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4|回复: 0

2018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格局以及世界石油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这些新的地缘政治棋手偏偏又是敌视美国或与美国有矛盾的国家,而且石油富集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从而导致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态势
  【关键词】:石油地缘政治;新态势
  中图分类号:F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510073-02
  
  一、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背景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均匀性。在化时代,石油的重要性有增无减。汉斯·摩根索认为,对石油产地的控制"传统上已成为权力分配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谁要能够将它加到自己原有的原的资源上,谁就将那么多的力量加在了自己的资源上,并相应地削弱了竞争者的力量",这使得关于石油的地缘政治竞赛从未停止过。美国总统布什说得很直白,石油是世界上最为值得关注的初级产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有"石油瘾",而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个领域不受其价格的影响。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到近期伊朗核危机,在其背后都能看到深刻的石油地缘政治背景。与此相呼应的是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油价的逐渐攀升致使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各国由于石油资源占有不同以及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不同,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位势也有相应的变化,地缘政治力量也在发生着不同程度变化与改组,有些国家凭借丰富的能源储备,在国际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全球石油地缘政治的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
  
  作为一种实质性的理论,石油地缘政治学的初衷即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研究石油安全。具体而言,石油地缘政治要考察的首先是全球石油分布、供应和需求版图。从石油的分布来看,世界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北非、中东、里海地区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把这些地区连接起来,在世界石油储藏的地缘政治版图上,就形成了一个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的带状区域,世界上的石油资源基本上储藏在这个带状区域之内。这里蕴藏着世界75%的石油,无疑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地,这对世界石油主要消费国而言,是一个生命枚关的地带。
  中者徐小杰仿照麦金德的大陆心脏地带学说,他给出了以下判断:"石油心脏地带",是指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国西伯利亚和其远东地区的巨大的带,这一油气带将在全球油气供应、出口和定价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认为世界性的石油需求主要来自环绕上述"石油心脏地带"外部的两个地区,一是"内需求月形地带",是指地缘邻近,紧密地环绕在心脏地带外围的世界性油气需求带。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英国和日本分别处于"内需求月形地带"的外沿。二是"外需求地带",主要是北美、南撒哈拉非洲和澳大利亚,其中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国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将稳步增长。上述的"石油心脏地带"和"内需求月形地带"以及"外需求月形地带"构成一幅新的石油地缘政治版图。冷战结束后,国际地缘政治竞赛从未停止过,其中对油气地缘政治真空地带(包括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和它的远东部分、东北亚地区、里海和高加索地区、波罗的海、中欧和黑海等)的争夺非常激烈。
  
  三、石油正在改变世界地缘政治力量对比
  
  1. 近年来国际油价的不断飚升及高价位运行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棋手
  首先是俄罗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高额利润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速恢复。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大国信心也得以恢复,开始在国内政治、国际事务等诸多领域大声向美国说"不"。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内格罗蓬特在国会作证时表示,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使得俄罗斯成为"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难缠的对话者"。最近"石油卢布"对"石油美元"发起的挑战更是意味深长。众所周知,美元和美国的霸权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正是建立在控制世界能源的基础之上,卢布控制"新0PEC"的设想如果变成现实,必将重置世界政治经济舞台。
  其次是伊朗。创纪录的石油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实力,使得伊朗成为海湾地区名副其实的"长腿"。据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5美元,伊朗每周的石油输出所得将增加8500万美元。如此一来,"伊朗领导人将更趋大胆,对真主党的资助也变得更轻松"。
  再看委内瑞拉。石油使得委内瑞拉近几年实力得到较大提升,地区影响迅速扩大,不仅试图争取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还高调与美国叫板。查韦斯以大笔石油美元支持古巴,联合拉美左派政权对抗美国,在国际上进行反美串联,大造对美"反围堵"的声势。
  
  2. 石油富集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
  经济全球化下石油成为全球性战略资源,是诱发世界大国博弈石油的直接原因。世界石油增长将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美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最大的国家,一直以来都把争夺石油作为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在美国这位超级棋手的带动或刺激下,其他主要地缘政治棋手都将获取这些地区的能源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目标,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中之重,几乎集中了当今所有热点问题。中亚和中东的石油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战略的关键因素。美国媒体曾公开宣称,在美国五大"战区"中,中央战区负责的中亚、中东地区是美国在全世界最大的地缘战略利益中心。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发动的两场"反恐战争"就具有了鲜明的石油色彩,甚至有人直指其为"石油战争"。在美国因素的"调动"下,各大国围绕中东、中亚油气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俄罗斯在大国石油资源的博弈中角色特殊,既是参与争夺石油资源的大国,又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大国和出口大国。在世界能源竞争格局中,俄罗斯的战略卖家地位凸显。以上地区外,世界大国还在非洲展开竞争。非洲已探明石油储量近800亿桶,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欧美石油公司近年对非洲石油开发注入了巨资,尼日利亚、安哥拉分别是美国的第5和第9大石油出口国,加蓬46%的石油也对美国出口,目前,美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其进口总量的15%。欧洲国家在利比亚石油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90%的石油出口到西欧。
  
  四、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
  
  纵观近来石油地缘政治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展现出新特征:以美国、需求方、供应方为政治主体的"三极多元格局"。
  
  1. 美国主导地位的确立
  对超级经济实体和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的美国来说,石油供应安全对其经济保持持续增长至关重要。美国已探明可开采原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但每年原油消耗量占全球的25%,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争夺石油不仅在于确保自身需求得到满足,更有控制这一战略资源进而维护其世界霸权地位的长远意图。对世界上所有的重要产油地,美国都已有其重要的军事和外交政治的战略安排。美国副总统切尼曾明确讲:谁控制了波斯湾石油的流量,谁就有了不仅对美国的经济,而且"还对世界其他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的"钳制"力。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掌握了伊拉克的油田,控制了世界最大石油产地中东的石油阀门。伊拉克石油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美国借阿富汗战争,进入俄罗斯的传统势力区域中亚,围绕该地区的油气资源展开与俄方的争夺。美国采用施压和经济诱惑的手段,迫使中亚直达土耳其的油管绕开俄罗斯,改走格鲁吉亚。这条贯通阿塞拜疆的巴库--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土耳其的杰伊汉的巴杰石油管线的正式启用,打破了俄罗斯对里海石油出口的垄断。伊朗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新目标。这是因为,在国际石油版图上,伊朗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它占据着波斯湾北边的战略位置,横跨霍尔木兹海峡,每天世界40%的石油出口要从这个狭窄的水道通过。
  2. 石油供应方三足鼎立
  从石油供应方来看,自从美国占领伊拉克和前苏联的解体、中亚国家的相继独立,以往欧佩克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欧佩克、非欧佩克产油国和伊拉克三分天下,呈现"三国鼎立"局面。
  首先,伊拉克石油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在目前发现的80个大油田中仅开发了17个,石油潜能巨大。虽然伊拉克局势动荡导致恢复石油产量的预期前景不明,但是美国仍将力促伊拉克重返国际油市,使美掌握了一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压欧佩克、制约俄罗斯的多重目的。
  其次,欧佩克影响渐成衰势,但影响仍不可低估。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削弱欧佩克已成为美国既定目标。近年来,美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欧佩克内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欧佩克生产国等手段对其打压。"9 11"后,欧佩克面临以俄为主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今后,伊拉克的崛起又将对欧佩克构成更大威胁:如伊重返欧佩克,则需要其重新调整内部现行配额机制,可能使本己复杂的内部矛盾更趋激化;如伊游离于欧佩克之外,其庞大的石油产量与产能将使其成为欧佩克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但同时要看到,欧佩克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2/3以上,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影响力量。
  第三,俄罗斯、里海沿岸国家、非洲是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俄罗斯挟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和12%,天然气储量居世界之首的优势,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石油战略,逐步确立其石油大国的地位。里海沿岸国家如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量不断大幅度上升。非洲(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是欧佩克成员国除外)石油蕴藏丰富,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油田的陆续发现,非洲石油储量还在不断增加。非洲石油不仅油质好、低、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人巨资进行勘探开发。在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
  
  3. 石油需求方多元格局
  国际石油机构预计,世界对石油的消费平均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美国石油情报局预计,到2025年,世界对石油的日需求量将从2002年7800万桶增长到1.18亿桶。其中,东北亚地区(包括祖国大陆、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中国以及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不包括俄罗斯)的石油需求增长尤为突出。目前,东北亚地区的石油需求占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比重已近1/5,日本、中国和韩国的石油需求则占到东北亚地区石油需求总量的98%以上。尤其是中国石油市场需求增势强劲,自1990年开始以每年7%的平均速度攀升,2003年石油产品需求总量增长幅度达到11.4%,从而使我国的石油贸易量超过日本,成为居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以东北亚为代表的石油需求方对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新华, 秦仪. 略论21世纪的石油地缘政治学, 当代亚太[J]. 2003, (7).
  [2] 中国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国际能源战略研究咨询小组,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亚非纵横[J]. 2004(3).
  [3] 杨庆龙, 任海平.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 中国军转民[J].
  [4] 黄运成, 陈志斌. 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 资源科学[J]. 2007(1).
  [5] 阎正洋. 能源地缘政治时代的来临, 科学决策月刊[J]. 2006-9.
  [6] 石杰琳. 大国石油博弈与中国石油安全考量, 理论导刊[J]. 2005, (12).
  [7] 徐小杰. 新世纪的油气地缘政治[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P34-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