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7|回复: 0

2018《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提要:本文根据生产实际和推理,指出西方主流《宏观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理论”是谬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乘数公式”、政策也就成为谬误。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脱离生产实际的,而且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以下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一.国民收入的决定脱离生产实际
  有一种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是这样的。假定国民收入用Y表示,它分成消费C和(储蓄)I之和:
     ;Y=C+I             ;(1-1)
  如果考虑逐年动态变化,则可以考虑下面的简化的动态模型:
     ;Yi=Ci+I              ;(1-2)
  消费方程如下:
     ;Ci=a+b×Yi-1            (1-3)
  上列式中i表示时间序列,通常指年份。公式(1-3)表示今年消费去年的产出。将公式(1-3)代入(1-2)得到逐年递推关系式:
     ;Yi=a+I+b×Yi-1              ;(1-4)
  例如,“在两部门经济中,Y1=C1+I=;a+b×Y0+I,即本期生产的规模和能取得的销售收入是由本期消费(由上期收入决定,即C1=a+b×Y0)与本期投资(I)之和决定的。;设下期生产(或下次生产)的销售收入为Y2,b、I不变,则在两部门经济中,;Y2=C2+I=;a+b×Y1+I,依此类推。”
  在公式(1-4)的动态模型中,假定参量a、b、I都是常量。有著作者对公式(1-4)动态模型作了图解说明,见图1所示。
   
  在图1中,AD为所谓需求方程,就是公式(1-4)右端,AD线与450线的交点E,就是所谓“均衡”位置。国民收入Y的起始位置不管是低于还是高于均衡值Ye,经过一系列动态过程,最后都收敛到E点,如图中折线箭头所示。
  这种对经济过程的描述显然既与事实不符,在理论上也说不通。如果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0较低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会逐步增长,既然如此,那任意给定国民收入初始值YX时,通过投资,国民收入也应该逐步增长,为什么不呢?为什么非得下降呢?经济生产现实是通过投资,国民收入在不断增长。如果不管国民收入的初始值是低是高,最后都要收敛到某个均衡位置,那大家都知道,在原始社会,国民收入的初始值等于零,要是发展一点就再回到零,人类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事实不是这样,经济历史事实是经济系统是个增长系统,不会原地踏步。
  上面的论述也许有点抽象,幸好有位先生举了一个数字例子,在此介绍一下。
  假设Y0=100,a=10,b=0.8,I=20,Ci=;a+b×Yi-1;=10+0.8×Yi-1,且各期的b与I相同,则:
     ;Y1=C1+I=;a+b×Y0+I;=10+0.8×100+20=110
     ;Y2=C2+I=;a+b×Y1+I=10+0.8×110+20=118
     ;Y3=;C3+I=;a+b×Y2+I=10+0.8×118+20=124.4
       ;……
  在这个例子中,Y0=100,逐年的Y是逐步增长的,但是有极限。如果假设初始Y0=200,其他参数相同,则可以得到衰减的各期Y值,且趋向同一个极限:
     ;Y1=C1+I=;a+b×Y0+I;=10+0.8×200+20=190
     ;Y2=C2+I=;a+b×Y1+I=10+0.8×190+20=182
     ;Y3=;C3+I=;a+b×Y2+I=10+0.8×182+20=175.6
      ;……
  以上两个数列分别从高低两个方向收敛于E点:
   
  代入具体数据,Ye=150。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数字例子,有哪些不妥。
;(1);初始值Y0=100,供第1年使用,其中消费C1=90,应该还余10,这个10可以用作投资,然而第1年的投资I=20,那还差10来自何方?当然,您可以说是借来的。现在就算投资I=20,根据计算,Y1=110,比Y0=100增加了10,投资20,产出增加10,这说明投资-产出比率是2:1。据此推算,期初资本存量为K0=200,所以产出Y0=100。第1年因为投资I=20,所以第1年的资本存量变成K1=220,按2:1,产出Y1=110。再接着看第2年,消费C2=10+0.8×110=98,还余110-98=12,这12可以用作投资,但第2年的投资仍是I=20,还差8,少不了又是要外借。仍然假定先生能够借到钱,又投资20,这时资本存量增加到240,按2:1,产出应该是120,然而上面的计算结果是118,这合理吗?再往下计算已经没有多大必要,每年投资20,每年都要借钱,人们自然要质问:怎么这个经济系统老是要借债?
  (2);每年投资却不见什么效益。解释一下这句话。在“均衡”时,150=130(C)+20(I),(注意:130;后面的符号“(C)”表示130这部分产品用作消费,“20(I)”表示20用作投资。后面的类似符号意义相同,不要理解成变量相乘),年年产出150,年年消费130,年年投资20。年年投资20,产出又年年不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年年不增加,投资变得毫无意义,这只有两种解释:要么证明人类是没有理性的神经病动物,要么证明《宏观经济学》脱离生产实际、不合逻辑。更滑稽的是初始Y0=200,年年投资积累20,结果产出越来越低,人们的消费也越来越低,这样的“理论”怎么叫人心服口服?
  (3);见后面说明。
  按照德国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投资理论,如果不搞投资积累,维持简单再生产,资本存量不变,产出保持初始值;如果每年有投资积累,则构成扩大再生产,资本存量逐年增加,产出也逐年增加,人们的消费也逐年增加。上面的例子如按下述方法计算才称得上能够自圆其说。假设同上,第0年的初值Y0=100,第1年使用Y0,分解成Y0=90(C1)+10(I1),(90;后面的符号“(C1)”表示90这部分产品在第1年消费,符号意义上面已交待)这样,第1年只能投资10,才算平衡。我们假定资本-产出比率为2:1,则初始垫付资本是K0=200,现在资本存量变成K1=210,第1年的产出Y1=105。这个Y1=105在第2年使用,第2年的消费C2=;a+b×Y1=10+0.8×105=94;如果第1年的产出105中用作消费为94,则第2年只能积累11,所以应该有如下平衡式:
     ;Y1=94(C2)+11(I2)=105            ;(1-6)
  现在,第2年的资本存量增加到K2=210+11=221,按2:1,产出Y2=110.5。由Y2=110.5,可以得到第3年的消费C3=a+b×Y2=10+0.8×110.5=98.4。这样,Y2=110.5,其中98.4构成第3年的消费,余下12.1构成第3年的投资:
     ;Y2=98.4(C3)+12.1(I3)=110.5           (1-7)
  现在把以上三年的数据排在一起,以便观察:
     ;Y0=90(C1)+10(I1)=100 ,  ;K0=200;
     ;Y1=94(C2)+11(I2)=105 ,  K1=210;
     ;Y2=98.4(C3)+12.1(I3)=110.5 ,K2=221;
       ……
  以上介绍的数字例子中,采取同样的消费函数,同样假定今年的产出提供给下一年使用,每年有积累,所以国民收入逐年增长,居民消费和投资也都逐年增加,这说明人类是有理性、有希望的高等生物。如果假定从某一年开始不搞投资积累,则资本存量保持不变,产出也保持不变,产出全部供消费。例如,第2年的产出Y2=110.5全部用作消费,则第3;年以后,Y3=Y4=;……=110.5(C),K3=K4=;……=221。(当然,我们这里略去了技术的进步,不考虑折旧重投资带来的产出提高)。上面的例子不存在逻辑矛盾,产出逐年平衡,不用借债。要知道,向贷款,这个贷款一定要有社会产品与之相对应,借债只不过是别人不用让你先用,否则,过多的货币投放就会使有限的产品价格上升。
  补前面(3):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位先生的计算公式:Y1=C1+I=;a+b×Y0+I;=10+0.8×100+20=110,他实际上没有说清楚为什么Y1=110这个问题。产出取决于资本的产出能力。需求多少不一定就能生产出多少。如果资本的生产能力不够,“按需求生产”就是一句空话。您也许会说生产能力有过剩,既然过剩为什么还要投资?不能讲矛的时候就说它什么都戳得穿,讲盾的时候又说它什么都戳不穿。
  欧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可笑至极,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什么“乘数”,那就更可笑。
二.说不通
  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梁东黎,2004,第74-79页),是这样介绍财政税收政策的:
  “总需求等于消费C、投资I和政府购买G之和,即AD=C+I+G,其中消费支出服从凯恩斯消费倾向递减法则,即C=C0+cYd,C0为自发性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Yd等于总收入(或总产出)减去税收T再加转移支付R,即Yd=Y-T+R。这样,消费函数
   
  公式(2-1)、(2-2)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