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7|回复: 0

2018市场理论和市场史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我国于八十年代初在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元旦又由中共中央发出一号文件,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变自然、半自然经济为商品经济。几年来成绩斐然。1985年,农村专业户已发展到2,500多万户,粮食商品率由七十年代的20%上下增长到30%以上,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业大幅度增长,商品率达90%,农村一片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
此事发我深思。我国商业素称发达,或谓春秋末已进人商品经济。何以两千三百年后还要大力疏导流通、提倡商品生产?我想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些摸索,或有助于时贤的研究。这有两个问题:一、市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二、商品是怎样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所论以农产品的流通为主。
;
市场理论:分工论
;
马克思曾赞赏重农学派,因为他们是从生产而不是从流通出发来研究市场问题的。他们的市场理论可简示如图一。劳动施于土地,生产产品P,适足供劳动者全部消费。而当他们生产一个增加量P’时,自己已无需要,于是交给非农业劳动者。后者拿它工粮食和原料)制成品Q,却非自己所需(因为他们实际是工人),便把Q交给农业劳动者。这样,工业品和农产品一交换,就出现市场M。
;
图一; 重农学派的市场理论(James Steuart, 1767)
;
马克思说:“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仅仅因为有其他商品成为它们的等价物,仅仅因为有作为商品和作为价值的其他产品同它们相对立”。“由于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为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
列宁根据上述论点,提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这一命题。他说:“市场这一概念和社会分工(……)这一概念是完全分不开的。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量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列宁有一个市场的图式,我把它简化改编如图二。这图之(1)表示每个生产者都生产I、Ⅱ、Ⅲ类(例如吃、穿、用)的产品,这完全是自然经济,没有市场。图之(2)表示生产者A放弃了Ⅲ的生产,加倍生产E,其他生产者也必须调整各自的产量,以满足全社会12个单位的消费需求。这样,有余和不足必须通过市场交换了。图之(3)表示每个生产者都变成Ⅱ或Ⅲ的专业户,市场扩大,商品量占到总产量2/3。再进一步就是有人放弃Ⅰ(粮食)的生产,另有人成为Ⅰ的专业户,那就是完全的商品经济了。
《资本论》第3卷,1974年版,第718页。
《列宁全集》第3卷,1959年版,第17页。
《列宁全集》第1卷,1955年版,第83页。
原图式见《列宁全集》第1卷,1955年版,第78—79页。原图不仅表或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还表现雇拥劳动的产生和发展。这里仅取其市场部分,故简化,又为适应中国读者,改变其标号。
;
;
; 其所以出现分工和专业化,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专业户可以有较大经济效益。不仅各产业部门,一项生产的各工序的专业化,也产生同样效果。“技术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各部分的专业化、社会化,因而使市场扩大。”这种理论似乎尽善尽美,也完全符合近年来我国农村的实践经验。但考之历史,却未必然。历史上各种市场的形成,并不一定靠分工。
《列宁全集》第1卷,1955年版,第85页。
市场史:不依靠分工的市场
;
马克思说,最初的交换是出现在原始公社的“尽头”,即“和其他公社接触”的“边界”;交换的东西主要是“奴隶、牲畜、金属”等。既然是两个相邻。的公社,自然条件差不多,就不会有什么分工。不过是一个打了胜仗奴隶多了;另一闹瘟疫,牲畜少了;互相调剂而已。当然原始社会后期有所谓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不过,近年来学者对世界范围的各落后的考察,对于这次大分工颇有怀疑。即使是所谓渔猎部落,其食物也主要是靠采集和种植。恩格斯也说过:“专靠打猎为生的民族,是从未有过的。”°
地方小市场,即农村集市,原来也是这样一种余缺调剂的市场。交换双方都是当地农民,交换的东西也大都是每家都能生产的,并不必需有社会分工。在中国市场史上这种市场发展较快,到宋代,商税一半出在地方小市场。明以后,粮与布的交换日趋重要,到清前期,交易额年达九千万两,居全国市场交易额之首。±可是,尽管它是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交换,也不需要分工-每年约3亿匹的商品布,都是农家副业生产的。直到20世纪初,农村还很少或基本上没有专业户。
  第二种市场,城市市场,其形成也不是由于社会分工,而是由于剥削。自从有了剥削阶级,地主、贵族、官僚(和他们豢养的食客、仆从、军队),都要在城市购买生活资料,于是商贾云集,城市市场大兴;无论希腊、罗马还是春秋、战国,都是这样。中国不同于西欧者是,较早废除了领地自给经济。随着剥削量扩大,城市市场继续发展,达于高度繁华——《西京赋》、《洛阳加兰记》、《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的描绘,令人眩目。城市中自然也有小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但就剥削造成的繁荣说,那是与社会分工无关的。
  第三种市场,地区之间的、长距离的贩运贸易(在欧洲就是)。这种贸易也起源甚早,但在宋以前,主要是土特产品和侈奢品贸易。以盐铁为首的土特产品贸易,也可以说是地区分工。但它是纯由自然条件形成的,所谓“只缘海角不生物,无可奈何来收回”。而不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大量生产引起的。奢侈品贸易是古代贸易的重要内容,中外皆然。但它是根据物以稀为贵的原则,所谓“奇怪时来,珍异物聚”,并不是根据社会分工的原则而来的。
这样看来,无论是大市场或小市场,城市市场或农村市场,其形成都与社会分工无甚关系。当然,这是指其早期阶段,它们后来都发生变化。例如一些农村集市逐渐成为大宗商品的集散地,转化为初级市场;一些城市市场逐渐变成进出口或工农业品贸易的中心;长距离的贩运贸易,在明代以后也是以民生用品为主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版第18页。
±;拙作:《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怎样看待上述理论与历史的矛盾呢?显然问题在于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因为历史本身是不能改变的。对历史现象(例如市场现象)可以有不同看法,下述是我根据马克思理论的看法,未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交换,即物物交换,是否具有商品性质,是个争论的问题。马克思本人前后也有不尽相同的看法。±我是采用他在《资本论》中的说法,即它们“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并且,不再称为物物交换,而称为“直接的产品交换”。这个词含义较广,完全可用于早期地方小市场(集市贸易)的交换。这种交换,“一方面具有简单价值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还不具有这种形式”,因而,它还不是完全意义的商品(价值)交换。至少,它是作为使用价值、并不是作为价值(商品)而生产的,只是在交换时才表现为价值。这也就是它的交换不必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理由。因为分工是指生产的专业化,目的在增加经济效益。这种小市场的交换则主要是调剂余缺,每个生产者都是为买而卖,主要不是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所以不必需有分工。“永恒理性的一系列经济进化是从分工开始的”。因而,地方小市场的扩大,虽然是商品经济的一个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进步。却为效不大。
由剥削而产生的城市市场,是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