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从出口导向型到大国经济——试论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 ...
返回列表
查看:
286
|
回复:
0
2018从出口导向型到大国经济——试论我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贸易战
[复制链接]
1499682
149968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3 1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自年1997年7月以来,一场金融风波在泰国发生,迅速波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并进一步冲击到了香港特区、新加坡、韩国和日本,引发了东亚的一次经济大地震。危机已经开始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本文拟从贸易战略的角度对危机的成因作一简要的分析,进而讨论我国作为本地区的一个发展大国,面对这次风波应作出的贸易战略选择。
一、东亚模式的贸易战略
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这次金融危机波及的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家和地区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的坚决执行者。自80年代以来,这种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受到了发展经济学家们的一致推崇,并得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所谓“东亚奇迹”的验证。克鲁格曼的批评也仅是针对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中的粗放倾向,而并非对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本身的质疑。事实上,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暴露了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上存在的弊病。出口导向型战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要对危机的形成负一定的责任。
1.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成功的背景 本世纪60年代,以日本为首的东亚国家相继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东亚各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增长,相继实现了现代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经济发展理论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其倡导者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对外贸易总是在一定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离开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孤立地谈贸易的作用,就不可能正确解释实行外向型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原因。
东亚国家实行这一战略所取得的成功是有其深刻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的。从50年代起,美国出于政治目的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美国一直相对保持其国内市场的开放状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市场一直处于开放状态。而东亚各国是这种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政策的最大受益者。随着日本由战后初期的劳动导向型出口阶段步入更高层次的工业化阶段(规模导向、生产线导向和知识导向),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始是“四小龙”,接着是东盟和我国也开始进入美国市场,从而出现了比较优势再循环的现象。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1950~1974年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是日本跻身经济超级大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日本及东亚其他国家通过迅速的结构优化而创造的经济奇迹与美国所倡导的贸易秩序不无关系,美国的进口市场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发挥了巨大的向心作用。东亚国家实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成功,应该说是离不开这种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的。
2.危机中暴露出的贸易战略弱点 这次金融风波表面上看是由于以泰国为首的东南亚各国存在泡沫经济、短期游资过多、短期外债过高、贸易赤字、汇率制度不合理、外汇储备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经济学家们的分析也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危机全面暴露了东亚各国长期推动的以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的弊端。
进入90年代后,东亚国家推动的出口导向型战略赖以成功的国际经济关系背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由于东亚国家持续高速增长的出口基本上已完全占据了美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内市场,其市场容量不可能进一步扩大,而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也使欧洲市场更加排斥亚洲产品,于是出口导向型战略遇到了市场容量的客观限制。其次,由于东亚各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挤占了美国和西欧大量的就业机会,欧、美各国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政府迫于民众的压力不得不限制这些东亚产品的进口,从而保护国内就业。冷战结束后,美国也无意再为安全利益而牺牲经济利益来扶持东亚国家;相反,东亚各国的迅速崛起使美国感到了不安和警惕。美国决不允许别国动摇其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因而开始对东亚实施适度遏制政策。最近,马来西来总理马哈蒂尔指责美国政府怂勇并暗中支持索罗斯等大投机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联系到近年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这样的指责恐怕有点空穴来风,未必无源吧。
除此之外,出口导向型战略本身在理论基础和经济结构上就有其脆弱性。这一战略过于乐观地看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与经济资源转换的前景,忽视了开拓国际市场的困难程度。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发展的出口产品大体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鞋帽、纺织、旅游产品及电子元件等;许多国家出口结构单一,颇有一点类似西非和中美洲的热带作物经济。这样,一方面因各国厂商竞相压价竞争而使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另一方面,出口市场脆弱,一旦某一产品市场略有风吹草动,马上就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出口。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泰国、韩国等国的贸易逆差,而他们的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便是由于1995年以来国际电子、半导体元件市场价格暴跌造成的。
二、我国的现实
自80年代以来,我国也加入了东亚出口导向战略的行列。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特别是80年代末以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增。我国成了鞋帽、纺织、箱包、旅游产品的世界头号生产与出口大国。自1984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迅速。世界银行有关研究报告揭示,在1995年引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需求因素中,投资因素占31.5%,消费因素占50.8%,净出口则占17.4%,净出口劳务约占1.5%。应该说,近十余年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正确的,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自1978年到1997年,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 多亿美元猛增至3000多亿美元,增长了13倍,同期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0位跃至第10位。这一变化的贸易经济学含义是由小国贸易向大国贸易的转折,对我国来说,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外贸环境的形成和随之而产生的新问题。
90年代中期,我国外贸在许多方面都呈现出大国贸易通常所具备的一些特征:①贸易规模大型化,挤入贸易大国行列。199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3400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②市场容量与出口供给能力空前增大,引进全球贸易大国普遍的关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进口额超过除新加坡外的东盟6 国进口总和或东欧转型经济国家之和,亦大于墨西哥和巴西的总和。另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性供给者,纺织、鞋帽、箱包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③进出口意向开始左右或影响某些重要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国贸易不同于小国贸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大国的供求能左右国际市场价格,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贸易条件。如近几年我国的进口举动曾不止一次地引起某些初级原材料和农产品国际价格的波动。在出口供给方面,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左右全球此类产品国际市场价格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