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回复: 0

2018“刘易斯转折点”挑战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3 10: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一个二元经济发展的过程。其突出的特征是,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工资增长较慢,雇佣关系不利于劳动者,城乡收入差距持续保持。按照发展的逻辑,这个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短缺、增长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为止。
由于二元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是由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因此,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也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以往的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二元经济发展阶段,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形成具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口红利;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是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在这个时期,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人口)规模大、比例高且不断增长,因此人口负担轻,保证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带来了人口红利。
研究显示,在改革期间,人口抚养比(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11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对改革期间人均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然而,根据对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到2013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人口抚养比将停止下降并转而提高。同样,人口抚养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人均GDP增长率降低0.115个百分点。
人口总量和年龄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基于以上人口结构的预测与分析,我们可以确定,目前发端于沿海地区并且蔓延于全国的劳动力短缺,不是暂时性的现象,而是“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征兆。如果说“刘易斯转折点”并没有一个清晰时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
这个判断还可用以下事实加以印证。首先,30年来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转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和生育率(大致可理解为一个妇女终身生育的孩子数)已低于2.1的更替水平,目前为1.7。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逐年下降,预期“十一五”期间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格局将发生逆转。
这样的转折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挑战?
“刘易斯转折点”是从不发达到发达经济的转折关口。在这个转折之前,经济增长主要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驱动,而转折之后,经济增长依靠生产率提高来驱动。因此,能否实现从依靠投入的增长方式向依靠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能否把“刘易斯转折点”变为积极因素的关键。具体来说,在这个转折点上,已经或者预期会发生以下几个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特征变化。
第一,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从表面上看,近年来,似乎每年新增就业尚不足以吸纳全部城乡剩余劳动力。但由于就业统计不能全面涵盖真实就业,统计数字反映的就业数量远小于实际就业人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