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1|回复: 0

2018抗挫教育:被误读的“抗”字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假如只有挫折,而缺了及时复原的环节,那么挫折教育就会事与愿违。
http://
  孩子的情绪,尤其是负情绪,是我们比较关注的话题。
  父母们对这个话题,有一种矛盾的心态――
  一方面非常关注孩子的负情绪,迫切地想找到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一有情绪,我们就主动出手帮助,长期这样做,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抗压能力呢?
  这是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它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毫无疑问,抗挫折能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养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但是,对于如何培养抗挫折能力,却存在相当大的争议。
  而争议的最大原因,恐怕来自对抗挫折能力的不同理解。
  抗挫折能力是指能“扛住”多少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吗?
  如果?x一个比喻,那么――
  抗挫折能力是更像“举重能力”呢,还是更像“抗洪能力”?
  过去,我们恐怕会觉得更像举重:一次性举起越多,说明能力越强。抗挫折能力嘛,不就是能够扛住多少压力的能力吗?
  但问题是,我们能一直举着、一直扛着吗?这次扛住了,下次一定也能扛住吗?
  举重,看的只是眼前的短暂表现;而抗挫折,却是持续一生的任务。因此,抗挫折能力更像是抗洪工程,重要的是具备长期抗洪能力。
  那么长期抗洪能力的关键是什么呢?
  答案是,不在于能够挡住多少洪水,而在于能够多快将洪水排掉。同理,所谓抗挫折能力,也不在于“单次能扛得住多大压力和挫折”,而在于“在遇到压力时,可以多快缓解压力、平复情绪”。
  可惜这一点,不少人都没有意识到。原因可能是因为抗挫折、抗压里面的这个“抗”字。好在近些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另外一个词,这个词的英文是resilience,中文翻译过来意思是“弹性”“复原”“恢复原状”,再稍微扩展一下的意思是“适应”。
  美国心理协会的解释是:resilience是面临逆境时能够良好适应的过程,是能够从不良经历中“弹回来复原”的能力。
  “挫折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多经历挫折吗?
  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这一点大家其实早就知道。因此,“挫折教育”的理念大家都或多或少都已接受。即便有些人的做法非常夸张,比如叫孩子在雪地里跑步,但是只要打出“挫折教育”的招牌,这些夸张的做法似乎就具备了合理性。
  孩子的成长需要挫折,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假如只有挫折,而缺了及时复原的环节,那么挫折教育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多次提到,孩子的大脑还非常不成熟,当挫折造成的压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自己就没办法复原了;而假如不能及时复原,那么他的大脑就会处于持续的压力荷尔蒙当中,这对大脑的发育非常不利。
  这个时候,孩子就需要成人养育者充当外部调节器来提供支持,情绪才能及时恢复平静、及时复原。
  简单地说,完整的挫折教育必须包括2个环节:
  环节1:遇到挫折、产生压力。
  环节2:缓解压力、情绪及时复原。
  有一个提示很重要:我们并不需要给孩子主动制造挫折。
  实际生活中,孩子自然地就会遇到很多挫折:玩具坏了、丢了,生病了不能吃冰激凌,上幼儿园要跟爸爸妈妈分离,作业不会写,等等。这些自然的挫折,已经足够锻炼他的适应力了。
  孩子本能地把我们视为首席帮助者、支持者,假如他发现这个首席帮助者实际上却是挫折和压力的主要来源,那就可以毫不夸张地预测:他将对整个世界失去信任。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出手相助,会不会令其失去锻抗挫能力的机会?
  关于这个问题,先来看看我的故事。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家里做装修。但是因为孩子上学等原因,我们必须还住在里面。
  有次女儿在写作业,当时工人正在打电钻,声音很大,结果女儿开始冲我抱怨:“你能不能让他们别干了!太吵了,我根本没法写作业!”
  这样的一个情景,可以看作是一个逆境。
  虽然在我们成人的概念里,“逆境”应该是更大更严重的情况,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要写作业的时候被巨大的噪音弄得很烦躁,就是她正在面临的逆境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常见的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基于传统的“抗压、抗挫、抗逆”的“抗”的观念,教育她忍着点,跟噪音对抗。
  这个方法的问题是,可能孩子确实能忍住一会儿,但就好比一个抗洪设施,我们只让它尽量挡住洪水,而不重视把积累的洪水及时排掉,那结果一定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另一种做法是想办法消除噪音:或者躲到别处去,或者让工人别打电钻了。因为噪音消除了,孩子的情绪也就能复原了。
  但是这个做法也有一个问题:下一次再遇到电钻的噪音时,还是会受不了,还是得躲开。可是万一有一天没处可躲了呢?
  所以,这种通过消除外部压力来让孩子情绪复原的办法,并没有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成长。
  因此,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是第三种方法――
  “你能不能让他们别干了!太吵了,我根本没法写作业!”
  “可不是吗?我也被吵得快犯心脏病了。”
  “那你快去跟他们说别干了。”
  “不行啊,这事儿我不能做决定的。不过我想到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
  “电钻再开始响的时候,咱俩就抱在一起发抖,假装眼睛和舌头都要被吵得掉出来那样。”
  女儿觉得挺有意思,点头同意试试。就在这时,电钻又开始响起来。于是我俩抱在一起,全身发抖,嘴里发出各种怪声,并且不停地翻白眼,嘴也歪了,舌头也出来了。电钻停下来,我俩也停下来,一起开始笑。
  笑了一会儿后,我说:“试试接着写作业吧,你要是觉得受不了了,就冲过来发抖,我就在这里。”她同意了。
  等电钻再次响起来,她夸张地大喊大叫着冲过来,我也很配合,我俩又开始一起发抖。
  这样反复玩了两次后,我告诉她:“一会儿文迪还来找你玩呢,试试多忍一会儿吧,这样能快点写完作业。实在忍不住了再来发抖,反正我一直会在这里。”
  她同意了。没过多一会,她就把作业写完了。其间电钻响过好几次,但她只过来玩过一次发抖游戏。而且我认为,她并不是因为忍受不了噪音过来的,而是想来确认自己是否还会得到支持。
  用这样的方法,我们得到了什么结果?
  噪音并没有消除,但孩子心里的烦躁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或者说,孩子的情绪恢复了基本的平静,最终适应了“噪音”这个逆境。
  下一次,当孩子再次遭遇类似情景时,会是什么状态?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了。
  分享这个故事,绝不是说今后遇到类似情景,大家一定都要这样做。实际生活当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方法:有些情况下,最合适的方法可能就是要求孩子“再忍一下、多坚持一会儿”;而有些时候,也可能更应该带着孩子先避开眼前的逆境和压力。
  作者简介:李岩,游戏力工作室创始人。十多年来从事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为许多幼儿园、早教机构和大量家庭提供育儿讲座、一对一咨询与指导。《游戏力》、《游戏力2》中文版译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