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黄浦区成年人2007―2013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率的流行趋势。
http://
方法对黄浦区2007年、2010年、2013年3次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中4 512名18~69岁样本人群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
结果3次监测标化超重率分别为17.17%,18.35%和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次监测标化肥胖率分别为8.09%,7.12%和5.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次监测标化中心性肥胖率分别为24.68%,27.13%和28.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2007―2013年,超重率没有显著变化(2010年与2007年相比,OR=0.97,P>0.05;2013年与2007年相比,OR=0.88,P>0.05)。2013年与2007年相比,肥胖率明显下降(OR=0.62,P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肥胖是2 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脑卒中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1]。我国肥胖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2―2009年,超重率从16.4%上升到22.8%,肥胖率从3.9%上升到7.1%[2]。黄浦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和自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为了解黄浦区的肥胖流行趋势,对黄浦区2007年、2010年和2013年3次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中的成年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资料进行分析,为今后黄浦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分析数据来源于2007、2010和2013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慢性病监测工作中的黄浦区数据。每次监测
以在黄浦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常住人口为样本人群,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次抽取街道、居委/居民小组、家庭户,每个家庭户根据KISH表抽取1人,2007年调查对象年龄为15~69周岁(包括15和69岁),2010年与2013年无年龄限制。本次研究选取18~69岁年龄段资料进行分析。 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体质量(kg)/身高(m)2。
BMI0.05),见表2。
3次监测18~69岁居民的肥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9,P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3.
[2]YANG X G,ZHAI F Y,PIAO J H,et al.Survey report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nutrition[J].Chin Sci Tech Ach,2010,11(1):57.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 510.
[4]武阳丰,周北凡,陶寿淇,等.我国中年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115.
[5]HOU X H,LIU Y,LU H J,et al.Tenyear changes in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central obesity among the Chinese adults in urban Shanghai,19982007comparison of two crosssectional surveys[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0641072.
[6]TIAN X Y,ZHAO G M,LI Y H,et al.Overweight and obesity difference of Chinese popu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levels[J].J Rural Health,2014,30(1):101112.
[7]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收稿日期:2017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