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经济|金融|营销|管理|电子商务
›
2018我国经济高增长、高投资之我见
返回列表
查看:
406
|
回复:
0
2018我国经济高增长、高投资之我见
[复制链接]
1196241
1196241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13 10: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对于当前我国经济是否过热,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宏观调控,人们的认识不同。有些甚至认为存在通货紧缩。本文就经济增长速度、投资等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的病症:一般表现为周期性过热,因此,必然不存在通货紧缩
传统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形式已经从早期的周期性生产性过剩危机转变为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多地表现为汇率动荡或危机、能源危机、股票市场危机,货币危机(大幅度贬值)和银行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突出,有时候,在某些国家,表现为并发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经济、金融危机周期不断缩短。21世纪以来,货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替并发。
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周期是否能够延长或平缓运行是问题所在。我国经济和金融病症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经济过热,而不表现为过冷或危机,因此,大凡中国经济出现紧缩、硬着陆的判断往往都不符合实际的发展,基本被证明是错误或不恰当的判断。但是,对紧缩的判断客观上也使决策继续观察,因此,使热病得以发展。
为什么我国的经济主要表现为热症,而不是冷症,这主要在于我国经济是发展型经济,是成长性的、与外部比较具有巨大差距的经济,社会有一种迫切改变落后的冲动,这种冲动会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如同20多岁的小伙子的生病,大多是发烧一样,需要清热。而如果一个中年人生病,往往是衰败的表现,需要补药。因此,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经济是清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多次经济过热,本次周期如果从2003年年底计算,这个周期也已经快3年了。
对于经济是否过热,理论认识可能不同,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说经济过热,说成是经济增长过快、投资、信贷等增长过快也行。关键在于政策要干什么。本文提出过热或过快,是期待政策对这种超高速的增长能够有所节制和控制,有所诊治。
二、本轮经济发展周期是否出现经济过热
观察2003年以前的历史经验,凡是经济增长速度在9%以上的年份,基本是经济过热的年份,依据这个经验指标,判断我国经济存在过热。2004年以来,宏观经济调控把形势认定为局部过热,或某些行业过热,对经济过热进行市场的细分化,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达到10.9%。虽然都是热症,但周期性过热的特性在发生变化。
1.本轮经济高速增长与过去的不同之一:过热指标的变化
反观2003年以来的经济过热,和以往的过热存在巨大的差距:
一是物价没有出现持续高涨。观察1982年-1988年和1992年-1996年的经济超高速增长周期,不仅投资品价格膨胀,同时,伴随有城市居民消费物价和其他物价逐渐、持续上升、高涨,并出现高度通货(信贷或货币供给)扩张的状态。但本次经济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制造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上涨并不明显。投资过热和贷款过快增长产生的后续影响在一般消费品和居民生活用品领域并不突出,也就是说投资和贷款增长所导致的居民收入增加没有对消费品价格产生拉动,价格上涨或影响比较大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教育收费(包括家教),新兴电子产品、医疗收费和其他服务收费等。本轮经济周期的物价没有持续高涨,一般消费物价不像过去那样突出,这说明消费品市场存在有效竞争。比较而言,非消费物价的上涨幅度要大很多,其中以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以及住房价格为突出。
投资扩张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膨胀这个规律没有改变。这一点,对于低利润的企业来说,对于渴望获得利益和增加收益的企业来说,是特别期望的。因此,如果要采取政策,必须有针对性,针对非消费物价指数进行调节。
二是高速增长引起的资源供给和价格矛盾不似过去那么强烈。虽然经济增长都在9%以上,前两个高增长周期在宏观上引起的资源、能源供给矛盾和物价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强调控制速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大。但本次周期虽然也曾经出现能源和电力紧张,但很快得到缓解,供给增加比较快,这说明投资扩张增加供给的机制已经市场化,这也使得社会对本次高增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使得对高增长是否可持续的认识不一致。
2.与过去的不同:涉外经济、金融发展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同
本轮周期,中国经济参与国际化的程度大大提高。2003年-2005年,国际收支流量占GDP的比重接近或超过了100%,但以前的周期中没有。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投资的增长有来自内部的动力,也有来自外部的动力(外资进入),有内部的需求,也有外部的需求(世界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带动的出口)。这种程度是以前的经济过热所没有过的。反过来,这种内外因素推动的经济高速增长,其持续的时间或承受力比前几次要大得多。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
首先,贸易不仅没有出现逆差,相反出现了顺差。前两个高增长周期内,贸易顺差逐渐缩小乃至出现贸易逆差,表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约束必须通过进口的扩张来解决,而高速增长导致的非消费物价大幅度上涨,使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因此,也必然会引起进口扩张。其结果是贸易顺差缩小或逆差。应该说,在前两个周期,中国的进口在国际上还不重要,国际市场的价格存在着一种平衡机制,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在提倡价格与国际接轨,并从国际低价格中受益。
持续的贸易扩张和大规模顺差,也改变了中国进口在世界上的地位。过去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的物价上涨可以超过国际价格,但现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国际价格持续高涨,我国进口价格提高。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今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本因素。
其次,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力量构成在发生变化。1984年-1988年的经济过热,外资的作用很小;1992年-1993年的经济过热,外资起了一个很大促进作用,但那个时候的规模很小。本轮经济扩张是在预期人民币升值和本外币严重利差以及我国人民币经常项目实现可兑换以后出现的,因此,资本流入以及贸易顺差导致的资金替代和资金投放,推动了境内投资规模的扩张和人民币贷款的扩张。2002年,我国资本流入1283亿美元,但2003-2005年,我国资本流入分别为2196亿美元、3433亿美元、4148亿美元。外资替代内资导致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增长的承受能力、市场矛盾和资源矛盾、资金矛盾(包括积累和消费关系、积累率)等与过去大为不同。
3.与过去的不同之二: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经济规模不同了,承受能力不同。1982年到1988年,我国GDP从5300亿元增加到15000亿元,1992年到1996年,我国的GDP从2.66万亿元增加到6.79万亿元。本轮周期我国的GDP已从2003年12万亿元调整数?增加到2006年的20万亿元多。这3年增加的GDP几乎是上个周期3年增加的GDP的一倍。
二是高速经济增长的机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不再直接动用资源和权力配置资源,基本是由市场来配置资源,这也是本轮高增长为什么能够承受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政府可以直接动用资源、资金来进行市场配置的能量大大缩小,因此,采取过去的手段来控制速度显得不那么有效。当然,控制速度效果不突出,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外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比较突出,地方政府角色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企业的竞争基础不同了。从企业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品种、品牌、创新、管理经验等,都与过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种自我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生存和发展机制、制度,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地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然,企业是效益比过去好,但不是很稳定。
4.与过去的不同之三:速度规律不起作用
过去我们每年及每五年都有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增长计划,但实际增长往往比计划的要好得多,速度要快得多。即使在2006年,我们计划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差距也不小。但速度规律不起作用,在这个周期最突出。
过去,在论证我国GDP翻两番的时候,曾经计算每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速度为7.2%。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随着其基数的扩大,在保证绝对额增加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相对下降。因此,对于翻两番,在计划的前10年速度高一些,后10年低一些。但是,我们翻两番,不仅提前4年实现,而且,经济增长的速度规律也没有像理论分析的那样。观察1996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到目前又是10年,经济增长的基数扩大了很大,但经济增长仍然超过9%,而且是持续如此。如果从2000年计算,把21世纪的前20年作为发展的机遇期,这个时期的增长速度会如何呢?为什么速度规律不起作用?这说明我们的认识和分析与实际差距太大。到底是什么规律在起作用?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长久的持续高增长?可持续否?如果继续以9%的速度发展,有什么风险?长期下去到底如何?应该解决什么问题?
三、投资是否过热?如何看待高投资率?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超高速增长,从2003年计算,已经持续了3年。2006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目前的投资反弹,类似于2004年调控后的情况。政策上已经提出遏制投资过快增长,要求控制信贷增长。但是,根据笔者对企业和银行的市场调查,企业市场状况很好,投资扩张的冲动和要求强烈,对贷款的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政府部门则认为本地投资不够,投资速度与发展的要求比,是正常的;发达地区的政府认为,投资快速增长有市场需求,是市场行为。因此,对投资过热的判断似乎就是中央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判断。也正因为如此,从2003年以来的经验看,遏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不是那么容易很快到位。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