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71|回复: 0

2018保障房社区内失独老人社工介入的路径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4 14: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文章以南京岱山保障房片区为例,探讨了保障房社区内失独老人的特点,提出了社工介入的路径和行动策略。
  【关键词】失独老人;介入;保障房社区
  南京岱山保障房片区作为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房片区,于2012年建成,按预先规划,截止到2014年底将有15万人口入住,入住群体多为低收入家庭、拆迁安置家庭、特殊家庭等。由于只考虑到居住空间的满足,从而造成大规模的困境家庭集中到保障房社区,而且集中入住,使得一系列分散的社会矛盾随着人口空降式聚集转移到保障房社区。所以保障房内的失独老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对于社区内的失独老人,他们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活贫困、精神空虚、缺乏社会参与、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单纯的救助、救济已经不能解决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所以社工介入失独老人的救助工作中,可以让老人不因生存环境和失去独生子女而难以走出失独之痛。
  一、保障房社区内失独老人的特殊性
  物质匮乏,生活上得不到保障。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预计岱山保障房片区将入住10多万人口,在数量上比较庞大,社区内有很大一部分的居民是附近的拆迁户,他们是来自不同村庄的农民,所以在文化程度上相对较低,在经济收入上也多为中等或以下的家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低保对象、残疾人、老年人、两劳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等群体。社区内随着居民的不断入住,社区内的矛盾也在不断凸显。使得老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的和安全方面都得不到保障。
  生活圈的断裂,得不到情感慰藉。由于社区内的居民多为以前的拆迁安置户,使得保障房社区的居民交流少、归属感不强、文娱康乐活动少、社区凝聚力很低。在调查中发现,社区中的年长者,大多为独居并打算长期居住,老人们普遍表示新社区缺乏像老社区那样的凝聚力,在社区中没有亲朋好友,也没有什么集体活动可供交流,因此他们感到很孤独。
  娱乐活动匮乏,无第三方组织的介入,保障房社区由于是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普遍不太健全。调查发现,保障房社区周围的便民设施、娱乐场所、饮食场所、商场等公共生活设施缺失,居民的娱乐活动很单调。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更无社会组织的及时介入。
  二、介入保障房社区失独老人的行动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社区人际关系网络
  建立关系也可以叫做进入社区。这是社区工作的第一步。通常,初步关系的建立多由拜访社区的重要人物与社区机构入手,有时也开展一些有利于社区居民的活动来吸引社区居民接纳社区工作者。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让社区居民了解工作者,工作者则寻求未来工作的支持者。
  (二)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首先,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为急需介入的群体提供帮助,如儿童受到虐待、妇女受到家庭暴力、独身老人的自暴自弃、居民冲突被害方等。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法律的力量,整个社区的舆论支持,联合居民力量等途径解决案主的问题。其次,制定具体有效的服务计划。社工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要做到量力而行,服务计划要切合案主和社工自身的实际情况。最后,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前提下,制定的服务计划更多的要与政府的要求而定,要学会协调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不失专业性,也契合政府的需求,为社工机构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
  (三)发掘并有效运用社区内外资源
  社区联系网是要与社区内外不同组织和人士之间,建立和保持一个合作的网络和关系,从而为社区的问题解决以及社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资源优势系统与环境。有两方面的联络和两种合作形式:第一,短期性针对某些具体社区内外的公共问题,包括解决群体事件、危机问题而进行的联络和合作;第二,长期和持续性的联络和工作关系的建立,比如定期接触和举办会议,中介联络,合办服务计划等;第三,把社区区域内的各项服务联系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第四,把一个或多个社区或团体联合起来,形成共享资源。
  (四)社区行动以促进社区居民自助能力的提升
  1、倡导或呼吁。通过倡导或呼吁提醒居民,让居民在过程中得到成长,提升公民意识,感受自决的能力。由于社区工作方式会影响社区环境及居民的交往功能,因应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纯粹要个人改变或作出适应,这种方式的结果往往会限制居民的能力,压制居民所应有的资源及权力。所以要让居民意识到自己才是帮助自己的主导者。
  2、社区教育。针对社会和社区各种议题,社区工作者开办具有教育意义的讲座和宣传活动,宣传公民意识和争取公民权益,它包括工作人员直接解释和游说,或外请主讲人或本社区内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水平的居民。社区教育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理念,提高社区认同感,架起弥补居民之间的桥梁,提高公共道德和修养等,深刻理解居民间的交往和人际关系,从而争取支持和参与,提升社区互助和宽容的气氛。
  参考文献:
  [1] 杜珍珍.南京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反思[J].经营管理者,2014(6).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