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2018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影响 2000-6-7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0: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通货紧缩成因的一般性认识?
  决定通货紧缩的根本因素是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供求失衡,具体成因主要包括政策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参见(日本)《经济学词典》岩波书店,1988年1月),其中过度的反通货膨胀政策或财政赤字压缩政策最为典型。例如,1982年美国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紧急采取了提高利率的紧缩型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虽然下降,但是当年GDP也随之转为负增长,出现了经济紧缩(参见梁小民《宏观经济学》33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9月)。其次,市场性因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长期性和短期性紧缩因素。国际经验表明,长期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商业流通效率的提高、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等。短期因素主要有:第一,经济增长趋缓过程中急速扩大的供求失衡、企业收益恶化;劳动力供求失衡造成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下降等。第二,本币升值等其他原因造成进口商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并引发国内物价水平下降。第三,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消费者未来预期恶化,消费行为收缩等(参见日本经济企划厅编《1995年日本经济关键词》112页)。本文分析的重点将集中在政策性因素和短期市场性因素方面。?
  二、日本通货紧缩的成因?
  1.1991—1995年的通货紧缩主要是由于周期性经济衰退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的景气波动一般以5—6年为一个周期。由于设备投资等周期性循环因素的影响,随着景气上升阶段的结束,企业的投资活动趋冷,开工率下降,经济的增长速度开始回落甚至造成总量的收缩,最终进入萧条阶段。这是经济景气循环的一般性过程。从日本经济的实际周期波动趋势来看,1991年恰恰应当是反映1986年以来经济繁荣阶段的结束与新一轮景气下降阶段开始的“拐点”(参见图1-1)。周期性收缩因素的影响成为经济增长惯性回落的主要原因。按照以往的规律,衰退阶段大约持续1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这一次有所不同。周期性景气下降和泡沫经济破灭等因素的多重作用,将日本经济推向了长期的通货紧缩危机。?
  1986—1990年是日本经济高度繁荣的“平成景气”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坚持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刺激了资本投资的快速增长,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虚拟经济高度膨胀,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以1980—1990年的变化趋势为例(参见表2-1,图2-1),1990年的名义GDP相当于1980年的1.72倍(增长72%),但是,同时期金融资产和土地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1.8倍和2.16倍,东京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市值增长了4.25倍。其中金融资产占国民总资产的比重从1980年的49.4%提高到1990年的51.2%,最高时曾经达到54.2%;城市土地价格和东京股票市场价格也分别上升了89.4%和2.72倍。据估算,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与分红总额相比较日本的股票价格达到美国的7倍以上;而且国土面积仅相当于美国4%的日本,土地总值相当于美国的2倍((日本)竹内宏《日本金融败战》中译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7月)。由此可见,80年代末日本经济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分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表2-1 80年代日本金融资产的增长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日本《经济白皮书》数据计算整理。
  在金融资产比重上升,证券投资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由于股市的繁荣缺乏实物经济部门
的支撑,股票市场的动荡极易引发深刻的信用危机。当日本东京证券市场股票价格上涨到最高点之后,1990年1月开始急剧下跌,截至4月份大约暴跌了30%左右。这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纷纷收缩投资,再加上政府进一步提高基本利率和限制金融机构面向房地产融资总额的措施,造成股票价格和土地价格的继续跌落。由于土地和股票债券等抵押资产价值严重“缩水”,银行被迫收缩信用,企业的廉价资金来源受到很大制约,资金周转出现困难,不得不大量抛售证券资产和房地产变现,从而进一步加快了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出现了恶性循环的局面,最终导致严重的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在实物经济部门的反映首先是企业设备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机械工业产品需求减少。同时,繁荣时期的大规模投资造成生产能力过剩,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欲望。从消费来看,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跌,使消费者的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严重下降,消费倾向降低,国内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回落。此外,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再次经历了日元大幅度升值,出口增长减缓,进口大量增加,海外净需求减少(见表2-2),进一步加快了总需求增长速度的下降过程。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和投资信心下降引发的信用收缩直接波及到实体经济,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物价的持续下降,通货紧缩倾向随之趋于明显。?
  
表2-2 1990—1995年进出口增长
出口数量增长 进口数量增长 日元汇率
(比上年,%) (比上年,%) (日元/美元)
1990年 6.3 6.7 141.30
1991年 1.8 2.0 133.18
1992年 0.6 0.2 124.80
1993年 -1.9 5.9 107.84
1994年 1.7 13.5 99.39
1995年 3.8 12.5 96.45
平均 2.02 6.69 ——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1996年经济白皮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币升值不仅带来海外净需求的减少,加重总需求的下降程度,而且由于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国内市场物价的全面下降。对于日本这样一个进口依存度较高(日本制造业产品的进口依存度,在80年代以前基本上保持在20—30%的水平上,但是从1983年以后快速提高,1990年已经达到50%,1995年进一步上升为60%)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图2-2所描述的是1981—1999年物价与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情况,从中可以观察到,1985—1988年和1991—1995年的两次物价持续下降时期,都是日元升值的高峰期,而且每个日元升值时期都会带来国内综合批发物价的下降。由此可见,1991—1995年期间,在国内需求疲软的背景下,日元持续升值是造成通货紧缩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日本政府在1992年以后连续多次下调基本利率,但已经难以改变人们的预期,货币政策的“失效”日趋明显(见图2-3)。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物价下降主要是市场性因素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排除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一是在1986—1989年期间,在金融投资明显过热的情况下,政府没有及时提高利率,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大大降低了金融投资成本,致使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发了严重的泡沫经济成分。二是在经济下降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的环境下,利率仍然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进一步加剧了通货紧缩的程度。
  综上所述,1991—1995年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经济周期循环的具体表现,以制造业为中心,企业的设备投资明显减少;第二,由于80年代后期政府未能有效控制经济过热和泡沫成分的膨胀,造成股市动荡,资产价格特别是股票价格的持续下降,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存量调整的幅度,并带来最终需求的疲软;第三,日元的持续升值削弱了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减少海外净需求的同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并严重冲击了国内市场价格的稳定,加大了通货紧缩压力;第四,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增长减缓。总之,这一时期出现的物价下降,名义经济增长率下降到战后最低水平等通货紧缩特征是上述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1998_1999年通货紧缩的成因与1991—1995年期间有着明显区别,主要是由于政策性紧缩因素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因素的影响?
  1998年开始的通货紧缩,是日本6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其主要成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1996—1997年上半年的经济回升,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的结果,市场自发性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增长的基础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政策性紧缩因素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此外,由于1997年4月消费税率上调,造成大量的居民提前消费。因此,1996年前后经济增长率上升包含有超前消费的因素。?
  第二,紧缩性政策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1996年,日本经济刚刚从通货紧缩的阴影中走出,经济增长率由上年的1.5%提高到3.9%,物价也由1991—1995年的持续下降转为0.6%的正增长。人们对经济形势的看法趋于乐观。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采取了上调消费税率的增税措施。另一方面,政府急于加快结构调整的进程,以便改变泡沫经济破灭造成的长期经济低迷,恢复日本经济的增长活力,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集中出台了多项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财政体系改革、金融自由化改革等。由于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压缩财政赤字、减少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财政支出,明显带有长期紧缩性财政政策的特点(参见赵晋平“日本财政结构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影响”,1997年11月10日《经济日报》)。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见表2-3),政府消费支出和公共投资成为支撑经济低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参见表1-4)。因此,调低财政支出增长率的措施直接导致总需求增长速度的减缓,尤其是政府发出的长期性紧缩财政政策信号,造成经济增长率预期的降低,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企业的投资活动随之趋冷。与此同时,提高消费税率和削减社会福利支出政策的实施,致使消费者即期支出和未来支出预期上升。尚未从泡沫经济破灭的阴影中走出的消费者信心再度受到打击,个人消费倾向下降,市场总需求增速减缓,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表2-3 90年代日本的财政赤字及公债依存度
中央财政赤字与GDP之比(%) 公债发行额GDP之比(%) 公债余额与GDP之比(%)
1990 -0.3 10.6 61.4
1991 -0.7 9.5 58.2
1992 -2.2 13.5 59.8
1993 -5.0 21.5 63.0
1994 -5.4 22.4 69.4
1995 -6.3 28.2 76.0
1996 -7.1 28.0 81.0
1997 -5.8 23.5 87.4
1998 8.6 38.6 99.9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划厅《年经济白皮书》,OECD《经济观察》(64号)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