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18|回复: 0

2018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3 10: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从英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价值角度出发,对影响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突出强调了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就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采取的有效英语教学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学习英语热潮呈持续状态,很多人急于求成来达到应试或求职的目的。实用性在学校的英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也出现了强调实用性课程,淡化语言文学课程的趋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张中载(2003)教授曾尖锐地指出,在外语本身的功能性和市场经济功利的支配原则的影响下,外语教学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因此,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性的丰厚养育及提升更是我们急需面对的。陈平原(2003)教授认为,大学的意义,不仅仅是科技进步,还包括精神建设。
  一、影响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功能与职责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多把它定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的大学教育往往都成为一种专才教育。而专才教育的局限性是一个已经被实践反复证明的事实。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常识,走上社会后,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这一点在理工科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1.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过去几十年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知识教学――词语分析、语法讲解、句型操练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而对语言外或超语言的文化因素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受到语言工具论思想认识的影响,习惯把语言仅作为一种符号来进行传授。在这种轻文化重语言的外语教学思想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一直把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大多数教学只是停留在语言本身,忽略了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2.功利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学生及家长都把学生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经济收益作为上大学的主要追求目标。在这样的求学目标驱使下,加之目前就业压力大,学生和家长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学有一技之长,以便更好就业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学生上大学本身也必然带有功利性,上大学的主要目的通常也都是改变以后的人生道路和生活,人文素质不能给其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所以理工科学生及其家长普遍比较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只重视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只注重对本单位能够直接发挥作用的因素,只注重现实的能力,而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和要求却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用人单位的这种要求和需要,往往成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导向,而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和要求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3.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西方文化长驱直入,给我国人民,尤其是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在理工科院校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主要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等各方面,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高。西方文化对大学生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调研中还发现,大学生对西方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较为趋同。相当多的大学生对西方民众的生存、生活方式不仅认同,而且充满向往,而自己本国的生存方式对他们的吸引力相对较小。这一点是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西方世界较为民主和自由。多数学生对西方的认识多来自于影视剧、翻译小说、原版小说、外台广播、网络等等,而非切身的经历和直接的体验。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的认识种种是相当片面、表面和肤浅的。大学生对西方人真正的生活方式并不熟悉也没有全面体察。所以,如果一边倒地肯定西方生活方式,或将从影视剧等媒介看到的西方情景与生活方式视为完全真实的图景而深信不疑,长此以往,大学生很有可能深受误导误读的影响而不自觉,进而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产生不满。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材中的西方价值观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严重短缺。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然体现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教学忽视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外来的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民族观念与国家意识的确立与强化,这是值得有关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
  4.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素质教育推行不够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长久以来,人们为这两种声音争论不休。尽管大家都知道素质教育事关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应试教育仍占上风。
  一是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应试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是一种以考试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在其引导下,教学过程往往围绕着试题的内容与形式来进行,学校、教师与学生都在为得到高分和好的名次而努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英语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各环节的安排,都以考试为中心。这就使得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模式,即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负责讲授,而学生则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坐在了听众的位子上。教师大信息量的灌输都是围绕考试内容进行的,完全忽略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大量的知识信息,所学知识没能转化为能力,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就这样被生产出来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现象十分普遍。
  从考试导向上来看,学生最为关注的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以语言能力测试为主,极少涉及文化素质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教学,搞题海战术,甚至在讲解词与词之间的区别时,直接把四、六级的试题搬到课堂上。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有效,但却严重脱离了语篇结构和语言的应用,语言教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应试教学;学生在题海中掌握的是应试的技巧,不是语言的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养成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应试教育无限放大了语言学习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语言承载的文化精神。
  二是素质教育推行力度不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早已成为全国大面积的统一考试,许多学校把是否通过四、六级考试同入党、评奖学金、评先进联系起来;还有的学校规定拿不到四、六级证书,就不能获取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如此教学完全置素质教育于不顾,又何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训练和培养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大学英语素质教育一直努力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加大文化知识学习的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以此来改变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但收效并不大,应试教育仍占上风。(陈桂琴,2014)
  二、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考试和量化可以用来衡量外语的知识和技能,但却难以用来判断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功用性的一面不可否认,但是不能忽视其人文性的一面。英语的功用性是紧密与社会的经济利益挂钩的,而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政治、 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地撞击、融合,中国与外面世界的交流是全方位的,在交流过程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英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与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场景相联系的文化。正如美国语言学家Kachru(1982)所言,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无视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孤立看待语言问题会迷失语言的整体性。
  诗人艾略特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个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为了智慧,而是为了维持下去;国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国家;一个阶层要求更多的教育,是为了要胜过其他阶层,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阶层所胜过。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帮助理工科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避免盲目吸纳西方文化,而是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剔除糟粕,努力把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与祖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鉴赏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思想品德、道德滑坡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社会不良现象,面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的社会现实,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高级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可以说,推进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采取有效英语教学措施,加强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都会拥有自己的根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应该而且能够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当今大学生的心目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占的地位并不高,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文化与文明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十分值得引起我们警醒和关注的,这也是理工科院校英语教学所面对的艰巨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正确面对西方文化的取舍,用祖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武装头脑,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高、文化修养好,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是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当务之急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全方位地、辩证地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变化。不要对西方盲目崇拜。要深刻地认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种种差别,深刻地认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巨变。这样,才更加有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正确地学习、了解、融汇和接受中西文化。
  1.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外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首先应注重观念更新,认识提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机构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解读将直接影响到教育开展的效果。由此,教育行政部门的专家和领导应该从战略高度审视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时代意义,明确其目标和内涵,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依据,明确方向。
  英语教师首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从语言学习、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和文化经历相互联系的四方面同时入手,充分发挥母语文化在文化学习中的作用;其次,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传授语言知识的教书匠,还应该努力成为一名 会通中西的学者型教师。我国著名学者吴宓、钱钟书、叶公超等人之所以声名显赫、受人敬仰,不仅仅因为他们的外语水平高超,更重要的是,他们学贯中西,人格俊逸,文、史、哲无一不通,可谓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级通才(肖仕琼,2010)。
  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往发生的事情会影响语言表达的涵义,语言的意义也会对未来事件产生影响,未来的经历又会影响到具体的语言意义。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规范等各个方面也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因此,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中心不应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的灌输,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的文化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文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提高学生应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人文素质。
  2.英语教学的功用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强调语言技能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英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的价值观以及国际理解能力等。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该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国家的人相处。而英语是全球化的语言,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理解异国的文化与社会,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促进个体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倡拓展英语文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强调运用人文意识引导法、人文品格分析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使得英语教学中的功用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陈雪芬,2011)。
  3.在实现语言教学的同时,渗透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及审美素质的培养
  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在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同时渗透科学素质,如语言、思维、逻辑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科学理论,世界观的教育。许多英语阅读中如笑话、幽默、故事、名人传记、文学名著等集艺术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材料寓伦理道德观念、自律精神、审美观、艺术鉴赏力于文中,这类英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语言材料大容量输入、信息量不断扩大的英语阅读,更能有效地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应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理解以及思辨力,达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学习中的目的。
  要学好外语,较充分而深刻地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是不可或缺的。英语学习者只有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充分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沉浸到英语语境之中,最大限度地接触英美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内容。道理很简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抽调了社会文化内容,语言只是空空的外壳。
  4.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