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2|回复: 0

2018为什么“绿色”是一种生产力?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10: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文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论证了“绿色”(即对人和无害、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绿色生产力),并以荷兰和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绿色意识”萌发的条件;通过禽蛋业的国际比较,阐明了“绿色生产力”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作者提出,“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国目前农产品出口有阻碍的一面,我国也应该用它来阻挡国外有害生物入侵。最后,作者批评了我国存在的违背“绿色消费”的不良现象,呼吁从自己做起,通过绿色消费反过来影响和生产。;
关键词:绿色生产力,国际竞争力,绿色壁垒,绿色消费;
我国过去研究“粮食安全”,基本上只限于粮食的生产、储备和供应,对发达国家当时讨论“食品安全性”,觉得还是一个遥远的话题。绿色产品、绿色、绿色消费,这些不久前似乎还只是在发达国家风行的词汇,今天在我国也成了一种时尚,俨然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社会生活飞速、巨大的变化。
“绿色”生产力:一个理论解释在当今日益化的世界,人们对“绿色”的理解,主要是指: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和自然的协调相处,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资源的永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
显然,我们不企求回到洪荒时代去探寻原始状态的“绿色”。对现代意义上“绿色”的价值的理解,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以后反思的结果。本文只针对部门来讨论“绿色”,如“绿色食品”、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等等。这里我们无意为“绿色”下严格的定义,但它至少应包括有益人的健康、对人和环境无害、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含义。
首先,我试图从理论上来说明:“绿色”为什么是一种生产力?
假定A、B分别拥有等量的、大体上同质的资源,在历经若干代以后,其经济增长的结果却有了天壤之别。那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对资源利用能力的差别,或许是不自觉然而是掠夺式的,或许是自觉的、理智的、科学的。因此:
–    ; 自觉的、理智和科学的利用方式本身体现着一种较强的学习、经验的能力和较高的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只是其中能力的一种;
–    ; 假定A及其后代A1, 2, …n的资源利用方式优于B及其后代B1, 2, …n,在他们代际之间的n次继承之后,由于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他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财富的积累量的差别日渐扩大;
–    ; 在B的后代发现环境的恶化致使自己陷于贫困和落后,损害了农业生产力的时候,懂得环境的损害构成了一种“环境”。这种成本表现在:农业产量的降低,生活质量的恶化,一直到土地生产能力的完全丧失(水源枯竭、沙漠化、盐渍化等等)。上极端的例子是整个文明的终止;
–    ; B的后代在认识了“绿色”的必要性之后,不得不投入各种资源为前辈的失误偿付“环境”,来恢复“绿色”状态(如果还有希望的话),这笔“债务”(资源总投入量)就可以认为是这“绿色”本来的价值;
–    ;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体,由于其经济、技术力量的差异,在资源、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之后,达到(或恢复)“绿色”状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绿色生产力”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持续的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马拉松竞赛中,是决定谁有希望胜出、跻身于世界前列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国际比较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人均GDP来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绿色GNP”的概念[1] 出现了,世界已经把“自然资本”即环境和资源的质量作为国家财富一部分进行评估[2]。
“绿色”意识的萌发:以荷兰为例农业是与“绿色生产力”关系最为密切的部门之一。但是,人类自古以来直到20世纪中叶,都没有“绿色生产力”的概念。它的“发现”只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特别是在农产品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凸显了出来。
“绿色”意识是不会自发地在人们头脑里产生的。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贫困地区,首要的目标是“有饭吃”“吃饱饭”,不会把保护环境作为优先的目标。另外,在稀少、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没有生态退化之虞,不存在保护环境的紧迫感,也不会萌生“绿色”意识。可见“绿色”意识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绿色”意识是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欧洲首先萌发的[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也有不同的进展。这都不是偶然的,不仅因为那里人们已经十分富足,而且也因为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环境真的出了问题。我们发现,这种“问题”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严重当然不好,根治的成本太大;但是小到微不足道,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不足以刺激“绿色”意识的觉醒。在人口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最有条件促使“绿色”意识的萌发。
现在我们以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荷兰为例来说明。它在保护国家的环境、经济合理利用土地方面有着独到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无论从自然或经济地理方面来看,荷兰与我国长江三角洲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大片的冲积平原,水网密布,人口众多,业繁荣,发达等等。人口密度大,致使人们对土地都非常珍惜,这是共同的特点。荷兰几个世纪前就开始重视土地规划,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这又得益于它独特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荷兰把农业区、自然保护区归入“绿区”,工业区、城市区、各种基础设施用地归入“红区”,功能分明,并且严格防止后者对前者的侵占。在人口最密集的Randstad地区,形成了一个“绿色心脏”[4]。这种社会氛围为形成“绿色生产力”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相比之下,我国长江三角洲的差距非常大。
荷兰“绿色生产力”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一个角度——农业专业化来探讨其出现的原因及主要表现,因为这是我国(也包括长江三角洲)最缺少的。荷兰农业的专业化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1、农场层面
据最新的,荷兰专业化的农场占农场总数的82%(其中园艺业93%)。专业化比例如此之高,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专业化不但是农业高效率的重要因素,还是发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土壤,同时也是荷兰重视“绿色”生产、形成强大的“绿色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农场专业化有助于推动农场进行“绿色”生产呢?
–    ; 专业化生产必定是商品性生产——包括为外地、为国外的消费者而生产。商品性生产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利润的实现必须有消费者喜好的商品特性(品质、安全性、营养)。在比较富裕的地区,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更高,更加“挑剔”。由于荷兰人口密集,这种信息很容易反馈给专业化的农场,促进“绿色”产业的兴起;而富裕消费人群的集中,使尚处于“幼稚”阶段的“绿色产品”也容易找到足够多的消费者,即使批量较小,“绿色产品”也能顺利实现其价值;
–    ; 专业化农场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农业经营,因此有追求技术进步的渴望,有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强大动力。劳动者技术水平、熟练程度提高的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条件加快技术更新和升级,使他们具备按照消费者“绿色”需求、从事“绿色”生产的经济能力;
–    ; 专业化生产要求更深刻的劳动分工;分工的深化不仅有利于节约劳动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社会生产的平均成本,而且有利于推进农场主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行业协会等组织,促进地区的专业化。
2、区域层面
荷兰农业的区域专业化也十分明显:西部地区是花卉园艺业集中的地区,甚至有大片温室形成的“玻璃城”;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养鸡业)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北部(特别是圩田垦区)则是大田种植业为主。一个陆地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小国,有如此典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地区,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荷兰的经验表明,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