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6|回复: 0

2018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3 1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就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引起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的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1、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
  2、人与自然的最终归宿是和谐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独的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的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基于人的感觉的直观性关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以一定的社会形式,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进行和实现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在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实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展是一个从和谐到失衡,再到新的和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破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出路。建立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通过整体规划对人的物质生产进行调节和控制,既保证自然生态的平衡,又保证人类的直接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从而保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紧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①环境污染严重,对社会发展和人体健康构成危害。②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不合理利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资源短缺程度;③自然环境脆弱,工业化进程加快,治理不足,人与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1、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
  近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求得一方富裕的情况仍较普遍,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环境承载能力较大地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蔓延的趋势较为明显,经济发展已受到资源与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使我们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追求环境污染最小化,即人类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稀)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要求晚婚晚育。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骤然减少了人口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但我国人口的庞大基数和增长惯性,给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我们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3、膨胀的物质欲望和资源环境的病态,人与环境矛盾日趋尖锐
  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享受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牺牲了环境与资源换取得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正是由于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了不公平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导致的。而环境与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正通过上述种种问题对人类进行着报复。这种威胁和危害关系到当今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前途。
  三、正确认识、处理环境问题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1、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给我们带来的建议
  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模型认为,自然环境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同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自然环境中可以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称为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处于紧密联系的资源环境系统之中。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是由资源、环境、经济三个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开放的、动态的复杂巨系统。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是将其视为一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系统,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的协调发展有赖于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缓冲能力、经济的生产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管理的协调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的相互适应。这种系统的观点所要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们必须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上策。
  2、建立正确的消费模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根本导向,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消费模式正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演变,逐步建立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消费模式。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健康积极的消费模式,将资源和环境纳入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优化资源结构。
  3、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终出路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56页)在当代,我们制定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视社会为生态、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系统,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强调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前提作用,制定、实施各方面的环境和资源保护与支持计划,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更多的人造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并健全立法监督工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决定我们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