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基于DNA条形码的桑螵蛸基原动物鉴定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324
|
回复:
0
2018基于DNA条形码的桑螵蛸基原动物鉴定研究
[复制链接]
6523835
652383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8 19:29: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市场调查与文献报道发现,螳螂目昆虫产的卵鞘大多作为桑螵蛸入药,而药典仅收载了3种螳螂的卵鞘,非药典品种的卵鞘入药由于未加评估可能影响临床用药安全,因此亟需研究其原昆虫,由于桑螵蛸是螳螂的卵鞘,形态学等方法无法直接判断其基原,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分类研究中广泛应用,在中药鉴定中也愈发重要。研究首次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获得了市售桑螵蛸的COI序列,分析了其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准确区分了桑螵蛸的种类和原昆虫,证实了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和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分别为团螵蛸和黑螵蛸的基原昆虫,小刀螂Statiliamaculate和薄翅螳螂Mantisreligiosa均为长螵蛸的原昆虫。 [关键词]桑螵蛸;基原鉴别;螳螂;DNA条形码 桑螵蛸为螳螂目昆虫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eThunberg和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所产卵鞘,对应团螵蛸、长螵蛸、黑螵蛸,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1]。通过对桑螵蛸的本草,文献考证及前期市场调查发现,桑螵蛸原昆虫远不止药典收载的3种[23]。非药典品种的卵鞘入药由于未加评估可能影响临床用药安全,因此亟需研究其原昆虫。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直接鉴定桑螵蛸的原昆虫。DNA条形码技术由于不受样品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的影响,在动物分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中药鉴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46]。本研究首次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获得了市售桑螵蛸的COI序列,明确了部分桑螵蛸与原昆虫的对应关系,为该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样品本文所用样品均经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锦琳教授鉴定,凭证样品保存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种桑螵蛸根据形态的差异认为区分为19类,样本信息见表1。 1.2DNA扩增及测序参考蒋超等[7]碱裂解法并稍加改动快速提取桑螵蛸总DNA。COI通用引物、PCR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参考Hebert等[8]的研究。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送至英潍捷基(上海)有限公司进行双向测序。 1.3数据分析采用CondonCodeAlignerV5.1.4进行拼接,并辅以人工校对。基于非脊椎动物线粒体遗传密码子,在MEGAV5.0中将COI序列翻译为氨基酸,以确认基因片段的正确性。同时将测定序列在NCBI(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运行BLAST程序进行序列同源性检索,用DNAMANV8.0进行同源性比较。 运用MEGAV5.0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K2P(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桑螵蛸种间及种内的遗传距离,采用NJ(neighborjoiningmethod)法[9]构建桑螵蛸和螳螂的系统聚类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用自举检验法(bootstraptest)检验各分支的支持率,循环1000次。 2结果与分析 2.1COI基因的序列特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拼接,去除引物区后,获得长度为632bp的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相似性检索,结果表 明所得序列均为螳螂目COI序列。采用MEGA5.0计算碱基组成,A,T,C,G碱基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1.7%,35.5%,17.7%,15.2%,其中A+T的量明显高于G+C量,为典型的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碱基组成特征。所获得的桑螵蛸和螳螂COI序列已提交至GenBank,序列号见表1。 2.2桑螵蛸原昆虫鉴定将所测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相似性检索,结果显示,长螵蛸C4与薄翅螳螂Mantisreligiosa(登录号FJ802846)序列相似度在99%以上,表明薄翅螳螂M.religiosa为长螵蛸的原昆虫之一。利用DNAMAN软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发现,团螵蛸所有样品(T1~T7)与大刀螂T.sinensis、黑螵蛸3个样品(H6~H8)与巨斧螳螂H.patellifera、长螵蛸C2与小刀螂S.maculate的序列相似度均达到99%,表明巨斧螳螂H.patellifera和小刀螂S.maculate分别为黑螵蛸和长螵蛸基原昆虫之一,大刀螂T.sinensis为团螵蛸的基原昆虫。 2.3系统发育分析基于COI序列,采用邻接法(NJ)构建19个桑螵蛸以及4种螳螂的系统发育树。所有样品可以分为6支,其中长螵蛸被分为3支:C1与C3(Clade2),C2与小刀螂S.maculate(Clade5),C4与薄翅螳螂M.religosa(Clade6)各聚为一支;黑螵蛸被分为2支:H1~H5聚为一支(Clade3),H6~H8与巨斧螳螂H.patellifera聚为一支(Clade4);团螵蛸与大刀螂T.sinensis单独聚为一支(Clade1)。由此可见,本研究中长螵蛸有3类,即C1,C3为一类(长螵蛸a),C2,C4各为一类(长螵蛸b和c);黑螵蛸有2类,即H1~H5为一类(黑螵蛸a),H6~H8为一类(黑螵蛸b),见图1。 2.4桑螵蛸种间及种内的遗传变异在MEGA5.0软件中应用Kimura双参数法计算桑螵蛸种内和种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见表2。6类桑螵蛸中,长螵蛸c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013),长螵蛸a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000);长螵蛸a与长螵蛸b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大(0.177),团螵蛸和长螵蛸a的种间遗传距离最小(0.072)。种间平均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平均遗传距离。 从目前收集的样品研究表明,大刀螂T.sinensis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分别为团螵蛸和黑螵蛸的基原昆虫,小刀螂S.maculate和薄翅螳螂M.religiosa均为长螵蛸的原昆虫。 3讨论 关于桑螵蛸的种类及其原昆虫问题,历代本草都记载多不一致。《中药志》[10]第4册记述桑螵蛸有3种,即团螵蛸、长螵蛸和黑螵蛸,为大刀螂T.sinensis、小刀螂S.maculate、薄翅螳螂M.religiosa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所产。1963年版《中国药典》未将桑螵蛸进行分类,原昆虫也收载了4种,即大刀螂T.sinensis、小刀螂S.maculate、薄翅螳螂M.religiosa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11]。1977年版以后的《中国药典》认为3种桑螵蛸的基原昆虫分别为大刀螂T.sinensis、小刀螂T.sinensis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中华本草》[12]则记载3种桑螵蛸的原昆虫分别为大刀螂T.sinensis、南方刀螂Tenoderaaridifolia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邓正已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发现小刀螂S.maculate不是长螵蛸的基原昆虫,其所产卵鞘为短螵蛸,而长螵蛸的原昆虫应为南方刀螂T.aridifolia[13]。沈立荣研究证实团螵蛸的基原昆虫为大刀螂T.sinensis和南方刀螂T.aridifolia;黑螵蛸的基原昆虫为勇斧螳H.membranacea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长螵蛸的基原昆虫有小刀螂S.maculate和绿污斑螳S.nemoralis[1415]。程地芸等则认为狭翅大刀螂T.augustipennis才是长螵蛸的基原昆虫,而非小刀螂S.maculate[16]。《中国螳螂目分类概要》[17]为桑螵蛸的分类提供了借鉴,但依然存在争议。由此可见现有文献报道中关于桑螵蛸与螳螂的对应关系不尽相同。桑螵蛸作为螳螂的卵鞘,从其外观形状直接鉴定原昆虫较为困难。DNA条形码技术极大的弥补了形态学分类鉴定的缺陷,因为每个物种的DNA序列是唯一的,不受个体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的影响,可以完成形态学鉴定无法完成的工作,为形态难辨的生物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鉴别手段。本研究首次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桑螵蛸进行了基原鉴定,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了部分桑螵蛸种类的原昆虫:大刀螂T.sinensis、小刀螂S.maculate和巨斧螳螂H.patellifera分别为团螵蛸、长螵蛸和黑螵蛸的基原昆虫,这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1]一致,同时发现薄翅螳螂M.religiosa亦为长螵蛸的原昆虫,与部分文献报道一致[1011],这将为桑螵蛸基原动物提供一种新的路径。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黑螵蛸和长螵蛸的原昆虫并非只有以上种类,由于原昆虫样本收集种类有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完善,本课题后续将进一步完善该工作。 [致谢]感谢四川大学博物馆提供大刀螂、小刀螂和薄翅螳螂的准确鉴定标本。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一部[S].2010:281. [2]沈立荣.浙江产三种螵蛸及六种原昆虫的鉴别检索[J].中药材,1994,17(12):15. [3]温珑莲,万德光,任艳,等.不同类型的桑螵蛸与其基原昆虫对应关系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7):966. [4]陈士林,庞晓慧,姚辉.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体系及研究方向[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5):747. [5]任保青,陈之端.植物DNA条形码技术[J].植物学报,2010(1):1. [6]陈念,赵树进,韩丽萍.DNA条形码真菌鉴定技术[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8):703. [7]蒋超,黄璐琦,袁媛,等.使用碱裂解法快速提取药材DNA方法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3,33(7):1081.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