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研究证实语误是每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未给予语误充分的熟悉与理解。分析语误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类型有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把握语言的情况,并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手段。对待语误的正确态度是一个语言教育者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Corder, 语误,教育者,学习者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的描述起始于对学习者语误的描述,其标志性论著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order(1967)的论文《学习者语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研究已证实语误是每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研究已证实语误是每个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要经历的。但是,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育者并非都给予语误充分的熟悉与理解,他们往往简单地把语误看作是练习不足,用功不够,记忆力差等。他们未曾意识到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也出现语误,成年的本族语者在语言交流中有时也出现语误。所以语误不但涉及到语言题目,还涉及到认知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熟悉到学生产生语误的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分析及引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逐渐缩短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间隔。
一、语误产生的原因
从语误涉及的语言来源来划分,语误有两种:一种是母语干扰的错误,另一种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未把握好第二语言结构本身所造成的错误。
母语对习得第二语言的影响在任何国家的学习者身上都可观察到。为了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过程,比如中介语(interlanguage),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等。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都要经历一个不断出错又不断改错的发展性阶段,这种发展中的错误,正是中介语的特征。语言学家以为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经过“建立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的阶段”,即中介语阶段。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还被称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前者指“母语对外语习得有促进作用”,后者指“母语成为学习者外语习得错误的来源之一”(Ellis,1999)。
事实上,母语的干扰还是依附于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把握和运用的程度。既然语言习得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向目的语迈进的过程,那么语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因时而易或因人而易的。语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心理语言学方面,即第二语言系统的本质和运用第二语言时碰到的困难;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即在不同社会情景中正确选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的,即由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欠缺而产生的;还可以回咎于话语结构方面,即是否正确组织所要表达的信息的方法。
Corder以为, 出错误是学习者为了习得语言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是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所以英语教育者应该对语误的产生有一个正确的熟悉,用科学的理论依据来分析和应对学生的语误。
二、语误的类型
为了更好地分析语误,语言学家们把语误分为不同的类型。 Corder按其性质把语误分为两大类:错误(error)、失误(mistake)。错误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一种语言(既包括第二语言,也包括学习者的母语)的时候,当他没有学到某种正确的表达方式的时候,会系统性地、反复地出现的一种错误。例如,在学习者学习了动词不定式这种形式之后,他就会用want to do , like to do等一些表达方法。那么,他就会由此类推,推导出 must to do这种似乎很有道理但并不正确的形式。并且他会一直沿用这种错误的形式,直到有人告诉他正确的形式为止。这种语误被称为“错误”。失误,则是指学习者在已经学习了或了解了正确的表达形式之后,有时候仍会使用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例如,学习者在学习了不定式后,仍会表达失误:I want read a book. 这种失误可能是紧张、粗心或者口误引起的,没有规律,只是偶然发生,学生往往会自己意识到并加以改正,老师无需纠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