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4|回复: 0

大鹏说《通鉴》之43:蜀汉与曹魏,谁是正统?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8Rank: 8

积分
455322
发表于 2017-6-11 16: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分合合是历史的常态。
合的时候,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个皇上。
分的时候,天上还是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却有好几个皇上。
中国古代纪年最主要使用的是帝王年号,比如之前【大鹏说《通鉴》】中提过到的安帝永初五年、顺帝永建元年、桓帝延熹二年、灵帝光和元年、献帝建安三年等等。
只有一个皇帝的时候,这种纪年是明确的。但如果有多个皇帝,那就不好办了。
比如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在洛阳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
公元221年夏四月初六,身上具有汉室血统的刘备,在成都也即皇帝位,建立蜀汉政权,改元章武。
那么问题来了,公元221年是黄初二年?还是章武元年?
这个问题在当代不是问题,因为现在采用的是公元纪年,哪一年是公元多少年,是明确的。公元221年就是221年,不会是公元222年,也不会是公元220年。
这个问题在当时也不是问题。因为天下尚未一统,各国各玩各的,各用各的年号。蜀汉用章武,曹魏用黄初。公元221年,在蜀汉就是章武元年,在曹魏就是黄初二年。
但在后代,就是个问题。后人修史的时候,记录公元221年的事,究竟是黄初二年,还是章武元年,就是个大问题。
因为用哪个皇帝的年号纪年,不是一个时间问题、天文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正统问题。是牵涉到谁才是真正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问题。
北宋的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认为公元221年是黄初元年,潜台词是曹魏是正统。
南宋的朱熹将司马光《资治通鉴》简化后编写的《通鉴纲目》,认为公元221年是章武元年,其意是司马兄弟你错了,蜀汉才是正统。
司马光的正统观点是“首都说”,即谁占据了前代王朝的旧都,就是新一代的正统。
朱熹的观点则是“血缘论”,即谁的身上流淌着前代帝王的血液,就是正统附身。
如果说不同朝代的史学家,对正统依据,对哪个皇帝才算正统有不同的认识,也不稀奇,毕竟各为其主,各有各的政治逻辑。但司马光与朱熹虽有北宋、南宋之别,但都是姓宋,都是在大宋同一片蓝天之下,沐浴着赵家天下的温热阳光。观点怎么会如此相反?
原因很简单,立场和现实不同。
所谓政治,就是立场。所谓历史,就是现实。
尽管北宋南宋都是赵宋,但面对同样的政治,站在了不同的立场;对待相同的历史,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北宋天下怎么来的?还不赵匡胤“身不由己”黄袍加身,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让”,建都后周故都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这和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后又建都东汉故都洛阳如出一辙。同样是“禅让”,同样是定都旧都,以正统自居的北宋,如果不把曹魏当成正统,还怎么混,合法性何在?
靖康之耻后,赵宋朝廷在北方混不下去了,南渡杭州,迁都临安,是为南宋。旧都开封先是被后金占据,继而被蒙古蹂躏。这时如果还用“首都说”来定正统,那他南宋就是僭越、就是自封的“伪朝”。蜀汉政权虽然偏安巴蜀,但人家可是中山靖王之后,根正苗红的大汉苗裔。奉蜀汉为正统,那本朝虽然偏安江南,但身上流淌的是纯正的赵家血液,非正统莫属。
北宋的立场和现实,决定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必须采用“首都说”,把曹魏奉为正统;南宋的立场和现实,决定了朱熹在《通鉴纲目》中必须把司马光的“首都说”批倒批臭,再踏上一脚,以“血缘论”为依据,重新奉蜀汉为正统。
今天采用公元纪年的我们,已经没有了用“正统论”来解释历史的包袱。对古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正统之争”,我们大可一笑置之。
但从现实需要出发,重新裁剪历史的做法,强制性的按照己方立场给历史站队的态度,还大有市场,甚至方兴未艾。对此,历史同样以“呵呵”回应。
无论政治如何将立场旋转,真正的立场就在那里,不扭不曲。
无论现实如何将历史重写,真正的历史就在那里,不变不化。
亲爱的朋友,如您喜欢本文,请关注大鹏微信公众号“大鹏说书(账号dapengshuoshu)。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