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
返回列表
查看:
284
|
回复:
0
2018如何应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
[复制链接]
7057109
7057109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3 1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和技术策略的主要变化
大幅度转让技术取代逐步进入式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是与其进入中国市场同步进行的,采取了十分谨慎的策略。通常的做法是: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向所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最后,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在中国市场占有了相当的份额后,开始设立RD中心,从事既满足中国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五成以上,主要涉及机械、电子、能源、交通、信息、化工等领域。中国几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都是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而在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引进中又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来进行的。
资料显示,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中外商投资企业约占一半,申请的专利数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数的2/3,在高新技术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都占有较大的比重。例如,在中国投资取得成功的通用电气、摩托罗拉、IBM、朗讯、杜邦、宝洁、英特尔、西门子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都在加大。
自觉的技术投入正取代被动的硬性技术
我国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换技术。因此,我国政府以往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有强制性的要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在2000年底修改前就明确规定,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这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投入是一种被动的硬性要求。我国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鼓励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政策措施,如外商投资企业属于先进技术型企业,设备进口可以免征进口环节的税收,所得税可以延长三年减半征收。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和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的承诺,目前我国取消了对跨国公司技术投入的强制性要求,也放宽了专利技术的保护期,知识产权将得到更加有效地保护。因此,跨国公司从竞争的内在需求出发,都自觉主动加大了对中国技术的投入,加快了对中国技术转让的步伐,这在汽车、家电行业表现的最为突出,几大汽车厂商都开始将最新的车型投放到中国市场。跨国公司对其在华设立的企业的技术投入越来越大。跨国公司普遍认为,中国技术产业与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未来10至20年间,其发展速度将难以估量,这使得跨国公司向中国技术转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直接投资经营模式崭露头角
当前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并开始注重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最突出的变化是中国入世带来的市场开放,促使跨国公司加快了在华设立RD中心的进程,表现有:设立RD中心的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外商在中国设立的RD中心已达400余家,其中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的有34家。对RD中心的资金投入明显加大。许多跨国公司增加了在RD中心的投资,并进口了许多最先进的设备。基础研究在加大,RD中心的技术成果更加明显。
传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凭借自己独特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来建立市场竞争优势的,因而在新技术的研制和新产品的开发方面也拥有绝对的垄断和所有权。同时也由于具有一定的聚合效应,要求研究机构之间位置相近,因此RD机构一般位于决策机构的母公司。因此,设立RD中心和增加RD投资,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一个范例。RD中心所研发的技术大都是和生产相连的应用技术,RD中心以发展为主,纯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多,一般来讲,这种基础研究大都在跨国公司的本部的RD中心来进行。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在中国的发展与各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呈正相关,且主要是为本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服务。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跨国公司已开始将一部分基础研究放在中国的RD中心来进行。这表明,部分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当作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来看待。
技术投入与产业结构转移齐头并进
从技术投入方面来看,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是,跨国公司一般不会通过技术转让将最先进的技术卖给中国,而且也不追加动态技术。而外商直接投资则不同,外国投资者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不断地追加动态技术。所以说,只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项目具有一定规模,其投入的技术都是最好的、最先进的,如果这一产品是面向国外市场则对技术的要求就更高。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争夺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间进行,从目前来看,美欧日占了世界技术贸易额的97%,少数进入发展中国家也是集中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跨国公司最为看好的市场。
发展配套生产与技术投入密切结合
当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一个较为普遍的做法是与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种科研技术合作,由跨国公司出研究经费,大学等科研机构具体进行研究,通常这种研究课题都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课题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的产权也都属跨国公司所有,跨国公司再将这些成果拿回去继续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了中国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廉价的科研力量,同时也不担心技术泄密。当然,对高校等科研机构来说也不失为解决科研经费不足的有效途径,也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初始过程。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另一做法是对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扶植,通过OEM、ODM的方式进行合作,并不过多地投资设立企业,而是寻找内资企业作为供货商,对一些内资企业进行技术支持,使其达到所需的技术标准,采购其产品进入其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在其对华投资中加大了配套生产项目。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不光是要在中国建整车厂,还要将所有的零部件配套厂都带到中国。
对最先进技术的控制力增强
目前世界处于高科技迅猛发展时期,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早已将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科技领域,并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新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规律可总结为: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此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这些技术多是围绕着其在中国设立的企业来进行的,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
目前的资料显示,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技术的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都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资料表明:2001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5%以上。近年来这一趋势愈加明显。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障碍和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虽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知识产权的纠纷时常发生,这其中有恶意的明知故犯,也有因无知造成的严重后果。比如每年猖獗的盗版软件对中国的正版软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亿元以上。
因此,跨国公司在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最担心的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都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扰。此外跨国公司在设立合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也担心中方合作伙伴会侵犯其知识产权,如在技术转让协议中往往对专利的保护期争执不下。
我国鼓励政策尚不到位
我国政府在态度上是鼓励外商投资设立RD中心,但实质性的鼓励政策不多,如所得税就没有特殊的减免优惠,而RD中心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也很难计算其投入产出。因此对跨国公司的RD中心和其他企业一样收税,对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没有起到鼓励和刺激的作用。
基础环境达不到要求。RD中心对基础环境往往要求较高,这已不简单的是办公条件完善和舒适的问题。RD中心的研发活动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全球24小时研究活动不间断的,这就有大量的信息数据要传入传出,其对通信线路要求很高,如果RD中心的办公地点很难保证、通信条件达不到要求就会推迟跨国公司设立RD中心的计划,在客观上削弱我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努力。
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严重不足。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风险资本严重不足,风险投资人才匮乏,缺少创新机制,风险投资主体单一,政策扶植力度不够,因此,通过风险投资等新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还有相当多的困难。尽管我国已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的风险投资企业,但投资条件设定的太高,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