察报告GEM开始关注完全不同类型的创业,从创业动力区分出机会型创业与生存型创业,以往认可的与技术、风险伴生的追求商业机会的创业活动被划分为机会型创业,而那些对工作不满、甚至找不到工作,被迫从事的创业活动被称之为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的创业者的年龄、受的水平、选择的行业都比机会型创业更宽松。机会型创业企业往往集中在发达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生存型创业企业则广泛存在于各类型地区,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
GEM报告指出,在美国只有10%的创业活动是生存型的, 90%属于机会型。这90%的机会型创业的主要贡献是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而那10%的生存型创业对经济影响不大,主要贡献则是解决了少量的社会就业问题。但中国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机会型创业只有10%,90%都是生存型创业。虽然一个机会型创业企业比一个生存型创业企业能够带动更多人就业,但是在中国由于数量还较少,在目前能够解决我国城镇就业问题的还是生存型创业企业。
二、生存型创业的就业形式健康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误区
计划经济体制的典型政策之一就是“安置就业”,安置就业的特点是在实质上剥夺了企业和者的择业自由,同时,在配套政策方面完全否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通过创业实现就业的个人自由。在我们制定鼓励扩大就业政策方面,国内不同地区的政策环境差别很大,沿海地区和老基地之间的就业政策以及城镇就业率的差别,至今还在证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误区的存在。
2、生存型创业的必要培训等支持政策缺位
生存型创业与机会型创业的不同,就在于这两种不同就业群体之间的学识素质存在重大差别。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充分就业,对生存型创业群体必须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政策支持。从现阶段的情况看,各地政府普遍缺乏类似政策支持。2000年以来,我国机会型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普遍较好,能够通过市场磨练、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创业能力。但更多的生存型创业者多数都是迫于生存压力从事创业活动,无论是创业精神还是能力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那些城镇化过程中数量庞大的离开土地进入城镇的人口,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绝大多数从事的都是生存型创业活动,而且缺少通过教育增强创业能力的机会。
3、生存型创业与高科技创业环境之间的“差别待遇”
这两类创业的创业环境差别主要集中在支持、技术服务政策方面。从各地扩大就业政策本身看,现阶段的地方政府“嫌贫爱富”比较严重。在政府扶持项目清单上设置各种标准,事实上把生存型创业活动排除在金融支持体系以外。虽然,我国的创业环境在近几年得到长足的改善,并已成为世界上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目前这些由商业推动及政府推动的创业促进模式,对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高科技机会型创业活动的支持较多,对那些处于广大不发达地区,占我国创业90%的“夫妻店”、“小生产”等生存型创业所处的创业环境影响不大。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为改善创业环境所做出的很多努力虽然对经济增长有所帮助,但还没有对我国整体就业增长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