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计算机|网络|信息|数学
›
2018“和为贵”的思想内核——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 ...
返回列表
查看:
270
|
回复:
0
2018“和为贵”的思想内核——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
[复制链接]
274673
27467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9 22: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跟西方国家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这并不能表明古代中国就是公共关系的沙漠。孔子当时固然不懂得公共关系学之名,但是就《论语》所记载的教育内容来看,他在运用传播、***控制、塑造自身形象等方面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文章主要以“和为贵”为切进点,用公共关系学的角度分析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和为贵;公共关系学;思想内核
一、中国古代公共关系与“和为贵”
确切一点地讲,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年龄战国时出现的。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各种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各种思想、言论的冲撞与吸收,终于造就了“百家争叫、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此外,在那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自觉的公共关系意识和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同现代公关活动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基本相一致。当然,这些自觉的公共关系意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且这种意识很分散,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它只是公共关系的萌芽活动。固然是处在萌芽时期,但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和为贵”的说法,在今天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等。
《论语》中有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就是说:礼的应用,以***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历来“和”的思想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以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或者为***而***,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是很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厉的,其界限丝尽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节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年龄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在当时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题目,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夸大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公道性的。
中国文化是在以群体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心理风习重友谊、人际关系重团结的原则下构架起来的。“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场既恼人难堪又一触即发的干戈为玉帛。当然,“和”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退让。求“和”,应理解为追求和睦、和平、***,而不是无原则地打着“和”的旗号,做着与“和”背离的事。“和”有其自身的原则和尊严。和为贵,便是当我们错误地责怪了别人时,向别人诚挚隧道歉;也是当别人被我们错怪时答应他们据理力争。这也是“和”,是让“和”有更正确的立足点。孔子的“礼之用”在这里也显得更加其珍贵。
二、“和”内涵的拓展
“崇尚***”的思想观念,包括天地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万邦之和等等。这种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很多领域的相互关系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 崇尚***的修身之道
中国文化关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夸大“三纲”、“八目”。(《礼记·大学》)“八目”之中,“修身”是根本。前三目是修身的方法,后三目是修身的目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即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修身中的养生之道,讲究的是“身心之和”以及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人的七情六欲,讲究的是“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