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5|回复: 0

2018论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3 1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湖南省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构建的理论依据
课程体系是组成课程总体的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评价一个课程结构好或是不好的关键是看它究竟应包括那些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究竟应具有怎样的关系[27],所以课程结构的实质就是对知识的选择。虽然教育从根本上要受制于物质和经济基础,但知识的传授和创新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和知识密不可分。对知识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即知识观,对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观总是通过课程这一载体来实施它对教育的影响,它从总体上指导着不同时代人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以及课程教学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地位变化等。知识观的发展变化必然对课程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也必然导致课程观念与课程设置原则的更新。因此,知识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传统的知识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建构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的工业主义知识观 (又称现代知识观 ),认为知识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是社会历史认识的产物,具有绝对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知识是静态的、封闭的;知识是恒定普遍、互不交叉、彼此无涉的,知识的增长是具有稳固基础的不断积累与分化的过程,据此,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学习的阵地,将完整的认知世界分解为若干个毫不相干的封闭世界;认为知识创造是纯粹理性的过程,只有经过理性证实的知识才被接纳为真正的知识[28]。 论文代写 http://

在这种理性主义或工具主义知识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必然是以知识为本、以学科为中心和唯科学主义。具体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必然是只重视知识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知识和能力的脱节;学科高度分化,专业设置狭窄,很少考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知识本来的完整性和相融性被割裂,不能反映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表现为重事实性知识轻价值性知识,重自然科学知识而轻人文科学知识,以具体、有形的外显性知识为中心,排斥一切内隐性、不可言喻性或境域性的知识,忽视非智力(情感)因素的培养。
(二)、新的知识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知识观的新发展,使得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丰富和扩展。知识中除了知识认识的结果,还包含知识的获得、创新以及运用的技能;知识不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一种行为、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系统始终处于更新状态。新的知识观将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能力不再是游离于知识之外的存在,而是内化于知识当中,知识与能力是相伴随的;重新认识了知识本身的完整性、融合性和知识的文化性、社会性、价值性,知识的生成是个体主动的心理建构的产物。可见,新的知识观更加关注知识的多样性和价值性,进而关注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在认识知识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新的知识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课程观要求人们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看待教育教学。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29]。这一课程知识观也正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立论基点。 开题报告 http:///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在新的知识观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将由以知识为本转向以能力为本;由学科中心主义转向综合化;由唯科学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具体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从素质教育入手,突出知识与能力并重;在承认专业的前提下,确立以专业为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既重视知识的纵向更新,又重视知识的横向融合和应用,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人才培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尊重不同类型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科学知识旨在发展人的理性思辨能力,但人文学科知识以及一些隐性知识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课程体系进行文理交叉和渗透,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起点,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依据。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现代大学强调培养目标的类型特征、专业特征、层次特征、校型差异和地区差异。[30]
湖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重新定位:  
类型特征:师范类,但依据宽口径、适应面广的原则,扩展为具备地理科学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地理科学复合型人才。
专业特征:体现地理学学科特点。学生主要学习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接受地理科学思维和地理技能基本训练。
层次特征: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系列选修课程的开设,按以下分支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①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学研究人才,
②地理科学研究人才,
③地理实际应用人才。
最后,结合校型差异(学校的学科发展状况、教学环境、师资等因素)和地区差异(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需求等因素),将培养目标再具体化。
三、课程体系改革基本方略
80年代以来,湖南乃至全国的高师地理教育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专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总的变化趋势是朝着专业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多学科化、以及注重应用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是高等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变化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得不到解决,地理教育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为此,针对以上湖南高师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论文网 http://
(一)、更新办学观念,淡化专业界线
一套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于传统高师地理教育专业而言,最重要的无疑是突出师范性和地理性。但随着社会经济和地理科学及高等地理教育自身的发展,单一的师范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表现为由单一的师范性向非师范性发展,师范教育由现行的定向模式逐渐走向非定向模式,即由封闭式师资培养走向开放式师资培养。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状况来说,尽管淡化师范教育尚为时过早,但逐渐淡化传统的师范教育,由师范型向应用型转轨,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则是摆脱目前师范地理教育困境的唯一出路[31,32]。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应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由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逐步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向上,由为基础教育服务,逐渐转向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课程设置上,注意更新办学观念,淡化专业界线,在原有的师范性基础上,拓展办学口径,增设应用地理课程,突出地理与经济建设的相关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