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回复: 0

2018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权益保障及政府责任--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0:3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特别是近几年已进入快速转型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大量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吸纳,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独具迁移倾向已成为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人类流动的频率和距离使其不同于其他物种”。据报道,我国已有1/3(约1.6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约为1.2亿人,其中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型城市。
  嘉兴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也是浙江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十五”期间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数量呈不断增长之势。据《浙江省人口发展报告》中的数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嘉兴市的农民工为58.99万人;2005年底,涌人嘉兴市的农民工总数已达148.95万人,相当于嘉兴市户籍人口的44.6%。农民工的大量涌入给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子女教育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在有些地方,甚至某些已经明确或应该享有的权利还经常受到侵害和剥夺。这种状况如果不予以改变并进行妥善协调处理,很容易在特定区域、某些事情的处理上导致社会冲突,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特别是现阶段政府管理部门在农民工权益保障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突出问题,2006年笔者负责的课题组选择了位于“长三角”中心位置的嘉兴市农民工作为研究样本,按照课题拟定的6个方面共计25个问题,在嘉兴市五县(市)二区范围内抽样选取了市本级、桐乡市、海宁市、平湖市、嘉善县、南湖区和秀洲区农民工比较集中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20份,收到有效问卷400份。
  
  一、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
  
  嘉兴市农民工的结构特点主要为:来源的外省化、受教育程度的中低化、居住时期稳定化、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是由地区差异、自身条件、家庭状况、就业需求和当地政策等因素决定的。
  1.性别结构。从调查的400份问卷中统计得知,男性人口为217人,占54.3%;女性人口为187人,占45.7%。农民工男性占比比2005年末嘉兴市户籍人口中男性占51%的比例高出3.3个百分点,女性占比比嘉兴市户籍人口中女性占49%的比例低3.3个百分点,外来农民工人口中男女比为116:100。此外,分析其地区结构,一是以省外人口为主,外省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例为85.75%;二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居多,中西部地区占80%以上。
  2.文化结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中,文盲3人,占0.75%;小学65人,占16.25%;初中216人,占54%;高中79人,占19.75%;中专22人,占5.5%;大专10人,占2.5%;本科及以上5人,占1.25%。可见,嘉兴市农民工文化结构以中低文化程度为主,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8l%。
  3.居期结构。农民工居住时间反映了人口稳定程度。据调查,嘉兴市农民工在本地的居住时间为:不足半年的21人,占5.25%;半年至1年的51人,占12.75%;1至2年的97人,占24.25%;2至3年的80人,占20%;3至5年的73人,占18.25%;5年以上的78人,占19.5%。可以看出,半年以上的占94.75%,1年以上的占82%,居期以中长期为主,这说明嘉兴市外来农民工人口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从业结构。就业于本地各类民营服装企业的172人,占43%;就业于建筑业的128人,占32%;就业于第三产业的86人,占21.5%;其他的14人,占3.5%。制造业仍然是接收农民工的主要部门,而从业于需要较高专业技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交通、电信、教育文化艺术等行业的农民工极少。由此可知,一方面说明了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择设置的门槛,农民工要想寻找一份满意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印证了目前农民工在一些劳动密集型而非智力型部门就业较多的社会现象,如服装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在这些部门里,农民工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5.就业渠道。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工作取得方式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己寻找。调查显示,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者为192人,占48%;靠自己努力寻找者为144人,占36%,上述两者人数占总人数的84%。通过职业介绍所介绍的为26人,占6.5%;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介绍的为22人,占5.5%;其他为16人,占4%。400名农民工没有1名是通过政府直接安排取得工作的。
  
  二、嘉兴市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
  
  (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调查显示,嘉兴市大部分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出了劳动法规定的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以内的只有2人,6~8小时的53人,8~10小时的206人,10~12小时的52人,12~14小时的25人,14小时以上的17人,不清楚的4人。符合劳动法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的为55人,占13.75%,超过8小时的有341人,占86.25%。通过对农民工访谈,像建筑业、服装业、餐饮业等农民工,每月没有休息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含实物等)为1164.2元,其中男性月收人为1236.1元,女性为1103.6元,折合成正常工作时间(双休日、每天8小时)计算,农民工月收入水平与当地居民相比还是普遍偏低的。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间收入水平有所差异,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装业收入比平均水平要高出约20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工收人水平与其智力、技能和体力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此外,85%,的农民工基本能按时拿到工资,总体情况较好。
  
  (二)教育权利有失公平
  
  农民工受教育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和农民工本身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存在较为突出的不平等现象。在统计的314份问卷中,有225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存在不平等现象,占71.6%,表现在学校、教师和当地居民子女对农民工子女关心爱护不够,个别学校存有歧视态度。有89名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子女就学没有存在不平等现象,占28.4%。嘉兴市农民工子女就学大部分在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在剔除没有子女的农民工后,共有198份有效问卷,有46人的子女就读于本地公办学校,占23.2%;有37人的子女就读于当地农民工子弟学校,占18.7%;有115人的子女就读于农民工的家乡学校,占58.1%。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子女就学感到困难排序依次为:学费太贵、将来升学问题、公办学校进不去、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在统计的225份问卷巾,有101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太贵,占44.9%,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实际花费为2439.7元;有54人认为子女将来升学存在问题,占24%;有37人认为子女不能进入当地公办学校,占16.4%;有22人认为附近没有合适学校,占9.8%;还有11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占4.89%。
  统计显示,嘉兴市只有很少的农民工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在288份调查问卷中.参加过培训的为49人,占17.01%;没有参加过培训的有239人,占82.09%。对参加过培训的49人进行统计,有23人参加过2次培训,20人参加过3次培训,6人参加过4次培训。原因是由于就业的行业造成的,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大多是一些技术工人或服务业(餐饮)。嘉兴市农民工由于自身学历、技术原因,能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较少。
  
  (三)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多层面的概念,通常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客观的生活质量主要是指物质层面,如居住水平、消费水平和娱乐休闲机会等,而主观的生活质量通常用生活满意程度和幸福体验测试加以量化。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将生活质量主要限定在生活的客观方面比较合理。400名农民工问卷统计显示,嘉兴市农民工以居住在出租房为多数,有257名农民工居住在出租房,占64.25%;有105名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工棚),占26.25%;有13名农民工自己买房子,占3.25%;有6名农民工居住在亲友家,占1.5%;有5名农民_工居住在雇主家,占1.25%;还有14名农民工居住在其他地方。此外,在统计的280份问卷巾,农民工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为10.07平方米,平均每月居住费用为271.15元。调查还显示,农民工在嘉兴市每月的食品开支平均为360.08元。在统计的382份问卷中,每月开支100元的2人,占0.52%;开支200元的19人,占4.97%;开支300元的56人,占14.66%;开支400元的206人,占53.93%;开支500元的99人,占25.92%。虽然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但农民工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辛。
  
  (四)社会保障严重滞后
  
  在对400份问卷多向选择调查显示,有151人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占总人数的37.75%。在参加社会保险人员中,大部分农民工由于单位性质和自身工作原因迫使其参加了某种保险,如T伤保险或养老保险等,自己主动提出参加各种社会保险的比较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综合保险则更少。与农民工交谈中得知,一方面,农民工就业区域、单位不稳定,随意跳槽现象比较突出,没有时间考虑参加各种保险;另一方面,对现阶段各种社会保险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困惑。例如,由于养老保险在跨地区之间无法实施统一一费率转接制度,因此,虽然农民工就业单位愿意支付应负的部分费用,而农民工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不愿意支付自己应负的部分费用,大多数农民工认为还不如把自己负担的缴费部分“落袋”为安。可见,探索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缴费、广覆盖、能接转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势在必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