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其它专业的答案
›
2018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
返回列表
查看:
588
|
回复:
0
2018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
[复制链接]
4707412
4707412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24 10: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园林已有五千多年的,始终是沿着师法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始终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弄清园林与文化艺术二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面我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回顾......
一、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园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始终是沿着师法自然和崇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是伴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为了弄清园林与文化艺术二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面我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回顾。
(一)初始阶段
从先秦至两汉算是初始阶段。殷周时期修建灵台、囿、圃,可以说是园林的萌芽。这时整个已进入农耕为主的时期,生产力很低下,对自然现象中的风雷雨电水火的生成不能理解,但常受其灾害,就以为上天有神在主宰,即所谓的雷公电母风婆火神等,就对天产生了一种敬畏心理,就很愿意接受天的旨意,按其旨意行事,天神是住在很高的地方,于是就筑起了灵台。古时所筑之台究竟有多高,因多已被毁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西晋时孙楚在其所著《韩王故台赋序》一文中对台有所描述。“台高十五仞,台楼榭泯灭,然广基似于山岳”。孙楚写此赋序时,该台已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仍有二、三十米的高度,可想当年会是很高的。在修筑灵台的同时还有灵沼,沼就是水池,也被人们认为有神居其中,所以也被列为祈祷之地,灵台、灵沼之旁自然会有树木花草禽兽,随着农耕的发展,天子、诸侯为了游猎和生产的需要,便利用台、沼四旁之地放养禽兽、种菜,为了防止禽兽外逸和不扰民,还在一定的范围修起了墙或藩篱,这就是囿和圃。灵台不仅是祈神之所,其造型属于团块美(埃及的金字塔也属于团块美),符合审美要求,很有可赏性,还可供游猎活动,就久盛不衰地兴建起来,逐渐形成了园林的雏型。从雏形的形成可明显看出是和敬天文化、农耕文化和审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初始阶段的园林发展到秦汉时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在秦上林苑旧址上扩建的上林苑。
上林苑规模十分庞大,南倚终南山,北临渭水,地跨现在的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等地,把所谓“关中八水”即霸、浐、泾、渭、沣、镐、潦、渘等水都含于其内,苑的围墙长约三百多里,面积之大算得上是空前的。
苑内还有天然的湖泊、人工湖泊十多处,其中太液池为一池三岛,系模拟东海三座仙山,是中国“一水三山”造园手法的始祖。还有一座昆明池,是供练习水战、游览和模拟天象的地方。
苑内动、植物极其繁多,据《汉宫旧仪》记载,皇帝一次祭祀和宴宾就从苑内提取鹿千枚,此外还有大型马厩三十六所,养马三十万匹。苑内人工栽植的花木甚多,据《西京杂记》载,远方进贡的树木花草就有二千多种,上林苑俨然是一座大型植物园。
苑内有大型宫殿建筑群十二处,其中建章殿最大,上文所述太液池即在此宫内,十二处宫殿按功能分,有的属于处理朝政的朝宫,有的属于离宫,有的属于大内御苑。
苑内有苑三十六处,也就是还有三十六处园中园。此外还有台、观多处,台是沿袭先秦筑高台的传统,如神明台就是供通神明、查符瑞、候灾变之用的。观是供观景之用的,如远望观、鱼鸟观、走马观等,从其名可知观是供观看鱼和马术的地方。
汉武帝上承文景之治,稳定,繁荣,他本人又是个很有雄才大略的天子,文化军事都有很大成就。司马相如、司马迁、张骞、李延年、卫青、霍去病等文人武将都出在那个。汉武帝在位54年,缔造了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强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当时所以能出现气吞山河,规模巨大,功能众多的上林苑,就是用园林艺术再现其宏伟成就。
从上古时期的灵台、灵沼发展到西汉时期的上林苑,确有很大的进步,表现为从敬神发展为求仙;从简单狩猎耕作发展为游乐观赏居住;从简单的修筑台沼发展为能够把山、水、植被、建筑造园的四大要素兼容并重,发展成为具有皇家气派的园林,表明文化艺术有了较前更大的发展,这一系列发展,为后期的园林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园林总的说有失之粗糙之弊,艺术性不够强。
这一时期从权属上说,虽然也有少量王侯的私家园林,但都是模拟皇家园林的作法,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全面兴盛阶段
这一阶段上起魏晋下至唐宋,是中国园林蓬勃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色之一是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一统帝国的衰落和少数民族的入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士大夫和文人产生了及时行乐和隐逸的风尚。如一世枭雄曹操都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阮籍、刘伶等七人淡薄名利,隐居竹林,诗书自娱,被人称为“竹林七贤”。社会上出现这些思潮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有直接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衰落,豪门兴起,豪门仕族为了争豪夸富,也为了过奢糜安逸的生活,争相建造私人园邸;当时儒道玄学并起,打破了儒家一统的局面,道家崇尚清静无为,玄学家崇尚自然,而园林最富自然情趣,许多人受了道玄两家思想,都建起了私家园林。文人隐逸之士在喜爱自然和逃避世俗方面尤为突出,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四十一位文人聚集在绍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实行曲水流觞,依次饮酒咏诗,将所咏之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书写了序言,就是流传千古的书帖《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序言的一开头就描述了修禊所处之地的景致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对山景的简单描述,道出了王羲之等人对自然情景之喜爱。陶渊明除了有《归去来辞》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脍炙人口的诗文外,他在《归去来辞》中还有一段描述其小园的词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留憩,时矫首而遥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而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从这首清新隽雅的诗文中,可想而知以陶渊明为代表的文人是如何钟爱自然淡薄名利,又是如何以其喜爱向往之心情来营建其园林的。不仅文人雅士建造田园式的私园,连富可敌国的大富豪石崇,也建了一座富有山林情趣的金谷园。潘岳对该园是这样描述的:“回溪萦曲阻,峻阪落威夷;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栏泉龙鳞澜,激波连珠挥。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椑,灵囿繁石榴,茂林列芳梨;饮至临华沼,迁坐蹬隆坻。”大富豪石崇整天过着奢糜的生活,竟然也建起了如此清雅的园林,当然是附庸风雅之举,但也可见热爱自然之风影响的深远。从以上数例可清晰看出,及时行乐的思想,隐逸的思想和热爱自然的情致,主导了当时私园的建设,这样的私园数量很大,不仅开了后世文人园林之先河,也对后来的皇家园林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这一阶段的特点之二是诗词书画与园林的融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境界。
唐宋时期是诗词书画最为发达的时期,唐太宗时政治稳定,实行轻徭薄役,与民生息,经济走向繁荣,古称贞观之治。盛唐时期,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文化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除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外,还吸收了不少西域文化。当时在文坛、诗坛和书画界,先后涌现了王维、李白、杜甫等一系列大诗人,出现了王勃、韩愈、柳宗元等一批大文人,书画界出现了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吴道子、李思训等一大批名家,灿若群星。当时政府开科取士,很多文人得以进入仕途。文人做官有了钱,为了能够有个自娱和接待宾客的场所,也为了致仕退休之后能有个诗书自娱的清静环境,就都纷纷修建起自家的园邸。大诗人白居易就很爱建园,居官杭州时整修了西湖,筑了白堤,沿堤种了树,建了亭阁,成了个风景区。在九江当司马时,建了庐山草堂。后来在洛阳的履道坊又建了宅园,园建成后还写了篇记述其园的韵文《池上篇》,文中说:“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青鹤唳之夕,拂扬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间者久之。曲未尽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白居易字乐天,从其记述中也可略窥其豁达乐观的性格,他的这种性格自会融进建园的设计。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参与了建园,把泉、石、岛等处分别命名为愚泉、愚池、愚岛、愚堂、愚亭、愚溪、愚沟,这些命名表示了他是‘以愚获罪’遭致贬谪。大诗人王维建有辋川别业,其中有二十个景点,有山、岭、坞、湖、溪、泉,植物相当茂盛,建筑不多,从其所提如文杏馆、斤竹岭、柳浪、白石滩等名称即可知风景一定很秀美,王维工诗善画,他所营造的辋川别业当然会是很有诗情画意的。这时的文人园林已从出世隐逸转为入世养性。
宋代的园林之多创了历史记录,北宋的东京,登录的皇家、私家园林就多达一百五十余个,其它寺观园林、衙署园林、茶楼酒肆附设的园林更是无计其数。南宋的临安,不仅有皇家建的御园,私家园林更是精华汇萃,形成了“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是孤山”的盛况。当时临安享乐的风气很盛,以至有人慨叹“暖风吹得游人醉,误把临安当汴梁”。
唐宋时期把中国园林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唐在长安及其附近建了不少皇家园林,如三苑、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九江宫、曲江池等,唐长安的皇家园林都是宫苑合一。如兴庆宫的规模稍逊于三苑,是唐玄宗当太子和太上皇时所住之地,就是北宫南苑。李隆基常和宠妃杨玉环游玩于此,杨贵妃喜爱牡丹,苑中有座沉香亭,是用沉香木构筑的,亭前植有各色牡丹,一次玄宗和贵妃赏牡丹时,召李白来赋诗助兴,李白当即挥笔写成千古名篇《清平调》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家谁想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名苑得此名诗,声名更是大振,至今西安仍有兴庆宫公园。
宋徽宗亲自主持建造的艮岳一反宫苑合一的作法,把艮岳建造成一个专供游赏的园林。艮岳除这一特点外,在筑山、理水、建筑和种植花木方面,较之前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筑山:艮岳本是一块平地,为了仿凤凰山就人工筑了一座大山。山基是堆土起势的,为了显现山峰的高耸、悬崖的险峻和沟壑的纵横,就以大量山石堆叠而成。他所选用的不是一般石料,而是专门从灵壁、太湖一带搜罗来的,不但质地秀美,而且姿态千奇百怪。艮岳又名寿山,其主峰高九十步,上建介亭,主峰之南又有两峰并峙,是为客峰,东南面建有芙蓉城是为余脉,这样的布局很符合山水画所说的“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客山拱立,主山始尊”的绘画。寿山山上蹬道盘纡萦曲,需要扪石而上,遇有山绝路隔之处,又以栈道相通,周环曲折,令人如行蜀道。山上布有千姿百态的巨石,徽宗一一赐名,如万寿老松、金鳌玉龟、玉麒麟、伏牛、留云、宿雾等等。叠山所需之石料及花木都需各地贡奉,名之为“花石纲”或“折粮石”。寿山所用的太湖石不仅形态奇特而且体量巨大,如一块赐名为“神运”的巨石,专门为之修建了一座亭子,亭高五十尺。
理水:寿山自园外景龙江引水入园,人工造成溪、河、沼、湖、涧、瀑、潭等完善的水系,形成山嵌水抱的态势,很符合画论所说“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
植物配置:园中有乔、灌、藤
建筑:楼堂亭馆约四十处,其中有些造型新颖,如‘书馆’是内方外圆如半月型,“八仙馆”是屋圆如规。其他多数建筑于造景需要之处,如山顶建亭,水畔建台榭,山坡建楼阁。这些建筑既是点景,又是观景的需要,使整个园景富于诗情画意。徽宗赵佶工诗善画,又笃信道教,由他审定的规划设计,监造的艮岳,能够形成一个高水平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自是情理中事。
在这一时期寺观园林也有了很大发展,寺观园林所以能够得到发展,一是因佛道两家都是力主出世之说,喜欢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寺观,以接近自然远避尘世;二是因佛道两家日趋世俗化,为了吸引香客和游人,也需要建造园林式的寺观,所以就蓬勃地发展起来。
(三)成熟阶段
从唐宋至清,历史又发展了一千多年,到了清朝的康、雍、乾时代,园林已臻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园的规模渐小,工艺却日趋精致。此时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皇家园林遍布各地,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造园水平之高,都超越了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从造园的风格上看,已形成了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派;以广东为代表的岭南派;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北方派三大园林派系。
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建成,是中国园林已臻成熟的典型代表作。
圆明园是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的统称,历经康、雍、乾、嘉、道五位皇帝的建造,历时一百多年,占地五千多亩。 圆明三园水域约占一半,是平地起园,水景为主。全园共有大小建筑一百二十余处,是个宫苑合一的园林,有景区景点一百二十三个,是个集锦式的园林。全园的建屋、堆山、理水和植物配置,都达到了极为精致的程度。如建筑,按功能划分,有宫殿、住宅、戏楼、市肆、藏书楼、陈列馆、庙宇、船坞码头及后勤用房,如按造型分,则大大突破了官式规模的束缚,广征博采南、北方民居形式,而且出现了许多从来未见过的眉月型、万字型、工字型、口字型、书卷型、田字型等千姿百态小巧玲珑的园林建筑,最为高超的是在院落的组合上极尽其所能,全园一百二十余处建筑群落无一雷同。全园把建筑、山水、植物融糅为一体,全园山复水转层层叠叠,有堆景、透景、障景,变化中有联系,形成动景。特别是全园的水系,有开有合,联为一体,既便于游览观景,又是通行的航道。西方人把圆明三园称为“万园之园”,此言不谬,它确实是平地造园的一处杰作。
清朝时期为什么能把园林推向这样的高度?首先是由于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康乾之治历来被推为能与贞观之治相媲美,是所谓盛世。当时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呈现出国富民殷的兴旺景象,这就为园林及其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由于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政治文化素质高,这一点很重要。康熙在书法、绘画、历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乾隆更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写诗之多,书法流布之广,算得上是个多产作家。两位皇帝所以能成为造园的高手,是和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分不开的,只有自身文化素质高,才能有高境界的立意。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能广征博采。康、乾二帝虽出身满族,但很善于引用外族文化,在园林建设方面就表现得很突出。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也六下江南,他们每次出巡都携带画师,遇到喜爱的景区,就让画师画下来,以备建园之用。圆明三园模仿外地的景区就不下四五十处。如安澜园系仿自海宁的隅园,如园是仿自南京的瞻园,狮子林是仿自苏州的狮子林,坐石临流是仿自会嵇山阴的兰亭,南屏晚钟、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是模拟杭州的西湖十景,园北墙内有一条时开时合的河道,沿河建了些房屋,形成水村民居的景色,是取意扬州的瘦西湖。正是由于荟萃了众多名园又有所提高,加上河湖水系、岗、岛、阜堤遍布全园,植物丛茂,就呈现了烟水迷离,自然情趣浓厚的景色。乾隆还在长春园中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建筑与泰西水法,虽然结构造型是欧式的,但在装饰方面也巧妙地使用了中式手法,开创了在园林中引进西方建筑的先河。正是一系列引进遂使圆明园成为举世公认的“万园之园”。
可惜的是这样一座举世名园,1860年竟被英法强盗焚烧抢劫一空。
以上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用较多的文字叙述三个阶段,不仅是为了看出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更重要的是为了探寻发展的根基。
二、文化是园林的巨大推动力
的稳定,的繁荣,国家的昌盛,是各行各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园林自不例外,但就园林自身的发展而言,文化艺术的发展则是其最重要的推动力。
文化艺术领域宽阔,与园林有关的门类很多,从园林的发展历程看,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建筑工程与艺术的结合
通常人们都是把一个建筑物看作是一个建筑工程的成品,殊不知一旦建筑工程能与艺术高度结合,就既是一件工程成品,又是一件艺术作品。古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木结构,以木材制作的柱、梁、枋、椽起承重作用,这种结构就易于千变万化,体量可大可小,造型更是可以随需要变化。天坛的祈年殿就单体建筑而言,算得上是个大型建筑物,其实它不过是个放大了的亭式建筑,但因造型优美,文化内涵丰富,就成了一件艺术精品。
颐和园是传统园林中最后建成的一座皇家园林,原名清漪园。该园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皇家园林建筑,如有供皇帝处理朝政的殿堂;有供睡眠的寝殿;有供读书的书房;有供游憩玩乐饮宴的用房,还有庙宇。廊子的造型更是繁多,最负盛名的是长廊,全长728m,共有273间,彩绘八千余幅。除此之外,还有回廊、曲廊、游廊、爬山廊、花廊。桥除了西堤造型各异的六桥外,还有曲桥,最大的桥是如长虹卧波的十七孔桥。亭子的数量、造型就更多了,除了长廊所含的四座亭子外,大的有廓如亭,小的有凤凰墩上的小亭,此外还有铜亭。颐和园的建筑不仅造型繁多功能多样,更可贵的是把各种建筑结合成各式各样的院落或建筑群,高低错落,大小搭配,既相隔又相联,组合配置的非常艺术。比如它的中轴线,南起云辉玉宇,北向通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层层上升,气势连贯,形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的外侧还有两条副轴线,沿三条轴线荟萃了众多的建筑,最突出的是佛香阁,通高41m,建立在高耸的石基之上,是个八面三层四重檐的点景建筑,是全园的构图中心,高阁、长廊、大湖形成了最美好的画面,已成为颐和园的标志。
仁寿殿院落是处理朝政的地方,建得很庄重;中轴线的建筑则显得富丽堂皇和恢弘气派;其他院落或散点的建筑,有的令人感到如入仙境,如画中游;有的让人感到雅致清幽,如益寿堂、涵虚堂。总之颐和园每一处建筑都很有艺术性,不仅单体建筑富有艺术性,总合起来更是一幅令人叫绝的画卷,所以能达到此境界,主要是每座建筑从选址、造型、到体量尺度都与所处环境的其他因素处理得非常和谐得体,能够总体上达到和谐得体,就是很高的艺术境界。
(二)观赏植物的发展提高了园林的观赏性,起到陶冶人们情操的作用
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有平原有高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引入园林后,经长期培育,品种和数量、质量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中国所以能被称为是“世界园林之母”,就是因为世界各国都有引自中国的观赏植物,如牡丹、芍药、杜鹃、月季、菊花、银杏、白皮松、竹子等等。
大批观花观果的花木被栽植在园林中,极大地提高了园林的观赏性。乾隆皇帝赞赏圆明三园的花卉是“露蕊晨开,香苞舞绽,嫣红姹紫,如锦似霞……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似锦”。
把树木花卉加以人物化,给人们在观赏时开辟了新的角度,同时也越发引发了人们对其喜爱的程度。松竹梅兰菊荷等植物历来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咏颂绘画之作也最多,为什么?就是欣赏其性格品德。
如陈毅咏松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陆游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也有咏梅词一首: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陆游和毛泽东同是咏赞梅花,但因世界观不同,所以格调也就大不相同。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
这首诗既有赞菊之意,也含有反叛之意。
苏轼咏竹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杨万里的咏荷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赞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赞颂荷花的千古名句。
秋瑾咏兰诗: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与凡葩斗艳俦。
从以上的诗文可以清楚看到,诗人是如何以崇敬之情赞誉梅兰竹菊等花卉,赞誉它们刚正不阿的品德,赞誉它们凌霜傲雪与邪恶斗争的精神,赞誉它们出淤泥而不染,居幽谷而耐孤寂的情操。
人们赞誉它们的品德性格是把它们加以人格化,这也是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按照“天人合一”论的认识,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是相溶的。儒家历来主张人要有浩然之气,要刚正坚贞,要有气节,要能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松梅竹兰菊荷等植物所以受到赞颂,正是由于它们具有这些高尚品德。咏赞就是比德。
由于人们崇尚喜爱这些植物的品德,就纷纷在园中加以种植,如圆明三园就在杏花春馆栽了大片杏花,在武陵春色栽了大片桃花,在镂月开云栽了一片牡丹,在天然图画栽了一片竹子,在洞天深处栽了一片幽兰,这些景区不仅很有观赏价值,也很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三)空间观念的转变使造园更趋于精致
秦汉时期建园是把天然山水的实体纳入园中,如上林苑所谓的‘纳关中八水’于园,就是把实实在在的渭河、霸河等八条河流纳入到园中,实体所占的空间就是造园空间,这是一种状态的空间观念。后汉时方士们自造了个神话故事,说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市上卖药,市罢,跳入壶中,知其为神,就前往访见,老翁就把他带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当然,这不过是个方士制造的神话故事而已,但这个故事却引发了造园空间观念的转变,即以后所称小中见大的手法,也就是‘壶中天地’。
‘壶中天地’的空间观念,不仅园林,也影响到绘画。南北朝时刘宋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说:“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回”。北魏张伦家造的园林“崎岖石路似壅而通,峥嵘涧道,盘行复宜。……泉水纡徐如浪峭,山石高下复危多。五寻百拔,十步千过”。中唐以后“壶中天地”的造园手法成了士人园林的普遍追求,白居易就是最热衷于这种造园手法的。如白居易在其《官舍内新凿小池》一文中是这样描述他的小池的,“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中底铺白沙,四隅瓮青石。勿言不深广,但取幽人适。……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未如床席前,方丈深盈尺。”,他是把盈尺之水视作白浪滔天的大江大海。白居易在给其友人一文中又说:“君住安邑里,左右车徒喧。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谁知市南地,胜作壶中天。”宋徽宗在《艮岳记》也谈到了运用“壶中天地”手法,“……峰峦崛起,千重万复,不知其几千里,而方广无数十里。……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三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包罗并列。”宋徽宗是说他已把天台、雁荡、三峡等诸山诸水之美都已包列在其艮岳之内了,这还不是典型的“壶中天地”。
为了实现“壶中天地”的景观,造园时不仅采用了移山缩地的手法,而且广泛地把怪石、奇松、异形树用于堆山、理水和植被。与此同时,园中还摆放了盆景,一盆之内,有山有水有花木,确实是一幅立体的画,无言的诗。
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弥”是又一推进。芥子是个很小的籽粒,须弥山是佛所居之大山,把巨大的佛居须弥山纳入微小的芥粒中,本是佛教的一种说法,但后来到了明清之际,特别是到了康乾,这一空间观念却在造园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如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九州清宴就是最充分的。九州之说出自《禹贡》,是说中国含有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一般说九州就概指中国。九州清宴既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之意,又有河清海宴国泰民安之意。九州清宴是圆明园后湖环列的九岛之一,是九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后湖被乾隆称做“巨湖”,实际不过长120m,宽60余米的一个水池而已!显然这和《禹贡》所说的九州之外环以大海的说法,相差何止千万倍,但仍不妨其成为景区寓有九州之意。又如颐和园万寿山前的大湖有三岛,是寓海上三仙岛之意。山后在很有限的空间里,建了须弥灵境、四大部州等一系列藏传佛教建筑。再如北海的陆地面积不是很大,却拥有海上仙山琼岛、小西天、观音殿、画舫斋、濠濮间等一系列景区,所有这些园林都是“芥子纳须弥”空间观念的具体体现。
从自然尺度的造园到“壶中天地”再到“芥子纳须弥”,既是空间观念的转化进程,也是园林由粗放走向精致的历程。景观的丰富、完备是“壶中天地”和“芥子纳须弥”空间观念在园林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为实现这一基本条件,设计就必须精细,技艺就必须高超,环境所含各因子的体量尺度、距离的配置必须均称和谐得体,也就是说整体上必须精致。
(四)诗文书法绘画进入园林深化了园林的意境
文人园林始于魏晋,唐宋以后就更加盛行。文人喜作诗爱绘画,当时文人隐逸成风,就喜爱到山水秀丽、林木茂盛的地方隐居做诗做画,北宋时的绘画界出现了写意与工笔之分,所谓工笔画就是既要轮廓清晰,更要把所画之物的羽毛、叶脉都要画的精细逼真,写意则力求神似,不讲细腻。中国园林就是以自然为原型的写意山水园林,咏诵山林的言情诗正是造园所需情景,于是出现了“因画成景,以诗入画”的风气,这种风气不仅形成了文人园林的特色,而且一直影响到今日的造园。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散文、绘画最兴盛的时期,很多诗词绘画的诗情画意被纳入造园。唐朝时有个郝氏园,别人记述他所造之园是:“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飞过别枝。凉月照窗倚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从简洁的描述中,令人感到这是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到成都,生活很贫困,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虽然称不上是园林,但因是诗人建造的,就很富有诗情画意。他为自己所建之草堂写了一首诗:“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桤木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杨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住屋是建在郊区的江旁,是一座简易的草房,但却很有诗情画意。既显示了他十分锺爱所处的自然环境,也充分显示了他耐清贫的高尚的情操。
人们所以要因诗按画造园,除了是由于以诗画为本,能形成优美景色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许多诗画都有很深的意境。王昌龄对意境的解释是“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新华词典》对意境的解释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描写景物所达到的情景交融,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境界。”唐宋时期的许多诗词佳作都很富于意境,常被引入造园。
如白居易的《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前两句是说原上生长着繁茂的小草,秋枯春发,这是人们常见的情景。接着下两句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作者观物感悟的哲理,即小草虽稚弱,却有顽强的生命力,大火焚烧犹能再生。这样的诗句就很有意境,许多革命者在遭到暂时失败时,往往引用这两句诗鼓舞自己的斗志,造园者在园中种草也是取此诗的意境。
王之涣《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是写落山的太阳和入海的黄河,都是写的自然景物,后两句则是诗人从鹳鹊楼上观景感悟的哲理。这脍炙人口的两句诗也常被人们引用,鼓励自己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造园者也喜爱在园中建楼阁以观远方之景。
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处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箫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出使塞上慰问前方将士时所写的一首诗,全诗通篇都是描写他途中所经地点和所见景物,但他所写景物很富意境;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他是从大漠孤烟直这一自然现象中,联想到前方将士坚强挺拔的人格和战斗意志,从长河落日圆的自然现象中,联想到他们的丰功伟绩。前一阵子大家在讨论各自的园林应有什么风格时,西北地区有的同志就主张应具有“大漠孤烟直”的风格,可见此意境影响之深远。
常健《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新。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常健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和陆游所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可谓异曲同工,因而都常被后人在造园时做为经典手法加以引用。
诗画虽然常常进入园林,但园林毕竟是三维空间,有时很难体现诗画的意境,于是就出现了题额的做法。如清漪园东宫门外牌楼前后分别题有“涵虚”和“罨秀”两幅匾额,“涵虚”是指园中湖波浩荡,“罨秀”是指园中山林葱笼秀丽,简洁四字点出了清漪园的基本景色。又如该园的澹宁堂,是乾隆读书的地方。澹宁二字出自诸葛亮的“澹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乾隆以澹宁名其堂宇,含有欲仿诸葛亮之人品的意思。苏州拙政园的主建筑题额为“远香堂”,从题额字面意思理解,是说其屋旁边有一荷池,荷香自远处冉冉飘来;如果从深层次理解,是指园主人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以此自喻故名远香堂。
在园林中引用诗文词句楹联,也是一种加深意境的做法。如北京植物园樱桃沟水源头旁有座小亭子,亭柱的楹联是引用王维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樱桃沟的景色本就不错,再吟诵这两句诗,就不由得浮想联翩,更加觉得景色意蕴无穷。
由上述事例可见,好的题额、楹联能起到点睛的作用,从而更加深意境。
还有一种利用诗文加深意境的作法,就是把诗文直接引入园林,如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醉翁亭都是这样做的。
唐人崔颢在黄鹤楼上题了一首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人一开笔就引用了千年前仙人驾鹤来此的传说,一下子就把人们引入遐想的境界,加上后边景物情感的描述,就更把人的遐想逐步推进到更高深的境界。
《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中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由于有了这样的名句佳文,使得两座楼阁更加名声远扬。
《醉翁亭记》是当时滁州太守欧阳修所作,文中对环亭周际琅琊山的景物和游人活动,作了极为生动的描写,更重要的是表述了太守本人与民同乐的心态,在当时的里,身为太守而能与民同乐,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而此亭也就声名远播,后来欧阳修的弟子苏东坡又将此文加以书写镌刻,时称“欧文苏字”更是珠联璧合。
江南三楼一亭距今已逾千年之久,所以能屡废屡兴,主要是有名诗佳作充实了其文化内涵,加深了其意境。
加大园林文化内涵和加深意境的另一做法,就是将珍贵书籍和名帖收藏于园内。如圆明园的文源阁藏有《四库全书》,长春园的味腴书屋藏有《四库全书荟要》,淳化轩藏有集历代书法大成的淳化阁帖摹刻帖块,北海的快雪堂藏有快雪碑刻块,阅古楼藏有历代名人名书法家的碑刻。圆明园有个兰亭,是乾隆收藏了历代六位书法家所写的兰亭序,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弘历自己所书共八份,分刻于八柱之上,就成了有名的‘兰亭八柱’。当然,皇家园林不仅收藏书籍字帖,同时也收藏大量文玩玉器,其主要目的,也都是为了加大园林的文化内涵和深化园林的意境。
纵观中国几千年园林发展轨迹,探求其发展脉络,除政治经济因素姑且不论外,就园林自身发展而言,园林的发展历程就是文化艺术进入园林,与园林糅合的历程,而意境就是诸多文化艺术门类与园林糅合后的升华,故此可以说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
三、城市大园林的兴起为文化在园林中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当前的是由传统园林转化为城市大园林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化?根本的原因是时代变了,人民群众对园林的需求变了,园林的功能也变了。
当前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粗略地说,可以说已发生了四大变化。
(一)城市的规模急剧膨胀,人口迅猛增加,高楼林立,使城里人处于水泥森林之中,脱离了环境,人们渴望能用园林的,创造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二)城市是人口集中之地、生产集中之地、集中之地,三个集中导致城市是个污染集中之地,环境的污染又导致生态失衡,的城市热岛效应已达到令人难以承受的程度,而园林绿化是治理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应该迅猛加以。
(三)全部皇家园林和绝大多数私人园林已转化为公有园林,已由封闭型、内向型的园林转化为开放型的园林,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很自然会有大量游人涌入,这就使已有的园林呈现超荷载状态,园林亟需大加发展。
(四)整个城市处处都需要美化、园林化,以提高城市的品位档次,目前郊区的县城和村镇也正在走向城市化,今天城市出现的变化,迟早也会在今后的这些地区出现,所以园林应该城郊一体化。
由于城市出现了上述一系列变化,大园林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大园林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园林是一种崭新的园林,是继承又发展了传统园林。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基本,仍然认为文化艺术是园林的灵魂;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大发展之一是突破了多年来流传的“园”的观念。
汉字的园是带四框的,从字型上看,所谓园就是指建在一定范围的围墙藩篱之内的绿地,习惯上也就把这类绿地统称为园林。大园林既包括这类绿地,同时还包括道路、河道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住宅区绿地、隔离绿地、乃至风景名胜区绿地。这些新包括近来的绿地,不仅要加以一般绿化,而且必须加以园林化,否则就不能适应城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这类园林绿地只是形态上和习惯上与园有所不同,本质上并无区别,形态只是个表象,论事物的性质属性要重在本质。从大园林涵括之广,可以看出它是以整个城市的行政辖区为造园空间,实行统一的合理的规划布局,逐步的加以建设的。
大发展之二是造园的要素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传统的造园中,一向都是把“建筑、山、水、植被”称之为四要素,在大园林中不仅要使用四要素,而且把喷泉、雕塑、书法镌刻也列为要素之中,变为七大要素,并且把植物材料列为要素之首。
大发展之三是大园林在造园时必须对所造园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一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
这里所说的环境诸多因子,主要指大高楼、大马路、高压线杆、大型广告牌、汽车停车场、以及严重交通噪声和光污染等,这些因子都是很不利于造园的,但在城市化了的地方又不可避免的存在,唯一可行之计是凡能用高大乔木遮挡的,尽量加以掩蔽或减弱,实在蔽不起来的,如宽阔的大马路、大河道、大高楼就以其为主体,于其两旁或四周配以园林绿化,使之在总体上形成一条优美的景色。至于园地内的道路、雕塑、标志牌等物,则应由园林设计师统一安排其位置体量色彩,以求得总体上的环境美。
由于本文是参与文化建园研讨的,不是专门论述大园林的,故对大园林的性质任务在此不宜多谈,但大园林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文化建园的关系又极其密切,不少同志对大园林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就不能不略加叙述。从以上简要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大园林是一种崭新的园林,所以在文化建园上也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新手法,即要有所创新,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求得创新。
1.从文化内涵上讲,要增加有关现代的内容。当前和今后都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不仅改变着国家的面貌,也到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人们渴望求得有关科学的知识。园林除了可以适当地举办一些有关科普的展览和讲座外,更应该就园林本身的科学价值、养护繁殖知识和植物与人的关系,作为重点加以展示介绍,以期唤起人们对园林的重视爱护,增进人们种树养花的兴趣。
2.在造园艺术方面要增加现代艺术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艺术要适当的安排;又如在植物造景方面应多运用大手笔、大色块、大尺度、以形成磅礴的大气势,使景区更富有自然气息。
3.在建设综合性的公园的同时应适当发展一批不同主题的主题公园,如公园、雕塑公园、民俗公园、公园等。主题公园的特点是主题明确,如建造一个音乐公园,即可在林下路旁建造一些音乐世界知名人士的塑像,如俞伯牙、聂耳、冼星海、光未然、大小斯特劳斯、贝多芬等人的塑像,介绍其生平事迹和成就,还可建造一些供教习钢琴、提琴、琵琶、南胡的用房,还可搞一个歌咏场,供一些歌咏者使用。这样的主题公园会很深入的显示音乐内涵,又会受到群众喜爱。需要提到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主题公园,在突出其主题的同时都必须搞好植物景观建设,否则怎能算是公园!
4.无论什么形态的园林绿地都要在满足观赏的同时,还要尽量加大群众的参与性,为此要多辟些活动场地和健身娱乐场地及设施。由于群众性的参与,不仅可以满足其要求,而且活动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收到扩展延伸园林文化内涵的效果。对群众的参与活动,园林的有关部门应适当的加以组织辅导,以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应加强导游讲解。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是五代的都城,在许多公园、风景名胜区乃至街巷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如果不加以导游讲解,只是浮光掠影一看而过是很难知晓的。如颐和园、天坛不仅高超精湛的造园艺术应该加以讲解,而且还有许多历史知识不加以讲解就很难为一般游人知晓。如颐和园(清漪园)就是慈禧垂帘听政时的一处场所,许多重大事件如光绪皇帝因变法曾一度被囚禁在园内;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也是慈禧在此园时首肯的;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为了毁灭文化,曾两度对清漪园进行过焚毁抢掠。也有辉煌的事迹,就是乾隆为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相处而进行的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纪念碑也刊立于此园。天坛除了恢弘的古建和古柏树群外,它还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天对自然认识进程的载体,它有力地显示了我国人民几千年以来就不断的对天体运行的探索、认识,懂得自然对人类生存的重大作用,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把祀天作为国家的重大礼仪活动。天坛一度还成为八国联军的指挥场所,还数度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不少古树树干上仍存有遗留子弹,这许多人文事迹不经讲解也是很难令人知晓的。陶然亭已是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名园,自从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在此建陶然亭以来,就是进京赶考的士人喜游之处。著名人士林则徐、龚自珍、秋瑾也曾到此吟咏;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也曾来此从事革命活动。但是那时陶然亭周围芦苇丛生,荒冢累累,一片荒凉景象。解放后迭经建设,已是湖光山色景致优美的一处公园,特别是汇集华夏名亭于一起,又配有优雅的环境,就更富有文化内涵。陶然亭的三百多年沧桑变迁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经讲解也是难以令人知晓的。今后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来京的中外游客将会更多,导游讲解工作亟待加强。导游讲解仅是宣传文化内涵的方式之一,此外还可采用立说明牌、触摸显示屏和印刷资料、出书等方式。强调园林要富于文化内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游人服务,是寓教于游,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不加强讲解宣传,就埋没了可贵的文化艺术内涵,加强了这方面工作也会有力地推动园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建设。
大园林的到来会使园林事业有更大的发展,会为园林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大更多的空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创新精神,要使大园林的文化艺术更富有现代性和时代气息,这样一来才会更受到人们的喜爱。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