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9|回复: 0

2018渝东地区古盐业发展史初探——从忠县◇井沟发现原始制盐工具说起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12 10: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中“◇”代表“”字 。
;
;
摘要:近年来,忠县◇井沟遗址群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期的尖、平底杯和花边陶釜。这些遗物堆积之厚,数量之大,实属罕见,令人惊叹。此物何用?笔者对这些遗物、现场和周围的进行了长期的考证和对《山海经》的有关叙述、盐鱼关系、忠县沿革和已有盐史研究成果等史料进行综合研究后提出,这些陶罐是原始晒盐、煮盐工具。为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又以探讨的方式提出了几个问题,以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这一课题。
关键词:渝东地区;古盐业;初探;原始制盐
;
自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后,渝东地区的文物抢救发掘工作按计划全面展开,专家学者们围绕各种学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渝东地区远古历史的面纱逐渐被揭开。人们所关注的,如氏族部落的分布和各自的特征、生活器物群的组合、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的变化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长江的洪水变化周期等等,已较为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忠县◇井沟遗址群出土的大量陶器残片(完整陶器亦不少),从数量上及制作工艺上看,绝不是生活用品,定是与某种生产有关的生产工具。本文拟从古盐业生产的角度,探讨渝东地区古盐业的发展概况。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食盐有着特殊的功绩。当人类进入到猿人阶段时,能够主动地摄取食盐,食盐进入人体后,其中金属钠离子以其带电关系,造成细胞内外的不等压,细胞内压力偏底,压力高的营养物质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同样,因其带的电荷多,而有凝聚作用或胶结作用,使进入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不再游离出去,逐渐被细胞吸收。营养的积累,促进脑细胞的生成和发育,使人类不断聪明起来,促进了劳动生产技能的提高,从而大大缩短了从猿到人的进化速度[1]。正因为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盐矿资源并不是随处皆有,在技术十分落后的古代,食盐对普通百姓来说,可謂珍品,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免盘”上都刻的铭文:“锡免卤百樽”,“免”,贵族人名,“樽”,可释为“壶”,赏给贵族“免”的自然盐(或卤)才有“百樽”。可见国家对盐的严格控制。盐业与国家经济、政治、军事、以至、文化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在大唐鼎盛时期,有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国家对食盐实行专卖,始于战国时代,并沿袭至今。
原始人类的文化核心地点,应该具备几个重要条件:一、丰富的食物资源,可耕地,可狩猎,可捕鱼;二、较好的气候;三、食盐资源;四、饮用水;五、石器及陶器易得。最早被人类发现的地面盐泉区,也就是人类文化发厡最早的地区。据《华阳国志》载:“临江县有盐官,在监、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家亦有盐井”;朐忍县,有灵寿木,盐井,灵龟;汉发县,有盐井。《大明一统志·大宁志》载:“宝源山在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诸山,独此雄峻,上有牡丹、芍、兰蕙,半山有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华阳国志》对渝东地区产盐的记叙,第一个是临江县,今天的忠县,用了二十三个字,很详细,并强调“一郡所仰”。所谓一郡,指的是西至江州(今重庆),东至临江(今忠县)的巴郡。第二个是朐忍县,即今云阳,用了两个字。涪陵的汉发县也只用了两个字,极为简略,可见当时临江县的产盐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以至于“一郡所仰”,是为该郡经济中心。
;
古老盐泉发现地
;
忠县的监、涂二溪,指的是◇井河和涂井河。◇井河发源于今梁平县老龙洞,曲折南流,经二百里至三角滩与黄金滩合流,又十五里达◇井,由◇井河口流入长江。关于◇井的“◇”字,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未收此字,《辞海》、《辞源》中亦未见有此条目,只《新华字典》中收入此字,条目解释为“忠县◇井沟”。据当地乡土文人解释:此字为二水合一,其味甘美。“◇”字以前的写法是“◇”,上“冾”下“甘”,只有两点水,二水合一,其味甘美,“甘”意作美,河水味美,绝不可能有甜味,有盐味倒是真的。忠县秦汉置临江,王莽改监江,临、监、盐古音通假,◇井河在古时水中有盐味,喝起来味道很美,看来当地人对此字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涂井河,发源于今梁平县的蟠龙洞,南流一百三十五里达涂井,又十五里入长江。县志载:“临江县有盐官,在◇、涂二溪,一郡所仰,其豪门亦家有盐井。”自秦灭巴蜀置临江县后,王莽复古改名监江,东汉后复置临江,至唐贞观八年,因巴曼子、严颜“忠义之故”,改临江为忠州,历代为州、郡、府治地,从取名临江、监江的古县名看,定与卤盐产业的发达有必然的联系,至清雍正将忠州升为直隶州时,◇、涂二溪还有盐井三十五眼,道光年间仍有三十四眼,同治亦如此,民间有“打开万家井,饿死云阳人”的传说,民国八年,◇、涂二盐场被查封,县知事江宗海以“忠县有数千年的制盐历史,数万人赖以求生”为由,据理力争,后批准复产。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盐、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从卤监声。”按许慎的说法,自然形成的称卤,只有经过加工而成的才称之为“盐”。看来,在同一产盐区,从自然形成的“卤”到人力加工的“盐”之间,还应该存在着一个发展过程,渝东地区从人类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泉到人力加工生成的盐,经过了约二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从《山海经》中叙说的巫山宝源山盐泉到《华阳国志》叙说的临江县有盐井,在时间上跨越了夏、商、周三代。如果说《山海经》的记叙带有浓厚的神话传说,而《华阳国志》则是一部可信度极高的志书。渝东地区各产盐县的方志记载:巫溪大宁盐厂始于公元前316年,云阳盐厂始于公元前206年,忠县◇、涂二场始于公元前204年,这些记录都是凿井取卤加工制盐的历史,是否表明这之前人类就没有利用泉卤生产盐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天生”的卤,发现和利用在先,夏商及其以前,自然盐泉已经被发现和利用。商人以“西”与“卤”同字,说明曾定居于黄河上游的商人,利用的主要是河东一带盐池中的自然盐,商、周之际,以夙沙氏为代表的滨海部落,煮海为盐,才开始了人工制盐的先例。渝东地区与中原几乎同时,人类首先发现了巫山宝源山盐泉,◇井沟盐泉,还有鄂西长阳盐水以及彭水的伏牛山等盐泉,这些盐泉的最早利用,创造出这一地区灿烂的古代文化。通过近几年渝东地区的考古发现,尤其是对◇井沟遗址群的大规模发掘,该遗址群极深的地层堆积和奇特的埋藏景观,让人们感到不可理解,大量的尖底陶杯和花边陶釜,往往占同一遗址或同一地层陶器数的90%。这些遗址中,这样多器类单调的陶片堆积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时代的东西?它的用途是什么?是不是与当地盛产卤盐有必然的关系?
◇井沟遗址群,主要由◇井河与长江交汇处左岸的瓦渣地遗址、哨棚嘴遗址、崖脚遗址、罗家桥遗址和距江河交汇处四公里的中坝遗址组成。根据北京大学和四川考古研究所近三年来,对该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和研究,基本搞清了该遗址群的文化内涵,建立了可信的时代序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层堆积深厚,出土器物数量惊人,其中又以中坝遗址、瓦渣地遗址、哨棚嘴遗址最为突出。中坝遗址的地理环境较为特殊,◇井河在它的上游,百米处河道变窄,数百米高的羊子崖和凤凰崖峙立左右,形成只有五十米宽的深谷,且落差大,山洪暴发时,涛声如雷,出深谷后,河道变宽,水流平缓,乘小舟一个小时能到河口。在远古时代,水土流失没这么厉害,山上山下全是森林覆盖,河水清澈,鱼产丰富,形成了林中有兽,水中有鱼的良好的生存环境,最难得的是这里有盐泉从山下涌出。从结构上看,羊子崖和凤凰崖位于万县盐体构造的西南端,在方斗山背斜与万县向斜中间的大池干次级背斜上。岩盐层位上升很高,加之峡谷陡峭,岩盐被雨水溶解后,从岩隙中涌出,可以断定,远古时这里盐泉涌出的数量比现在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涌出的盐泉数量才逐渐变少,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类在这里留下了些什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