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0|回复: 0

2018就通胀风险与通缩风险交替出现的困扰来探讨宏观调控的走向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0: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目前经济运行面临两大风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经济运行时常面临不同的风险,或者是通货膨胀,或者是通货紧缩。目前,我国的经济风险主要来自产能过利和投资扩张同时并存。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是,当前既在在着通胀风险,又面临着通缩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从潜在状态转变为客观现实。
  产能过剩并非经济危机。什么是经济危机?按照当年马克思的定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1957)。生产过剩有三种形式:(1)产出或产品过剩,反映在市场上是供给过剩;(2)资本过剩,这里的资本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而其核心是产能过剩;(3)劳力过剩,表现为就业率下降或失业率上升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通病,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旦发生经济危机,那我们也不应感到意外。我国的优势主要在于借助宏观调空,可有效而及时地化解生产过剩,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
  产能过剩并非自今日始,仅就供给过剩而言,至少已有10个年头了。商务部每年发布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清单,有70%乃至80%以上的商品是供大于求,其余商品为供求基本平衡,供不应求的商品极少,甚至一个也没有。这表明,供给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但,这不是一种良好的市场现象,不仅市场持续疲软,价格运转扭曲,而且会给企业投资带来不良预期,进而抑制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
  供给过剩是生产过剩的初级形态,产能过剩是由供给过剩转化而来的。若某年出现供给过剩,在下个年度需求有了明显扩大,市场可以容纳当年供给,又可包容上年的过剩供给,那就小会产生产能过剩。否则,滞销和积压的商品将会增多,年年如此,产能过剩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产能过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但更为严重,而且也是更为深远的。有人说,目前的产能过剩仅限于列入国家过剩产能名单的产业,主要是钢铁、建材、电解铝、水泥等少数产业,是局部的。此言未免失之偏颇。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供给过剩占显要地位,而产能过剩是潜在的,那么,时至今日,内需仍然难以迅速扩大,供给过剩不仅已转化为产能过剩,而且具有全局性质。不但经济运行面临更为严重的生产过剩的制约,旨在协调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也必然面临极为复杂的局面。若一旦宏观调控失误,那就会造成人们难以承受的经济危。
  产能过剩之所以具有全局的性质,是由于:(1)产能过剩不仅广泛存在于消费品生产部门,而且正在向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扩展和蔓延。2005年和2006年,生产资料市场都有2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龚雯,2006)。虽然这个比重明显小于消费品市场,但是,若考虑到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的内在联系,以及生产资料销售额远大于消费品销售额——一般地说,前者约为后者的3倍,那么,由生产资料市场所造成的经济运行阻力,也将远远超过消费品市场。(2)产能过剩的扩展和蔓延势必压低投资需求,并抑制投资增长。在居民储蓄偏好增强、储蓄率又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投资增长的减缓必然导致资金过剩。实际情形也正是如此。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次出现信贷资金过剩,这就是当时供给过剩向产能过剩转化的反映。(3)劳动力和资金同是生产要素,产能过剩的扩展和蔓延不仅压低对资金的需求,而且还将压低对劳力的需求。因而,劳力过剩和资金过剩必然同步产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尽管经济增长率仍处于高位,失业率却开始越过3%的历史界线,徘徊于4%至5%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劳力过剩的反映。可见,眼前的产能过剩已遍及多数产业,而且它还引发或导致了资金过剩和劳动力过剩。因此,如今产能过剩不是局部的,而是明显具有全局的性质。至于列入国家过剩产能名单的那几个产业,其产能过剩早已达到不得不予以公示和强行控制的程度。但这并非表示,唯有这些产业才有产能过剩,其他产业的产能没有过剩。
  既然产能过剩具有全局的性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产能过剩已转变为经济危机了呢?还不能这么说。主要理由有四:一是,若是经济危机,那必定导致经济运行的滑坡。但近4年经济运行不仅仍处于高位,而且经济增长率还有所上升,2003年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0%以上,高于前5年(1998年至2002年)8.2%的平均增长率。二是,经济危机必然导致投资运行趋冷。但是,目前投资运行仍然过热,2006年投资增长率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高达24%。即便是今年,虽然受到宏观调控的制约,它也不会出现明显减速的现象。三是,经济危机必然先后伴随以通胀和通缩。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既未发生通货膨胀,又未出现通货紧缩。近4年物价总水平是走低的,且物价指数的变动不大,不可称之为通货紧缩。四是,经济危机势必造成大量失业,但目前实际情形却是,在失业率上升到4.5%以后,又趋于相对稳定。可见,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是两码事,有共同之处,也有重要区别,不可完全混同。不过,应清醒地看到,产能过剩与经济危机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通常说,我国的经济运行是平稳快速的。如果我们的观察仅仅限于分析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基本指标,情况的确如此。虽有隐忧,但仍可持乐观的态度。然而若作更深入的观察,比如,不仅把投资扩张与通货膨胀联系起来,而且把产能过剩与通货紧缩联系起来分析,那就会发现,当前经济运行正蕴育着通胀和通缩两大风险。而从多方面改进经济运行的状况,排除经济风险的干扰,以及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则是宏观调控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投资扩张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一对经济学范畴。前者是指在货币资金不足的情形下,借助货币的过量发行来拉动经济运行,并导致物价上涨。后者是指在货币资金过剩的情形下,经济运行将日趋萎缩甚至滑坡,并导致物价跌落。无论通胀还是通缩的发生皆非偶然,而是有规律可循的(闻潜,2000)。
  通货膨胀源于投资扩张。投资扩张表现为,在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形下,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性需求的方式来拉动经济运行。最近几年,投资扩张已达到令人瞩目的程度,由此而引起的通胀风险并非虚构,而是现实客观存在的。
  投资扩张经常不顾及资金的积累能力,其对资金积累能力的超越,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因为,一方面,它将导致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是说,货币发行量将超过资金积累能力,并用于弥补因过度投资而形成的资金供求差额。另一方面,它将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工作岗位的增加将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但是,此时居民收入增长并非全部来自具有内在价值的资金积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由货币非经济发行而形成的虚拟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投资中,也包含相当部分的虚拟价值。虚拟价值即货币运行中的泡沫。由于虚拟价值的引入,市场呈现异常兴旺,物价连年上涨就是市场过度兴旺的现象形态。1993年至1995年市场异常兴旺,通胀率高达两位数,就是由投资盲目扩张造成的。因此,若今后投资扩张依然持续而难以收敛,那么通货膨胀或迟或早是一定要发生的。
  在目前,尽管投资增长率仍居于高位,但通货膨胀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一方面有充裕的货币积累,或者说资金已经过剩;另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依然疲软。人们正在忧虑通胀风险的到来,这不无道理,但在产能、资金均过剩的情形下,通胀不可能立即突然而至,这也是可以肯定的。目前主要问题在于,急需查明导致投资持续扩张的真实原因,并着力加以有效控制。唯有如此,方可最终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投资扩张的成因,的确长期不为人所理解。从理论上说,投资的功能是为经济运行不间断地提供产能和产出。但是,产能过剩早已凸显,这等于说,经济运行不再需要投资为它提供更多的产能;从政策上说,宏观调控正借助土地和信贷两道闸门来约束投资扩张。可是众多投资者既不理会产能过剩对投资的自然制约作用,也不理会两道闸门对投资的政策制约作用。投资扩张的势头依然强劲,似乎是不可扼制的。那么,在产能过剩的情形下,导致投资扩张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来,下列几个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1.投资成本偏低。投资成本包括融资成本、土地成本和劳工成本。目前的情形是,这三方面的成本没有例外都是偏低的,投资扩张就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起步的。
  任何建设项目的投资,皆须先进行融资,融资是投资的重要前提。目前融资的渠道主要是银行,也有得到授权的非金融机构的参与。我国的货币政策一向鼓励投资,贷款利率是长期偏低的。贷款利率低,融资成本自然就低。2006年上半年,为了抑制投资过热局面的扩展,在存款利率不变的情形下,曾提高贷款的利率。但是,贷款利率的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即便把当年下半年利率的调整考虑在内,情况依然如此。有人估算,一年期贷款利率应调整到8%,存款利率应调整到5%才比较适当(邢飞,2006),二者均高于现行利率约两个百分点。
  任何建设项目的投资都要购买土地,为此得付出一定的土地成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设项目占地是征用的,虽然不是无偿使用,但与土地的正常价格相比,征地价格却相当低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性用地的价格应是市场价格,然而现今的实际情况却是,征地价格在土地交换的过程中仍然通行无阻。所以,土地成本明显偏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沿海城市就是用上述办法,再分配了农村的一批资金,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然而如今廉价征用农民的土地竟成为实行投资扩张、危及经济运行的重要原因。
  任何建设项目的投资,还需雇佣一定数量的职工,花费相当可观的劳工成本。但是在城市实有职工中农民工占半壁江山,为基建投资服务的建筑、施工、运输等行业中,农民工更是居多数地位。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工资常年被拖欠,几乎成为这些部门的一种常见现象。近年间,鉴于“民工荒”的压力,沿海城市先后调整了农民工的工资。即便如此,农民工工资还是偏低的。农民工人数众多,工资低,劳动时间长,这些结合在一起后,可以认定,不仅金融成本和土地成本偏低,而且劳工成本同样是偏低的。
  在我国投资热一再兴起,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投资成本是长期偏低的。近年来,对投资热的调控之所以难以取得成效,未用力调节投资成本是全部问题关键之所在。
  2.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市场价格是经济运行、特别是投资运行的指示器。价格上升,预示可加大投资;价格下降,预示宜减少投资。近几年消费品价格运行比较平稳,生产资料价格则显著上升。在产能过剩的情形下投资热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与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居于高位是分不开的。
  生产资料价格与消费资料价格有所不同,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1)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机制已初步形成,但生产资料市场还不能这么说,其价格形成多半还受制于垄断因素,而垄断价格从来是偏高的。(2)消费品价格的波动是由消费性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而消费性需求决定于居民收入。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是由生产性需求的变化而引致,而生产性需求决定于投资。近几年,虽然消费性需求明显不足,但生产性需求是相当兴旺的。这些表明,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厚的市场基础的。
  近几年投资扩张的源头是房地产投资和汽车产业投资。住房、汽车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钢铁、水泥、建材、石油等价格的上升,进而又带动电解铝、化工原料乃至电力、焦炭、煤炭等价格的上升。这些产业是目前投资扩张的重点,又是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部门。目前这些部门已列入国家产能过剩的目录,但对其仍然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原因依然是销售价格过高。应该补充说明,房地产、汽车产业投资的过快增长,虽然是提升消费结构的需要,但也有不健康因素,因为房地热是人为炒作起来的,是过度投机的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