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0|回复: 0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民族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在线浏览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9-9-21 08: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那一部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大量的文本典籍是传统文化中非常突显的部分。而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更是多得无法计数。何况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化传统是看不见的,它充溢流淌在不同民族的从古到今的人们的精神血液中。。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时,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固有的传统会因之增加或减少,直至发生变异。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所以陈寅恪说,即使吸收西方的思想,也不应忘记本民族的历史地位。
儒家学说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产生了宋明理学,这是不同于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形态,思想史家称之为新儒学。陈寅恪高度评价这一文化融会和思想合流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吸收道教的思想,以及道教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在唐以后更日趋明显,终于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奇观。追其原由,主要是居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同时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东汉的佛法东传和明代的耶教来华,同为中华文化这一品格的见证。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凡是不肯接受异质文化流来流去,甚至拒斥外部世界互动的时候,都是国家情况不那么美妙的历史时刻。
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不自觉地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可是历史的一定时期,社会的精英人物一起站出来反传统,并且形成社会的潮流,传统也会因之发生断层。但时过境迁,人们又会自我反思,由反传统转变为自觉地接续传统。 近一百年以来的中国,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现在又到了需要自觉地接续传统和让传统成为当代文化与社会建构的有益养分的历史时期。传统是通过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的文化典范来承载和传承的。文本经典和典范性的文文化遗存里面集中藏有传统文化的密码,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不失为现代人接受和连接传统的有效方式。
(摘编自刘梦溪《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轨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文化,内涵宽博,它主要包括大量的文本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
B. 魏晋至隋唐以来的禅宗文化和道教思想融入中国文化大传统,产生了新儒学。
C. 近一百年来的中国,是遵循着反思---反传统---接续传统的轨辙走过来的。
D.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异质文化的介入,会使固有的传统会增加或减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写起,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传统更新的特点。
B. 第二段中陈寅恪的观点说明传统更新是在旧传统中增加新养分和新资源。
C. 明代的耶教来华,清朝的道光以后的历史,都印证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 文章最后论述了传统传承的规律,并指出现代人接续传统的有效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肯接受异质文化介入,接受外部世界互动,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B. 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奇观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脱不了关系。
C.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经典的诵习和文物遗存的熏陶接受和连接传统。
D.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概念不同,传统文化能够看得见,文化传统则不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项链
符浩勇
清晨,李梅照例五点四十分就到了瑞海苑小区。这时候业主们都还在酣睡着,小区显得很安静。她是小区的清洁工,朦胧的路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孤单而寂寞。丈夫去世了,女儿上大学全靠她,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H区绿化带打扫得干干净净。
瑞海苑是这座城市的高档小区,是白领集中居住的地方。在一条两边开满杜鹃花的甬道上,李梅仔细捡着晚上掉落的叶子,她觉得这么漂亮的小区不应该有一点垃圾。突然,地上一样东西让她的心抖了一下——那是一条金光闪闪的项链!还有一个海蓝色心形链坠!
“这是谁掉的呢?”她看四下没有一个人影,便将项链捡起,揣进衣服口袋里。
八点前,李梅早晨的工作结束了,周末睡懒觉的业主们还未起床,她便回到家,打算晌午再去小区寻找项链的主人。
吃过早饭,她快要出门的时候,一种本能的欲望像调皮的孩子一样从心里蹿了出来!她试图让那调皮的孩子规矩一点,可没用。于是,她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那条项链。
她其实很妩媚,只是,她的秀气被埋没了。那条项链使她心潮起伏,穿衣镜前,她红着脸将项链挂在了自己脖子上!她顿时觉得自己从未像今天这样佳韵迷人:白皙的脖子,光闪闪的项链,海蓝色链坠,做工异常精巧,戴上它简直妙不可言……
她在镜子前沉醉了片刻,终于管住了心里那个调皮的孩子。“我戴过金项链了!”这样想着的时候,她将项链小心地取下来,放进衣服口袋里。
瑞海苑小区里,有一个“事务公示栏”,有时也有业主张贴些温馨提示之类的启事。李梅先到那儿,想看看有什么线索。果然公示栏有一则寻物启事:“本人近日在小区丢了一条金项链,欧式工艺,有海蓝色链坠。有捡到送还者,必有重酬!”后面,落款人是H区22楼紫竹座杨女士,还有联系电话。
李梅敲开紫竹座漂亮的大门,进了那套富丽堂皇的厅堂,拿出那条项链的时候,杨女士一看就惊喜地叫着:“是它!就是它!”她把项链紧紧抓在手里。她很激动地说,这条项链对她来说很重要,那个海蓝色链坠里,有她最难忘的一段感情。杨女士没忘酬谢的承诺,递给李梅一万元!
李梅连连摇手,她觉得自己仅仅把别人的东西还给别人,这是任何人都会做的,怎么能要别人的钱呢?见她很坚决,杨女士只好收起了钱。
李梅起身要出门时,杨女士从卧室拿出一条很粗的项链来,说:“大姐,这条项链送给你,你戴上一定很漂亮。”李梅急了,说:“你这是干什么?我不能要!”杨女士笑了,说:“大姐您别误会!这是条仿冒的,就值三十块钱。”“仿冒的?”“虽是仿冒的,可看上去很漂亮,没人看得出来。”
李梅想想,有点羞怯地收下了。
此后,李梅在小区绿化带清扫卫生时,脖子上就戴着那条仿冒的项链。她心里舒坦,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
暑假,上大学的女儿回来了,惊喜地发现妈妈脖子上戴着一条漂亮的金项链,说:“妈妈,您真美!”第二天,女儿要和姐妹好友聚会,要借妈妈的项链,她就给女儿讲了项链的来历,最后说:“项链是仿冒的,只值三十块钱。”
“反正别人看不出来!”女儿高兴地戴上了项链。
晚上,女儿回来了。她一进门就对妈妈说:“妈妈您骗人!我去金店找师傅鉴定过,这金项链不是仿冒的,是真的!”
“真的?”
“已鉴定了,绝对是真的!”
李梅终于明白了什么,决定将项链还给人家!
她在瑞海苑小区当了十二年清洁工,捡到过钥匙、手机、钱包、金戒指,都交到物业管理处,寻找失主,物归原主,她没有将一样东西据为已有!她唯一捡了没还的,是她十八年前在街边一个破旧的垃圾桶边捡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婴。现在,女婴长大了,成了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
她没有迟疑,毅然出门向H区22楼紫竹座走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第2期)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李梅看到小区四下没有一个人,便将项链揣进衣服口袋里,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B. 李梅发现金项链时,“心抖了一下”,这个细节表现了李梅吃惊的心理,这非常符合她日子艰辛,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身份特点。
C. 李梅的女儿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她让李梅明白了项链是真金的,是杨女士对她送还项链的酬报,并随即做出还回项链的决定。
D. 李梅在小区清扫卫生时明知戴着的是仿冒的项链,但因为觉得自己拾金不昧,做了该做的好事,所以觉得自己秀美,心里舒坦。
E. 小说的叙事曲折有致,收放自如,行文中,李梅归还捡到的项链时的心理波动,项链由假到真的转折,造成了小说的跌宕起伏。
5.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 对于三则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C.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 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E.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保留和改善的建议?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父文安,刑部郎中。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自此湘、淮军威始振。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大乱之后,公私荡然。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庶吉士, 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 “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 “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 谥,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通常是用来赞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 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 李鸿章忠义立世,铁肩担道,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 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5分)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 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是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的句子,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⑶今宵酒醒何处的下句是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①
纳兰容若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②,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注】①本词为作者经塞外古战场时所作。②龙战地:指古战场。龙战,《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本指阴阳二气的交战,后代指群雄割据的争战。
15.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开端即设问,曾使吴钩染血的战场在何处呢?苍荒之间,唯碧水相绕。
B. 首句中的“吴钩”原指吴国所制的弯形宝刀,这里是借喻,泛指武器。
C. 上阙写景,通过古战场昔日之塞草霜风与今日之荒凉,传达哀伤之情。
D. 下片抒怀,历经残酷血战建立的霸业很快消失了,而英雄也终将老去。
E. 结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B. 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 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的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D. 今年开始推行的“部编本”教材,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1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 我方认为,咱们两国关系不错,你方却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不够意思。
B. 先生的建议,虽是一孔之见,却也是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会高度重视。
C. 诸位请放心,承蒙各位如此抬爱,在下十分感动,一定拨冗出席盛会。
D. 尊敬的老师,感谢您对学生的悉心指导,现奉上拙作,敬请惠存。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成语考查,并没什么高深莫测,它就在身边,就在课本中,要做有心人,到时就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B. 唐玄宗本想着要和杨贵妃比翼连枝,最终却落得个“六军驻马美人死”的悲惨结局。
C.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
D. 誓言往往诞生在风雨如晦的阴霾里,诞生在沧海横流的风暴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15个字。(6分)
“文化知识”是人们惯于连用的一个词。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当前, ① _______________,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一般来说,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以物为本的知识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②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本的知识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知识以物为本,物以类同,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并具有通用性;文化以人为本,人以群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下面是“服装品牌状况示意图”,请根据图表情况,分别概括“精品品牌、仿冒品牌、流行品牌”的发展状况。(5分)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家企业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做追随者,要做领先者。
做一个追随者有时候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因为追随者有领先者领跑,所以前进的道路明晰;还有后发优势,在汲取领先者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可以把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在正确的方向上,少犯错误。
对于“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1.D【解析】A项,概括不全,传统文化还包括地上地下的文化遗存。B项,范围扩大,原文为“由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思想的融入”,没有道教思想。C项,辑顺序错误,应该是先反传统,传统发生断层,然后自我反思,转变为自 觉地接续传统。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原文为“清朝的道光、咸丰以后的历史所提供的则是这种精神旨趣反向的历史见证”。
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那么国家就一定会繁荣富强 ”中“一定”过于绝对。
4.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A项,错误在于“此时她产生了把项链据为己有的念头”的说法同原文不符;B项,错误在于,“没有见过奢侈品”的说法原文无据,属于想当然的说法;D项,错误在于这种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意思是说,她因为戴有项链,所以觉得自己又散发出妩媚秀气。故选CE。
5.①敬业负责。她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②不贪便宜。她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的后,没有迟疑就去归还;③不图回报。她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④善良坚强。她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却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
【解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中的李梅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人物形象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从文中李梅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其形象特点,比如从她每天一大早就上班,仔细检掉落的叶子,不让小区有一点垃圾,可以看出李梅的敬业负责;李梅把捡到的金项链归还失主,知道受赠的项链是真的后,没有迟疑就去归还,说明她不贪便宜;李梅认为把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是应该的,坚决拒收杨女士给她的一万元钱,说明她是真的不图回报;李梅在十八年前收养了被遗弃的女婴,靠做清洁工独自供养女儿上大学,却坚决不要别人的东西,说明其善良坚强。
6.①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②通过与“项链”有关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折射出她的光辉形象。③突出主题思想。“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李梅正直厚道地认为捡到的和别人酬谢的项链都应该归还;杨女士故意把金项链说成是假冒的,是为了兑现承诺,表示酬谢;李梅的女儿知道项链是真的后如实告知妈妈:小说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
【解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以‘项链’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此题,应该先明白题干中的“多方面的考虑”指的是哪些方面。一般来说,这些“方面”包括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突出、情节的发展等内容。比如,从结构上看,以项链为线索组织材料,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从情节上看,全文围绕“项链”展开故事情节,依次写了捡到项链、归还项链、酬赠项链、得到项链、借用项链、了解项链、归还项链等情节。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通过主人公两次归还项链,表现出主人公拾金不昧、不要回报的高尚品格。从突出主题思想看,“项链”是连接三个人物的纽带,通过这三个人热情地赞颂了人世间美好的人格,揭示出一个道理:项链虽金贵,但拾金不昧、不图回报的人格更高贵。
7.B【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D项“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是无褒贬”错误。材料二中“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句话显然是赞扬《朗读者》的。材料三用事实呈现了《朗读者》这个节目在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产生的巨大影响。
8.C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项“也有质疑的态度”错误。D.项“不太贴合媒体用语要规范的要求”错误。E项“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所以选AB项。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改善、弥补节目的不足: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策划文化类节目的设计。节目名称“民艺观天下”。每集45分钟。其主旨文化传承从点滴做起——关注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明确节目内容:主要是中国民间众多的民间艺术,存在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现状和困境,解决的方案。方式是:在节目中,呈现中国相关专家的建议和措施,以及广大观众和网友的提议和对策,并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关键的提问在节目中呈现出来进行解答。形式是:主持人引入话题,播放简短的历史介绍视频,提出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民间艺人和现场主持人的视频播放,演播室内主持人提出相关人士的建议和方案,民间艺人和现场主持人,民间艺人对于传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看法,演播室内主持人结题,将广大网民和观众的看法公布出来。
10.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定盟”是动宾搭配,应在“盟”后断开,可排除AB;“故”后不需断开,排除D。 原文标点为“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D【解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知识。D项,“常是用来赞美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错,应该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C项,志节之士掣肘(以败误家国大事),不是缘于嫉妒李鸿章权势,而是由于李“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看不上他的作风,故“多不乐为用”。
13.(1)程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在新桥驻守,贼兵围困了他们数十层,(贼兵)踩着尸体前进。
(2)李鸿章听到(朝廷的)警报,日夜兼程向北京进发。先用兵剿灭了京城附近地区的野匪,然后孤身一人进入京城。他周围都是敌人的军队,但他每天与敌军的使臣将帅争执谈判盟约(的款项),最终定下十二款和约。
【解析】此题考查重要句子的翻译。得分点:(1)将:率领;屯:驻守;蹀尸:踩着尸体;屯新桥:省略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2)闻警:听到(朝廷的)警报;畿甸:京城附近地区;卒:最终;合约十二款:定语后置句,十二款合约。
参考译文:
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父亲李文安,任刑部郎中。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被授予编修之职,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
咸丰十一年,曾国藩攻克安庆后,谋划大举东伐,恰好江苏地区缺乏统帅,他上奏朝廷推荐李鸿章可重用,江浙地区的士人也来乞求出师。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率领旧部刘明传等出发。当时,沿江贼寇屯集众多,于是他便租用了英法等国的军舰,穿越太平军防守水路二千多里,抵达上海,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贼兵围困了他们数十层,(贼兵)踩着尸体前进。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解了松江之围。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从此,湘军、淮军威名大振。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加封为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任协办大学士。八月(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
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一路西逃。下诏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兼任直隶总督,诏书中有“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听到(朝廷的)警报,日夜兼程向北京进发。先用兵剿灭了京城附近地区的野匪,然后孤身一人进入京城。他周围都是敌人的军队,但他每天与敌军的使臣将帅争执谈判盟约(的款项),最终定下十二款和约。大动乱之后,国家毁坏严重。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并命人在京师特别建了专人祠堂。汉臣能享京师建祀的特权,大概算是例外的情况了。
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虽然他们战争胜利,却不敢轻视中国。李鸿章从青年到老年,不曾有一天说过辞官回家,曾经认为曾国藩晚年请求辞官回家是无益的请求,(他认为)接受国家重任,死而后已。签订马关条约后回,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他忠心勤劳都是如此。平定大乱之后,单独主持国事几十年,内政外交,常常以只身面对灾难,国家倚重之臣,名誉满全球,中外之人为之震动仰慕,这是近代所没有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几乎不愧对社稷之臣的身份;只是恃才傲物,喜欢以利益驱使大家做事,有志节的志士常常不乐为他所用,所以危急之时没有依靠之人,最终导致失败。怀疑诽谤之论的兴起,难道没有原因吗?
14. (1)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 (2)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杨柳岸晓风残月
【解析】1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朔”“鹜”“蟪蛄”的写法。
15.BC【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吴钩”是借代,不是借喻。C项,“塞草霜风”非昔日之景。
16.(1)本词描写了当年群雄争战之地现在寒风萧萧,衰草遍野的冷落景象。
(2)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诗歌以当年龙战地和如今荒城、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的对比,突出了功名、繁华的短暂与自然、时间的永恒。
(3)寄托了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人间若梦的伤感。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如今,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
(4)蕴含了功名虚无的慨叹。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封侯功名,既有对执迷功名的世人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
【解析】本题要求回答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考察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全诗的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整首词的内容描写了当年群雄争战之地现在寒风萧萧,衰草遍野的冷落景象。诗歌以当年龙战地和如今荒城、衰草、霜风的萧瑟荒凉之景的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感慨。在战场上,过去多少英雄横戈跃马,而如今,英雄们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战场上只剩下荒烟蔓草,寄托了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人间若梦的伤感。不要轻易用美好的年华换取封侯功名,既有对执迷功名的世人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
17.A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B项,不合逻辑。“然而”领起的是转折关系,而本句前后分句构成的是因果关系。C项,偷换主语。“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应是《食品安全法》。D项,句式杂糅,删去“编写”。
18.D
【解析】A项,“不够意思”是口语,不得体。外交场合要使用很规范的外交辞令,不能使用口语。B项,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C项,拔冗:是从繁忙中抽出时间参加的意思,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19.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项,游刃有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在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符合语境;B项,比翼连枝: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符合语境;C项,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不符合语境;D项,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水往四处奔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符合语境。故选C。
20. ①我们既要辨识知识和文化的区别 ②文化却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 ③这决定了文化有民族性和差异性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文字的核心是辨析知识与文化的区别,根据后文“又要使两者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实现融通”,可以推断①的内容;根据“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可以推断②应与“知识”“以物为本”“求真”相对应,下文也有提示;③处与“这决定了知识无国界并具有通用性”相对应。
21.发展状况:“精品品牌”一进入市场就很受欢迎,并且平稳持续发展。 “仿冒品牌”进入市场后流行效力很快上升,甚至超过了其他两类品牌,但流行一段时间后迅速被淘汰。 “流行品牌”在发展前期呈上升趋势,达到高峰时可与“精品品牌”媲美,但一段时间后呈下降趋势。
【解析】该题为图表题,要求考生根据图表概括“精品品牌、仿冒品牌、流行品牌”的发展状况。答题前先仔细看图表,比较各品牌的曲线变化及其代表的含义。然后用文字表述出来。从图表看,“精品品牌”的位置总体偏高,且终保持不变,说明一进入市场就很受欢迎,并且平稳持续发展。“仿冒品牌”的曲线变化最大,先是快速上升,然后直线下降,毕竟是冒牌货,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流行品牌”总体上,前期快速上升,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被新品取代,所以达到高峰后会呈逐渐下降趋势。
22.例文:
追随者和领先者你更欣赏谁
如果参加一场跑步比赛,你愿领先还是追随?若你是一只陷于牢笼的困兽,你会拼尽全力地领先挣脱,还是放弃、顺从地追随?如果当你发现了一抹处于人群深处的耀眼星光,你会奋力地去领先获取,还是随波逐流地追随,甚至无法拥有?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领先者。
生命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或是激昂热烈,或是平淡自如。生性热烈的我欣赏那种勇于创新,不拘于条框之人,也就是常说的“领先者”。在一件事中,想要领先,便得付出多于他人的努力,有着如钢铁般的意志与“拓荒牛”的精神,观于当下,这样的精神是我们所缺失的,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因而我欣赏这样的存在。(这一段写的非常有必要,是对自己观点的引申阐释。)
有人说,追随者更优于领先者,因为他拥有更清晰的道路,更多的经验教训,能减少犯错。(先把可能性的论证漏洞堵上)是的,这样的说法确实有道理,通俗地说,追随者比领先者更占便宜。可确实完全如此吗?他人说,追随者可将精力、财力集中于正确方向上,少犯错误。可意大利的哲学大师朗根西尼曾说过:“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错误的价值,不仅在于可避免下次的出现,更在于通过犯错,所得到的教训和感悟啊!体味错误,反思教训,才是错误给予人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在此之中,涌现出无数的“领先者”。我羡慕民国时期开创新题材来创作的随性的张爱玲,我欣赏在手机领域的领先者——苹果公司,纵使有许多优秀的,如三星公司等追随者,但提及顶尖手机,苹果仍居首位。我欣赏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开创了网购时代,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我欣赏领先者们,欣赏他们的勇敢,感激他们的创新,欣赏他们为追随者带来的前进方向!
追随一件事,很容易,可要做领先者,却难。作为领先者,你要去经过无数的寻花拂柳,才可遇见真正的微弱星光。你会经历一次次失败与坎坷,你也许会无比疲乏,也会迷茫找不到方向,可你不能倒下,还有追随者们殷切的希望,你也在为他们而战斗!
这样“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领先者,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吗?
[/hid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