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建议:重视“优生”,不忽视“优死”
返回列表
查看:
192
|
回复:
0
2018建议:重视“优生”,不忽视“优死”
[复制链接]
3164058
3164058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6 14: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自学医之时就与《大众医学》相伴,得益于其启蒙,我从一名忠实的读者逐渐成长为从医之余也热心于医学科普创作的撰稿人。随着医学知识的增长及从医经验的积累,我深切认识到民众对疾病防治的认知与专业人员有较大差距,??疾病的诊治与预防影响很大。与疾病作斗争是一场多层次、立体化的群众战争,既需要不同专业的医师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也需要广大民众对疾病及维护自身健康的正确理解及认识,有病治之,无病防之。我从事肿瘤防治工作后,我更加深了对“防癌”胜于“治癌”的认识:医师的职责不应限于治愈躯体疾病,而应延伸至使患者回归社会,自觉地将提高民众防治癌症的水平作为己任。因此,我不时有感而发地写些科普短文,笔耕不辍。
http://
近年来,我虽已步入耄耋之年,早已退出临床一线工作,也不再操刀施术,但由于癌症患者逐日增多,众多好友及昔日病友因自身或亲友受癌症之所累,不时来电或来访询问,其中,有不少遍访各大医院被告知束手无策的晚期癌症患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深感我国传统文化缺乏“死亡”教育,以致国人视“死亡”为畏途,“好死不如赖活”之声不绝于耳,并付诸于行动,即使明知患者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还是欲尽全力,到处寻觅“灵丹妙药”,以期绝处逢生、出现奇迹。老年人生命的后期,常是医疗高消费期。
细析其因,颇为复杂。不理智的感情因素可能仍居主导地位,晚辈为了尽孝,领导为了体恤下属,友人为了尽显关怀,医务人员为了避免“不积极治疗”之嫌,实施各种收效不大的“创伤性诊疗”。更有甚者,在某些医院高干病房,由于各种原因,仍可见某些众人皆知其治愈无望的老年植物人,在呼吸机及各种药物及仪器的支持下,维持心脏博动多年。凡此种种,反映了各种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及文化背景。医疗资源如此浪费,无助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当今的改革浪潮中,是否应有所变更?
“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回避的必然经历。回顾《大众医学》杂志近七十年来的成长历程,她的确在捍卫大众健康、传播科学知识做出了较大贡献,在“生、老、病”三个主要的人生环节中,贯彻了“优生”理念,成为人们的挚友。我大胆建议,《大众医学》杂志能否将内容覆盖人生的全过程,将至关重要且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的“死亡”环节也涵盖在内?当然,仍以“优生”为主,但不宜忽视“优死”,可展开相关讨论或教育,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倡导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生活质量优于生命时间延长”的观念。在与时俱进地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将改变不良旧文化的影响作为己任,持之以恒,相信在创?X百年之时,定有更大的收获,其善大焉!
编后:徐光炜教授提出的“重视‘优生’,不忽视‘优死’”是一个很好的建议。“生、老、病、死”乃人生不可回避的必然经历,如何面对“死亡”,是选择有尊严地死,还是穷尽各种医疗技术而延续所谓的“生命”?这个话题,是《大众医学》杂志的编辑,乃至所有读者和作者,在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认真思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