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2018“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般讨论农民‘’(moral;economy)问题时,多引J.;C.;Scott在1976年出版的专书The;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1]但其实,早在Scot之前,至少已有Karl;Polanyi和E.;P.;Thompson两位学者做过讨论。Polanyi在对Aristotle(384-322;B.C.)有关‘经济’(economy)概念的讨论中,[2]已涉及经济行为中‘道德’面向的问题。Thompson更是首先提出‘道德经济’这名词,用以分析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3]对后来相关讨论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做些札记式说明。;
长期以来,主流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个人满足无穷欲望的自利性,并且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个人会用各种可能手段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二是‘财货的稀少性,个人因此要依自利性与极大化来选择财货的配置方式,并且时常要和其它人竞争财货’,因为强调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有限性,而个人欲望无穷又加强了这个有限性,选择、竞争甚至冲突乃无可避免。Polanyi与Thompson这两篇文章的重要主旨,都在用实际例子反驳上述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Polanyi使用的实例为Aristotle的‘经济’(economy)思想,Thompson使用的实例为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
首先,Polanyi将‘经济’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实体(the;economy;itself),一是‘经济’概念(the;concept;of;the;economy)。他认为举凡和人群生计、人与自然互动等社会行动有关的经济过程,一直是构成人群社会生活的重要部份,都和‘经济’实体密切相关,诸如收成、长程贸易、家庭中准备各式食物等活动,很早即是构成初民社会中经济实体的重要成份(页71)。然而,人类上的‘经济’概念,则有所演变。在作者看来,‘交易’(exchange)、‘互享’(reciprocity)与‘再分配’(redistribution)三种基本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群社会中的不同经济过程。[4]当经济不发达时,‘互享’与‘再分配’占主流地位,而这二个元素的顺利运作,则密切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撑和配合,所以是一种‘崁植式经济’(embedded;economy)。当‘交易’成份在经济过程中作用愈明显时,‘市场制度’愈形发达,经济过程也逐渐独立于其它非市场制度的‘社会制度’之外,可称之为‘非崁植式经济’(disembedded;economy)。作者强调,在‘崁植式经济’中,因为‘经济’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很难被独立区分出来,不似‘非崁植式经济’明显地独立于其它社会制度,作者称此种现象为‘经济的匿名性’(the;anonymity;of;the;economy)。Polanyi并对‘经济的匿名性’的形成,列举了八项可能原因(页72-78)。
因为‘经济的匿名性’的存在,造成了‘经济’实体源远流长而‘经济’概念则很难被发现。Polanyi认为,欧洲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对‘经济’概念的发现,一次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所发现,一次则在公元前四世纪由Aristotle所发现。作者强调,两次发现的‘经济’概念相当不同,前者发现的只是相应于‘非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后者发现的则是‘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Aristotle所发现的经济概念,是由‘社群’(community,;koinonia)、‘自足性’(self-sufficiency,;autarkeia)与‘公平’(justice)三者所组成,他强调的是人群或个人追求财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城邦等‘社群’的基本经济生活获得满足,而各种财货的价格也必须‘公平’,要以便利财货在社群中有效流通为准。简言之,经济过程的主要目标,即在于能够完成社群经济生活的‘自足性’要求,使社群经济生活满足后,能使其成员有充份余暇献身于对公民生活与城邦的服务(页81)。因此,在Aristotle看来,人的欲望不是无穷、财货也并非有限,经济行为的动机不在‘自利’与个人满足生物欲望的利益极大化,而是对社群生活的‘良善愿望’(good;will,;philia)。可以说,由Aristotle发现的经济概念,基本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过程应该是‘道德的’。
Thompson以十八世纪英国农民的所谓粮食‘暴动’(food;“riot”)为研究课题,质疑一般分析农民粮食暴动著作中所预设的‘经济人’动机与行为模式。他强调,农民粮食暴动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正当性’概念为基础,并非粮价上涨、粮食出口导致农民饥饿难耐等简单动机和因素所引发(页185、258)。在对1709、1740、1756-7、1766-7、1773、1782、1795、1800-1诸次农民粮食‘暴动’事件的分析中,作者以许多原始地方性论证了各次事件中,参与运动的农民其实经常是很有‘纪律’并且具有明确诉求目标的,在外观上实在很难说是迫于粮价上涨导致饥饿难耐而产生的‘暴动’。更重要的是,作者发现,无论是参与运动的农民本身、当地社会的舆情反应,甚至是政府当局,都在事件中反映出某种对粮食‘暴动’本身‘正当性’的认知或肯定。在抢粮运动‘正当性’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一套具有一致性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观念,也就是一套‘道德经济’的观念。(页188)
作者以为,至少在英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中的某些地区,这套‘道德经济’的观念确实能够有效运作,人们认为社群中的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经济生活负有责任和义务,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该侵害了别人的基本经济生活,特别是在物资缺乏的难关时节,即使物资的确短少,但也不该使粮食财货超出了正常时节的价格水准(页253)。
支撑道德经济有效运作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social;configuration),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其规模较小但密切程度更高,在其中,社会上对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道德假设是与当代社会不同的(页252-3)。然而,十八世纪末叶之后的英国,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绅士阶层中兴起了一股强烈反对亚各宾主义(anti-Jacobinism)的风潮,以及另外一套有关‘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学观念在政府部门中逐渐取得正当性,另一类意识形态逐步成形(页249-50),使原先道德经济的观念逐渐松动瓦解,最后只留下了慈善事业与Speenhamland等济贫法案的陈迹而已(页258)。
注释:
[1];J.;C.;Scott,;1976.;The;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有关‘道德经济’议题引发的相关学术论辩,以及这议题如何引介到中国历史的讨论,可见:Daniel;Little,;Understanding;Peasant;China:;Case;Studies;in;th;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9),特别见页29。
[2];K;Polanyi,.;1957.;“Aristotle;discovers;the;economy.”;In;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Pp.64-94.
[3];E.;P.;Thompson,;1993(1971).;“The;moral;economy;of;the;English;crowd;in;the;eighteenth;century.”;In;Customs;in;Common.;Pp.185-258.
[4];Polanyi;另有文章对此三种财货流动类型做深入讨论,可见:Karl.;Polanyi,;“The;economy;as;instituted;process.”;In;Karl;Polanyi,;Conrad;M.;Arensberg,;and;Harry;W.;Pearson,;eds.;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Economies;in;History;and;Theory.;(New;York:;Free;Press,;1957),;Pp.;243-270.;特别见页250-25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