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7|回复: 0

2018非主流经济学观点辨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23: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萨缪尔森“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韩德强先生以流畅的行文、清晰的逻辑质疑现代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结论,其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值得学习,只是他关于经济人假设、市场经济本质、两极分化、分工与价格决定方面的新鲜见解与公认的经济学观点相悖,如果它们可以被称之为非主流经济学观点的话,这些观点确有值得认真辨析的地方。由于此书系韩先生发表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八期“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哲学辨析”一文的扩展,因而笔者多引用该文展开论述。
何以将经济活动主体设定为经济人
1776年,在《国富论》一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观念,即“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共的最好的福利”[1],用以说明追逐个人利益为动机的经济行为整体上的互惠性、合理性,这一观念的基础是经济人假设,随之发展起来的现代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一人性假设基础上的。200多年后的今天,由于现代经济学的巨大影响,尤其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盛行,经济人观念在不同的理论中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所谓经济人神话。韩德强先生认为,经济人观念的实质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此乃隐含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中“腐朽的价值观念”。它把“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论证成为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使无道德成为道德,使恶成为善”[2]。正是“经济人”教条及其观念逻辑的谬种流传,导致近代以来西方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也带来我们社会日益严重的道德问题[3]。
其实,“经济人”是对丰富多样的人性特征的抽象,是为了说明某一方面的问题,减少观察研究的复杂程度,在认识中突出了事物需要观察的方面,舍弃了非观察方面的结果,是人们抽象的建构起来的以单一人性特征作基础的理想对象。由于把有着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利益追求和属性的具体的人,变成仅仅追求物质利益的纯粹的经济人,故“经济人”实际只是一个假设。只是这个假设犹如点、线、面、体之于几何学,“质点”之于经典力学一样,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借助这类并不存在的假设对象建立起来的理想模式,科学能够十分有效的说明真实世界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无论是欧几里德几何学模式还是惯性规律模式,抑或是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式,都是如此。经常使用经济人做立论基础的经济学家对此十分清楚:“自私是一个假设——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人的本质究竟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这个一般性的假设,加上逻辑及理论,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假说”[4]
人们何以这样抽象和设定人性,而不那样抽象和设定人性,何以运用利己假设而不运用利他假设,主要是因为: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理论解释模式,能够有效的说明人们经济活动的特性及其规律。现代经济学原理的有效应用,尊重个人利益的经济社会政策产生的巨大影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人们何以要进入市场?何以要实施劳动产品的交换?原因很简单:不同的生产者之间存在着资源、技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专业化的生产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商品交换,会给交换双方带来比自给自足的生产大得多的效率与效益。分工不断深化、贸易日益扩大,正是因为更大范围的商品交换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最有力的杠杆,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看不见的手”为社会生产的有序运行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里,竞争与杠杆作用、价格自发调节作用的实现,正是商品生产者所青睐,才能为生产者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只有从供过于求的产品生自利动机使然。因为,只有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才能为市场产中退出来,选择现实和潜在需求远不能满足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者才能实现最大数量的产品销售,才能获得最有利的产品定价与尽可能多的利润;承包到户的农民,所以有那样高的生产积极性,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有了“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全是自己的”这一崭新的收入分配政策。正是充分考虑农民自身利益,将生产努力与个人收入紧密联系的生产关系模式,改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态度与热情;面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这一现实,人们考虑最多的一个因素是,创新动力与创新人才不足,是否与创新付出的代价同所获回报不相称有关,是否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尚存在问题。这一认识的前提就在于,承认科技创新者自利动机与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国家重奖重大科技创新带头人---袁隆平、王选等,意在明示世人,科技创新不仅为社会为他人带来巨大利益,为创新者带来的崇高社会声誉,同样会为创新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当然,不容否认,人是具有多种属性与追求的主体,自利动机并不能说明所有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不少现象与行为,需要运用利他动机或者说需要运用“道德人”的行为模式来解释。比如,以特有的道德追求为目的支配自己的资产与经营活动,捐赠资产给集体或穷人的行为;投资于收益很小社会需要的产品生产或扶贫项目,为帮助穷人而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或者以有利于劳动者的价格购买他人劳动等等。鼓励创新,社会也可以从“人并不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民族国家,为了道德理想”的角度,赋创新者以崇高的政治荣誉,颂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不计得失,拿着很少的工资,却做出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发明创造。这种以道德理想的肯定弘扬,以精神鼓励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褒奖,亦曾有效的激励着人们从事社会需要的活动。但是,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运用利他动机予以解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毕竟是个别和特殊的。它能够解释少数乐善好施品德高尚者的经济行为,却不能解释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追求;它能够解释一部分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却难以解释广泛存在的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因此,对于以解释普遍经济现象与经济行为为目的的经济学来说,主体的利他主义假设显然不合适。
以为经济人假设的确立,会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进而影响社会道德行为,这是把学科假设的现实影响夸大化了。作为构筑解释框架、实施经济关系抽象的需要建立的观念模型——“经济人”,即使具有道德意义,它对现实的影响也极为有限。当年,建立在利他主义人性假设(即道德人假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几十年的熏陶,尚且看不出对人们的自私倾向、自私观念或者说自私本性产生过多么明显的改变;今天,现代经济学“经济人”假设就能有那么大的魔力?如果经济学学科假设能够那样强烈的影响社会道德观念与人们的道德行为,为什么管理学中不同的人性假设,不论是“经济人”、“社会人”抑或是“复杂人”假设,都没有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观念产生过值得一提的影响呢?为什么医学中的“中国标准人”,法学中的“自然人”等人性假设,没有对人们的健康观念、审美观念、权利观念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和作用呢?
市场经济的本质
韩文说“冲突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而和谐是市场经济的现象”[5],“人与人的冲突是经济学的主题”,“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一方主导甚至主宰另一方,即一方的意志和目标可以强加于另一方。”[6]这是对一种事物或者社会关系,从特定角度、特定价值观出发予以认识评价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像“拳击”这样真正以冲突、征服为内容的活动,从一个角度说“冲突是本质”的时候,同样不能否定从另一个角度说“联系是本质”的正确性。你说以强凌弱、一方支配另一方是拳击运动的本质,是因为你只看到一个拳手击败另一个拳手,强者战胜弱者这一现象。没有看到拳击运动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看到拳击手参加拳击运动的真正动机,没有看到拳击手之间联系与互动带来的巨大利益。
“市场是什么?”“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要看你戴什么样的眼镜、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看待。还以拳击运动为例,从一个角度出发,你可以说拳击是由严密规则控制和引导的现代体育运动,是锻炼和培养拳手体能、意志、智慧与反应能力的竞技项目,是给观众带来巨大刺激与享受,受爱好者欢迎、有着广阔市场的一大体育产业;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你也可以说拳击是一项鼻青脸肿、要钱不要命的运动,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典型,是胜利者荣华无限、趾高气扬,失败者垂头丧气、流血流泪的不文明的竞技项目。同样,对市场经济及其活动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人们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侧面和问题,得出的自然是不同的结论:它既是分工协作、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又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自由竞争、为牟利而生产的经济;既是充满变化与活力、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经济,又是不断造成生产者两极分化、造成无产者日益增多的经济;既是快速创造社会财富、使蛋糕日益做大的有效率的经济形式,又是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剥削现象不可避免的不尽人意的经济形式。以同样的方式来认识和评价wto,从贸易的角度出发,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制定贸易规则、处理贸易纠纷、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系,也可以说是经济强国控制全球贸易、逼落后国家就范的强者的俱乐部;从经济学的角度,你看到的是贸易规则的统一化、市场竞争的国际化、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如果你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就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斗争的开始,就是资本主义强国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较量的直接化;是落后的欠发达国家同高科技大资本武装起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斗争的开始。这样说对不对呢?从一定的角度如从阶级或政治利益的角度说,当然是有道理的。你能说资本主义强国没有依据经济技术的优势推行强权政治?你能说跨国公司没有剥削我们?问题是,从政治角度出发的分析与结论是不是能够取代经济角度的分析与结论,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的分析与结论是不是能够取代非意识形态角度的分析与结论,事物的政治本质是不是能够取代事物的经济本质。
问题还不在于你从“联系”或是从“冲突”的角度看问题,从“规则”或是从“结果”的角度看问题,而在于你希望从事物的现象中看到和把握住什么,把握一般本质还是其特殊表现。如果你寻找的是某一拳手特定比赛中取胜的具体原因,那么,当然需要了解该拳手体能技术与对手的差别,了解该拳手性格、爱好、知识水平、道德观念对其战术作风的影响;对于经济研究而言,如果你研究的是某一具体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如美国军工企业何以对台出售战斗机。那么,了解销售主体的伦理道德标准与国际政治观念对其出售行为与价格确定的影响,肯定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是分析“这笔交易何以实现”、“何以如此这般”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如果你研究的是拳击运动的体制规则,研究的是体制规则的本质与规律,那就要把拳击手的个体素质、性格爱好、道德观念的差异舍弃掉,对拳击主体作理想设定;同样,如果你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体制规则或经济体制的特性与运行规律,那么,就必须将经济主体---个人或者企业---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目标、利益、智慧、力量”等等)舍弃掉,使其具有理想性和规范性。这样,才能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规则差异带来的问题而非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上。这方面,力学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具体的物体,因大小、轻重、材质、形状及所处的环的不同,运动表现总是呈现极不相同的个性特征:铁球的运动与翼伞的运动不同,人体的坠落与蚂蚁的坠落大相径庭。研究力学规律,如果从具体物体的运动现象入手,不同的环境与众多的个性差异,会使得人们难以把握物体运动的真正本质。唯有将具体物体形状、大小、材料、重量等多方面的差异舍弃掉,对物体作理想设定(将宏观物体设定为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形状差别的质点),通过对理想物体在无阻力环境下运动表现的的思想试验,才能使人们准确的揭示力学运动的本质属性,总结出最具普遍性的适用于一切宏观物体的惯性规律原理。同理,经济学只有把具体的人的智慧、技能、经济地位、阶级属性、民族观念、道德信仰的差异舍弃掉,构建起抽象的仅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建立起以这一理想主体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式,才有可能把握市场体制下人们经济活动的真正本质,总结出最具普遍性的能够说明众多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