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回复: 0

2018私有化:灾难性“非均衡模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一文主张国企尽快私有化,认为其原因在于竞争的要求和选择,设计了一个兼顾四方利益的“均衡模型”。但其模型并非均衡,强调的重点是突出收购者的利益,政府出售国企不必“纠缠”价格,实际上等于贱价出卖或一送了之,形成4种不均衡。大量的实际证明,MBO已经出现了不少严重问题。如果取消了国企的主导地位,实现私有化,那就一定是灾难性的“非均衡模型”。我们坚持主义方向,应当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家为改善国企经营服务,而不能去充当私有化的主角。
关键词: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主导作用
实现私有化,还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实行一种普遍的民营化模式”,还是增强主导地位?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最近获孙冶方科学优秀论文奖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一文;提出“实行一种普遍民营化模式”,文章特意加了一个注释,明确告诉读者的:“关于民营化的概念有各种提法,有的称为‘私有化’,有的称为‘民有化’,其实质都一样。本文采用民营化的提法是为了与目前大家约定俗成的用法相一致。民营化是个较广泛的范畴,在本文它特指的是某一种方式的民营化,即主要由经营者购买企业控制权或所有权的方式。它与通常的MBO方式类似,不过在这里,它与的MBO是不同的。”它全篇不提社会主义,针对的是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普遍”的国有企业(没有一处讲到仅适用于部分国企的),而且一个“化”字也就表明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与部分地发展私有经济及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概念不同)。这也是对有些人宣扬的“产权改革”做了画龙点睛的说明。其结尾强调:让这个“模型”能形成政策依据,用以“规范和实践”。仔细阅读,该文的精髓就是给出一个理想化的“合理的”全面私有化“模型”,然而它的真实内涵又是那么不“均衡”,所以我们对全面私有化称之为灾难性非均衡模型。下面就按照其自身的做一些分析,以供商榷,然后提出应当改弦的希望(请读者耐心,为吃准原意,不得不多引原文)。
实际不存在的错误前提
为什么要私有化?为什么现在是私有化“最佳时期”?该文的逻辑有三个前提。
前提之一:“普遍的民营模式”即私有化“反映了公平市场竞争的要求”。“在这个市场上,竞争这个裁判,不管是公有的和私有的都纳入到一个框架中,大量的企业不得不受竞争的驱使,不同程度、逐步地收敛于最适合于市场竞争的所有权要求。”这就是说,市场经济天然要求私有制,唯有私有企业才能反映“生产力要素要求摆脱某种旧有桎梏,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愿望”。它特别注明所有权是经济范畴,即所有制,“企业所有权是指剩余索取权或剩余控制权”,实际指的是“企业家”自己的剩余索取权。
我们必须从经济规律上回答:市场经济是不是一定要以全部私有制为基础呢?或者说私有制是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实际并非如此。对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西方很多学者曾经断言:二者好像油和水一样不能融合。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只能是私有制。但这是个伪证。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商品产生时就存在两种交换关系,一种是两个氏族或两个部落之间的交换,一种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后来,私有制占居了主导地位。即使那样,在各个社会形态中仍然存在着或多或少形式多样的某些“公有”、“共有”、国家所有制之间的交换;在发达市场经济中股份制企业也不同于一般“私人生产”,而是一种“社会资本”;现代许多国家还有为数可观的国有企业。可见,市场经济下并非都是纯粹私有制形式之间的交换。既然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那为什么公有企业(或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企业)不能成为交换的主体之一而参与竞争呢?邓小平并不是按照西方的假定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他认为这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之间的关系,但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按照他的看法,从改革开放起我们就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而这26年中GDP年均9.4%的高速增长,这怎么能说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呢?怎么能说国有制一定要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呢?
在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判断:市场作为交换关系的总体,它所选择的是商品的质量和价格,而不管生产经营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因此,公平市场竞争并非一定要求国有经济退出。这个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前提之二:“从理论上讲,市场竞争导致国有企业收益普遍下降和风险增加的结果,使得政府作为所有者最希望退出竞争领域。”“在竞争领域或市场,国有企业的利润基本上是围绕着零而波动。因此,所有者(指国家——引者)无利可图甚至是负支出,理性的反映是退出该领域”,“唯一的方式就是寄托于企业的民营改制”。就是说,国有企业在市场上“普遍”没有效率(近于零或负数),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绝境,不得不改,所以“选择最优退出时机是极其重要的”,晚改不如早改,慢改不如快改。
事实真的是;“国有企业财务利润基本上是围绕着零而波动”的吗?请看表明国企效率的事实: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2004年末比1997年增长71.9%,达到10.16万亿元;实现利润增长11.4倍,达到5312亿元。国有经济对国家的贡献率仍然达50%左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仍占优势比重,在军工、石油、、民航、电信等行业占90%以上,在铁路、煤炭等行业占80%以上。;其中属于竞争领域行业的占25%上下。
(2)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数据,1998年到2003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5万户,减少了40%,年均减少63%;实现利润从213.7亿元提高到4951.2亿元,增长了22.2倍,年均增长85.9%;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增长1.32倍,年均增长5.8%;国有企业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增长1.61倍,年均增长10.1%;。1998年到2004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8家,其中内地的17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包括竞争领域的。
(3)国有中小企业1995年到2003年由24.5万户下降到14.7万户,减少了9.8万户;实现利润由22.8亿元提高到1968.2亿元,增长了85.3倍,年均增长89%。;这基本上都属于竞争领域。
(4)据财政部日前完成的财务决算,2004年全国包括竞争行业在内的13.6万户国有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高于整个利润增长总水平。在对国家财政贡献方面,国有企业实际上交税金总额10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38.3%。在上述数据中,中央直管企业集团实现利润4673.1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3.4%,税金4594.2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4%。这是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再创的最高水平,表明国有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可见,所谓国有企业财务利润围绕零波动是不真实的,根本不存在。至于周期性波动,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例如西方国家每年就有5—10%的企业倒闭,波谷可高达30—40%;我国私有企业每年倒闭者也不比国有企业少。在理论上可以做这样的判断:能否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获取高效率,并不取决于所有制性质,而在于它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只要坚持改革,国有企业会焕发更大的勃勃生机。我们并不否认现存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决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