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4|回复: 0

2018从“科学发展观”到“人本经济”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两大焦点——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之间矛盾的思考,得出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判断;并且认为,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观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进而,在对党和国家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过较为系统、深入的阐述后,以之为,对当前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建立“人本经济”、“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非均衡性  科学发展观  过热  人本经济
一、;现实引发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了长达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其间虽然经历过93-96年的通货膨胀,97年的亚洲危机,以及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严峻考验,但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见表-1)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地位日益提升。(见表-2)
表-1;中国历年GDP总量及增长率(1978——2003)
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
总量(亿元);3624.1;4038.2;4517.8;4862.4;5294.7;5934.5;7171.0;8964.4;10202.2;11962.5;14928.3
增长率(%);11.7;7.6;7.8;5.2;9.1;10.9;15.2;13.5;8.8;11.6;11.3
年份;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总量(亿元);16909.2;18547.9;21617.8;26638.1;34634.4;46759.4;58478.1;67884.6;74462.6;78345.2;82067.5
;增长率(%);4.1;3.8;9.2;14.2;13.5;12.6;10.5;9.6;8.8;7.8;7.1
年份;2000;2001;2002;2003
总量(亿元);89468.1;97314.8;104790.6;116694.0
增长率(%);8.0;7.5;8.0;9.1
注:资料来源:《中国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增长率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表-2;中国的经济总量(GNP)在世界中的排位(单位:亿美元)
年份;1990;1995;1998;2000
总量;3878;7002;9462;10798
排位;11;8;7;6
注: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
但与世界瞩目的高速增长极不协调的另一现象——贫富差距,也在我国不断加剧。(见表-3)并成为我国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深层隐患。基尼系数是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统计指标。我国的这一指标从1978年的0.16,迅速上升至2000年的0.458,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见表-4)并且收入不均衡对社会稳定的消极影响,已在现实中得到了显性表现。(各种因贫富差距悬殊引发的矛盾激化事件,媒体时有报道)
        ;
表-3;我国近二十年来与城镇居民收入对比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份(1985-2003);1985;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绝对数(元);397.6;601.5;686.3;708.6;784.0;921.6;1221.0;1577.7
年均增长率(%);15.8%;10.9%;14.1%;3.2%;10.6%;17.6%;32.5%;29.2%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份(1985-2003);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绝对数(元);1926.1;2090.1;2162.0;2210.3;2253.4;2366.4;2475.6;2622.0
年均增长率(%);22.1%;8.5%;3.4%;2.2%;1.9%;5%;4.6%;5.9%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1985-2003);1985;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绝对数(元);739.1;1373.9;1510.2;1700.6;2026.6;2577.4;3496.2;4283.0
年均增长率(%);9.1%;16.8%;9.9%;12.6%;19.2%;27.2%;35.6%;22.5%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份(1985-2003);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绝对数(元);4838.9;5160.3;5425.1;5854.0;6280.0;6859.6;7702.8;8472.0
年均增长率(%);13.0%;6.6%;5.1%;7.9%;7.3%;9.2%;12.3%;10.0%
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及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
表中年均增长率的计算未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仅供参考。
表-4;我国部分年份基尼系数
年份;1996;1998;1999;2000
基尼系数;0.424;0.456;0.457;0.458
注:资料来源:《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黄继东,
《西南大学学报》,2003-10。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这两大焦点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是与“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相悖的。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含义来考察。经济发展,不同于仅仅偏重于数量方面的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实际人均产出水平的提高或人均实际产品和劳务的增加,《现代西方教程》,P280)。它是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比如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结构等,以及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质量的提高等。(《经济学大辞典》,P313)可见,备受国人推崇的GDP仅仅是经济增长的量度指标,却无法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的程度。而以基尼系数的节节攀升为标志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则表明了当前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严重弊端。这无疑会影响国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从深层次上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来关注这种“悖论”的表现。最直接可感的就是经济的名义增长与相当部分国民实际生活的无惠。当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时,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的人们还看不上,喝不到自来水,更不必说享受高质量的医疗和服务。这种让人尴尬的现实,暴露出我国发展的成果还没有惠及到全体人民。由于原因,我国曾经长期奉行“以农养工”的产业政策,通过工产品价格“剪刀差”来为的发展筹集资金,提供廉价原料;在城乡发展政策上也倾向于城市。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便造成了近年来日益凸现的城乡畸形发展背景下的贫富差距问题。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从更加抽象的层次上考察上述问题,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健康因素集中体现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体发展的不均衡。具体讲就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这体现的是城乡发展的不协调。
2、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一般概括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也可以区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异。
3、时期发展的不均衡。即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取向上的不合理。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特征——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很多人已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GDP数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取得的。有限的资源储备注定不能长久地支持这种高投低产的增长模式。
在这些矛盾日益加剧之际,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从战略的高度上于2003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现实问题,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指导思想。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概括地表述为“五个统筹”,即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下面,我们对这五个方面逐一进行简要解读。
1、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和农村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不同,两者之间又存在紧密联系。作为资金、人才和信息的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农村为城市的工业、业、服务业等提供的劳动力、原和,也是后者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但现实是我国典型的二元城乡结构:不仅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差距明显,而且诸如户籍制度,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居民观念等一系列体制、意识障碍的存在,还正在加大这种差距。要改变此种局面,必须统筹兼顾——将农村和城市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尽快转变二元结构,协调两者之间各种资源交互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良性互动中形成城乡一体、彼此促进的发展格局。
2、统筹区域发展。从上文中城镇、农村居民收入的比较(表-3)能够认识到,收入水平的差异性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