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3|回复: 0

2018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概论•(一)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比较发展的封建社会,在晚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许多民族历史的共同现象。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问题,在三十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国经涉及。1936年,吕振羽同志在所著《中国政治思想史》中首先提到“布尔乔亚工场手工业”的出现。[1]①1939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2]但长时间内,学术界对却少专门研究。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以讨论《红楼梦》一书的时代北景为契机,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十年动乱时期,正常研究中断,但一些同志仍在艰难条件下努力发掘新的资料,探讨新的问题。1977年以后,又深入一步,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在本问题的讨论中,由于对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条件的理解不同,对不国封建社会的认识不同,结论自异。作为一个研究集体,下面即提出我们的观点,以及我们探讨的大概情形,以求教于读者。
一 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
对于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我们提出三点看法。
第一,我们是把资本主义萌芽如实地看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指一种内含的因素,或一种趋势与可能性。萌芽,总要有可以捉摸的经济实体。但是,萌芽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质逐渐增长,旧质逐渐衰亡;因而,代表萌芽的经济实体就不能不具有过渡的两重性。
这就是说,在考察萌芽的存在时,不能要求它完全的资本主义性质,它必然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封建性的东西;也不能要求它具备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机能,而只是主要机能。我们在资本主义萌芽中常见的不完备性有:工人并未脱离土地,保留封建地租和封建垄断,缺乏扩大再生产的机能,商人支配,存在着行会和行帮等等。
萌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中以长期地在封建社会内部稀疏地存在着。它的出现,并不以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为条件,也不必借助于暴力,不必以所谓原始积累为前提。[3]①在萌芽范围内,其发展也不表现为革命性的突变萌芽 的历史是平淡的、默默无闻的,而这了正是我们考察的难处。
第二,资本主义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而不是一厂一店,因而不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论证。它指的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而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这种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时产生的。在这以前,象在自然和社会史中许多进化的事物一样,它会有一些偶发的、先现的现象,但不能在此认为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已经开始。
这就是说,对于萌芽的事物,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来考察,才能定性。必须把考察的对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看这个地方、这个行业有没有资本主义关系的土壤和气候。同时,考察的对象必须有一定的量,不能相信孤证。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所以,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具有多发性,是可以重复观察到的。
有的同志以《太平广记》记有张守珪的茶园“每岁招采茶人力百余人”和《朝野佥载》记有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认为唐代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我们看来,即使所记属实,也只是一种偶发的、先现的现象,因为那时的社会经济条件还不允许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第三,资本主义萌芽,对于它所出现的社会和时代来说,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它一旦产生,除非有不可抗的原因,是不会中途夭折的,而是导向新的生产方式 。因而,真正的资本主义萌芽,应具有延续性。
这就是说,我们考察资本主义萌芽,就要估计它的历史作用。如果它只是历史上的一段插曲,则留有记载即可,不必花那么大力气去研究了。任何经济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不会突然发生,也不会蓦地消灭,而是有它的继承性和发展阶段性。我们的考察,也不能就事论事,而在瞻前顾后。对于明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要研究它在清代的发展变化;对于清代前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要研究它在鸦片战争后的发展变化,并探讨它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实际上,这才是我们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目的。
如象北宋苏轼所述徐州利国监的三十六冶,元末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述的丝织工场,不少同志把它们作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但它们都是后无来者,在我们看来,还不能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起点,因而我们的考察是自明代开始。当然,并不排除对这类事例进行个别研究,本文下面还将提及。
二 生产力发展水平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前提,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力。马克思说:“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世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4]①
话虽如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考察,却是十分困难的。限于史料,对于明清两代的农来生产力,我们只能从(1)农业总产量——代表封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2)单位面积产量——代表土地利用效果这两方面进行量的比较,再推论(3)“一夫产量”——代表劳动生产率,并从生产结构上探讨其经济效益。这些分析,多是依靠间接估计方法,当然是粗糙的。
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大约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这主要是由江南(这个近代中国最富庶地区)水田的经营引起的。江南虽早开发,但涝和沼泽地的处理始终是个困难,这在当时,只能依靠双手。两宋人口大量南迁,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加以可锻铸铁(俗称熟铁)应用于农具,耕犁的多用途化和手耕铁农具的出现,具有早熟和抗旱性的占城稻(后来的籼稻)的引进和推广,矮株桑和植桑园林化,以及农艺学的进步;这就出现了一次“绿色革命”,使我国的传统农业达于成熟。宋以来几个世纪内,我国食物供给状况优于欧洲;我国人口长期趋势的增长开始于十一世纪(北宋),而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真正开始。
明清两代,农具和排灌工具都绝少革新,农田水利亦不及唐宋之规模,水力能源的利用反不如前代。但不是说农业生产力就没有增进。我们估计,粮食的生产,明盛世比宋盛世约增长百分之五十,而清盛世比明盛世增长二倍以上。如果说,明代农产品的增长约有百分之八十是由于耕地面积的扩大而来,即单纯量的增加,那么,清代的发展就只有百分之二十强是由于开垦新地(尽管清代拓垦区很大)因素,而更多的是由于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清代苏、浙、皖、赣的水稻亩产量一般还高于近代水平。这种提高,主要是由于农艺学的进步而来的,包括深耕、早播、选种、施肥、人工灌溉、推广复种等。在生产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变化。清代北方的开发,使稻麦比例略趋合理;高粱、玉米、番薯高产作物的推广,有利于充裕民食。又经济作物的发展比较突出,这不仅调整生产结构,并通过市场,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正是农业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前提。
但是,明清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终究是有限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耕作的集约化。在技术设备没有什么革新的情况下,农业集约化只是意味着每亩地投入更多的劳动力。清代农学家提出的“多种不如少种好”、“垦田不如粪田”以及成为一个学派的“区田法”理论,都反映这种情况。事实上,随着清中叶人口的急剧增长,每户的可耕地日渐小了,耕作单位更加分散,则产量不能与投入的劳动力比例增加的。水田一亩,增加一个工只能增产约三十分之一;种两季稻不过比种单季多收百分之二三十,而劳动力和费用支出增加近一倍。据一些资料测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清代,尽管亩产量有了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即“一夫产量”却下降了。这又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也是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微不足道的根本原因。
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要以整个社会生产力为基础,但逐一考察每个手工行业的生产力甚为重要。这是因为,手工业生产结构大多是并联型的,不是串联型的,各行业有较大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也往往不是总的社会生产水平,而是当时起主导作用的工业部门。
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有些在汉、唐已颇发达,但总的说也是宋代达于高峰。用铁是工业的技术基础,有人估计,宋元丰时(十一世纪后期)铁的年产量约达十二万五千吨,平均每人三点一磅,年增长率百分之二点七;整个欧洲的铁产量,在十七世纪末才达到这个水平,而增长率还不到百人之零点五。[5]①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宋代都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科学史家李约瑟说:宋王朝“屡为弱蛮诸邦所困,但帝国的文化和科学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技术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为现实。”[6]②
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元以后就逐渐停滞了。但是,在我们考察明清以来有资本主义萌芽的约二十个行业中,它们的生产技术,却大都在宋代水平上有所改进。并且改进愈多的,萌芽也愈完整。如四川井盐业,在宋代著名的卓筒井的基础上,革新凿井、造井和汲卤技术,并创造管道运输系统和利用天然气做燃料,达到手工业生产所可能有的技术高度;这个行业中,也出现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中最完备的工场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力的发,不秒也只是在量的方面,如冶炉加大容积,榨车加大滚轴,矿道加深进尺等。但和农业不同,这种量的增大不一定依靠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往往还能减轻总人力,或代以畜力。这手工业的改进,又很少是在生产工具方面,而主要是在工艺学方面。但对于手工业来说,工艺学方面的改进是很重要的。例如丝织业,直到清代,所用织机大约仍不外宋末薛景石的《梓人遗制》。但是,织机专用化了,织造工艺大有进步,品种多样化,有的趋向坚实耐用,有的增强艺术效果,有的适用于特殊用途,这就能增大产品的市场价值,推动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又如有的改进是扩大原料的使用范围,有的是能降低损耗,有的是缩短工艺流程,也都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生产力毕竟是最活泼的因素。
然而,总的说来,明清两代我国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并且已逐渐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了。乾隆中叶,西欧已开始使用蒸汽动力;我国矿产的利用,这时仍严重受到人工排水的限制,而水力动力的使用,似乎反不如往昔。尤其是当时最重要的、也是其产品在市场上占最大比重的工业部门,即棉纺织业,在关键环节即纺织的环节上受到技术落后的限制,妨碍了纺和织的专业化。当西欧出现十六锭纺车时,我国还是单锭。仅有的改进三锭脚车,也受到家庭劳动力结构的限制,不能推广。这样,直到鸦片战争前,我国棉纺织业还基本上停留在农民家庭手工业阶段,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成为“男耕女织”的农村自然经济的基石。在当时以至近代,棉纺织业是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工业部门。我国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落后,成为整个社会新生产关系发展的绊脚石,也使得全部资本主义萌芽黯然失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