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74年和1281年,日本两次从蒙古大军的攻击下死里逃生,日本人将此归功于天佑日本的“神风”。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却表明,蒙古军队使用的“豆腐渣”战船才是战争逆转的关键
公元1274年10月,元至元十一年,九百多只舰船组成的蒙古舰队在朝鲜合浦(今韩国东南庆尚道)整装待发。这支舰队的统帅是蒙古人呼敦,他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征讨不肯向蒙古人纳贡称臣的“蕞尔小邦”——日本。那时,不善理财的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极其旺盛,帝国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可汗——贵由与蒙哥对部分拖欠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抵押。在过去数百年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兼出口国的日本,在急需大量金银的蒙古人眼里自然是一块肥肉。
劣质战船折戟沉沙
1274年的这次远征军队是蒙古、汉、高丽三方混杂。蒙汉人有25000人,高丽人8000人,所有船工水师也都来自高丽。蒙古军队登陆九州后,遇到日军的坚决抵抗,未能深入日本本岛。蒙古军队因弓矢给养消耗大,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停止了进攻。战后的军事会议上,蒙古人高估了日军数量,选择了撤退。就在蒙古军队退上舰船的那个夜晚,海面刮起了大风。900多只战船,大部分都像蛋壳一样被狂风卷起,有的撞上岸边的崖壁碰得粉碎,高丽将军金坠海身亡,蒙汉联军士气一落千丈。舰队驶回合浦后,经过清点,蒙古舰队此役共计损失了13500名将士。蒙古第一次攻日就这样失败了。
中日两国的史料,都记载了当年这场飓风。然而根据现存资料,人们并无法判断出具体强度,以及风暴与蒙古舰队的沉没究竟有多大关系。倒是那些蒙古战舰的遗骸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这场战争的证据。
美国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考古学家兰德尔·佐佐木在对1981年从高岛附近海底打捞上来的700多块蒙古战舰残骸进行了仔细研究和分析后表示,战舰设计上的缺陷,拙劣的做工以及所用的劣质材料有可能是蒙古舰队覆灭的原因。
佐佐木说:“很多蒙古战舰龙骨上的铆钉过于密集;甚至有时在同一个地方有五六个铆钉。这说明,这些肋材在造船时曾反复使用,而且很多龙骨本身质量就很低劣。”
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控制之下。忽必烈只能把造船的任务交给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人。
《元史》里有对这一过程的详细描述。公元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高丽王造舰900艘,其中可载1000石或4000石的大舰300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正月15日动工,6月900艘军舰完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浩繁的工程量,这些舰船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河之舟蹈海
公元1279年,忽必烈再度派出使者来到日本,规劝日本臣服,日本尽斩来使,这成为蒙古再次征日的最好借口。
公元1281年,至元十八年,忽必烈组织了当时世界上空前的大舰队:拥有近5000艘舰船和20万名士兵,其中蒙古人45000,高丽人逾50000,汉人约10万,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5月,高丽舰队先行出海,5月底抵达博多湾。主力南方舰队紧随其后,6月上旬与高丽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在九龙山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的抵抗。日军不断击退元军进攻,伺机组织反击。高丽统帅洪茶丘被俘后被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元军粮草箭矢告罄,元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 地。
然而元军的最终灾难还在后面。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其强度远超上次。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基本被毁,北方舰队也损失大半。待5日风停,元军统帅范文虎等诸将“自择坚好船去之,弃士卒十余万于山下。”日军乘机进攻,“尽死,余二三万,为其虏去。”此次大战,南方舰队全军覆没,“十万之众,得还者三人耳。”蒙古军队的第二次远征也失败了。
此次战败,飓风与元军指挥上的不当,固然是重要因素,然而其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却还是元军所使用的战船。
元朝水军主力是前南宋水师,元军征服南宋的过程中,从南宋水军收获的战船大部分是由从襄阳之战到临安入城,在汉水、长江流域江上作战、受降所得。沿海、海上所获南宋战船则是在崖山之战前后得自南宋残存政权。
当时南宋水军的主要战斗在内河与近海,南宋水师熟悉河战却不解海战。收编南宋水军装备的大都是平底船,这种船大约发明于唐代,宋以后被普遍采用。其船在结构上便于分舱,有利于军队在航行途中进行军需品的管理和装卸,但是舱板结构取代了加设肋骨的工艺,简化了主体结构,导致了船舶整体的横向强度的削弱。内河由于水平浪缓,这种船能很好的胜任,但在茫茫大海上,这种船便不那么坚固了。
忽必烈也曾命南宋故地扬州、湖南、赣州、泉州等地建造600艘战船,但至元十八年(1281年)二月,福建省左丞蒲寿庚上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民实艰苦”,造船之事遂中止。此外,江浙行省的泉州、江西行省等战船营造也困难重重。据《元史》可知,第二次远征日本所用战船中,高丽军900艘战船全部由高丽建造。而可以得到确认的江南所造战船仅有至元十六年的600艘,元水军主力依旧使用的是来自南宋的内河船只。
这些船只与明代长江流域使用的“九江式哨船”形状大体相同。这样的战船吃水浅,抗风暴能力弱,普通的台风便可使其遭受毁灭性打击,更不用说是日本海的飓风了。
考古学家兰德尔·佐佐木的考古发现也指出了这一点,他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高岛附近海域发现V字型远洋船的龙骨,我们可以想象那种为内河航运而设计的船遭遇海中大风浪时将会出现何种混乱的情形。”当飓风袭来时,这种吃水不深,不具备破浪能力的战船似乎也只有倾覆这一种结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